张文

更新时间:2024-03-23 04:52

张文(1887 ~1960),原名芹元,字香池,广东梅县三乡小都村人。10岁从邑人张丹九读书,毕业于韩山师范学校,后被选入云南讲武堂、保定军官学校就读。1908年考入陆军速成学校,后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并任同盟会保定支部军事部长。1911年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少将衔)。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部参议,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将参谋长。1927年底任北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代行总指挥,统率粤桂军北征。1932年参与运筹一二八上海抗战。1933年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参谋团参谋长,桂林行营高级参议。1939年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顾问。1940年任第四战区干训团教育长,惠阳游击指挥所参谋长。1944年任粤闽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2月,任民盟广东省支部主任委员。1946年春任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常委兼组织部长。1948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兼团结委员。1949年6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10月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民盟主任委员等职。1960年11月30日在广州逝世。

个人简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秀才张丹九去丰顺县半工半读,后考入潮州韩山师范,毕业后回丙村介文学校任教。时清廷兴办新军,张文弃教从戎,先当哨官,后选入广东讲武堂学习。不久,以优异成绩考人保定军官学校深造。在军校时,任同盟会保定支部军事部长,与刘光合著《军事学》一书,颇具军事参考价值。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张文与同学李济深秘密离校南下投效粤军总司令姚雨平,张文被委任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固镇一役,北伐军迫使袁世凯言和,清帝退位,此役显露了张文的军事才能。广东北伐军缩编时,张文调陆军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任陆军编辑处副处长。

1926年回南方,任国民革命军总部参事。旋任李济深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张文与李济深一起成立北路军总指挥部,张文任参谋长,统率粤桂军讨蒋。1929年李济深被蒋软禁,张文兴师营救未果。不久,携眷往香港。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与李济深在福建组织福建人民政府,进行反蒋抗日,张文出任福建人民政府参谋团参谋长。“闽变”失败后,复往香港,参与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任设计委员。

1937年,张文与李济深由广西赴南京,参与推动团结抗日事业。后又回南方,先后任第四、第七战区顾问,粤闽边区游击总部参谋长,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之后,任桂林行营参议。在桂林与文化名人何香凝、田汉、欧阳予倩等过从甚密,经常商谈国事,直到湘桂大撤退前夕,才回梅县。张文回梅后,与中共梅县中心县委取得联系,积极从事革命民主运动和协助组织武装斗争。在家乡他敢于抵制封建习俗,支持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寡妇再婚,反对买卖婚姻;带头破除迷信,摧毁神坛社庙;倡立三乡民间经济实体一三乡行,稳定山货、土产价格,维护农民利益。其乡居题额□“安思”;门联为:“功名安足为奇,说什么三将四校五大学;工作思适以用,倒不如采茶拗蕨种蕃薯。”此联反映了张文当年的思想情怀,乡里一时传为佳话。

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代表大会在梅县城东潮塘召开,成立中国民主同盟东南干部会议,张文任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张文到香港,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和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支部负责人。1949年6月,出席全国政协筹备会,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并当选为常委。会议期间参加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文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1960年病逝于广州,终年82岁。遗体安葬于广州银河革命公墓。

人物生平

张文,字香池。出身贫苦,12岁始进蒙馆就读。清廷编练新军时,他应募入伍,来到广州,后在新军加入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考入陆军速成学校,后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并任同盟会保定支部军事部长,密谋起义,未成。辛亥革命后,广东组织北伐军支援武汉,姚雨平为总司令,张文任参谋长。全军作战计划均由他拟定,并率部取得了固镇、宿州、徐州等战役的胜利。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张重返陆军大学复读,毕业后任陆军部编辑局兵学编修处主任,并在陆大任课。民国9年(1920)受陕西督军陈树藩之约,任陆军讲武堂堂长。民国15年12月,应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李济深之邀,到广州在军学编纂委员会工作,兼任黄埔军校教官及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长。

翌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张文十分愤恨,曾尽力掩护―些革命同志。民国18年(1929),蒋介石扣留李济深于汤山,后又于1931年扣留胡汉民于南京,两次事件发生后,张均曾奔走呼号,酝酿兴兵讨蒋。

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赴前线参与运筹。翌年,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爆发,他以参谋团成员身份悉力襄助“福建人民政府”主席李济深,失败后又随李走避香港,继续进行反蒋斗争。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济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张文以顾问身份从中协助,并尽力支持进步人士开展工作。民国28年,张发奎调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驻守韶关,张文任中将顾问,并曾襄助革命文化事业和进步组织,掩护革命青年。他支持中共广东省委出版的机关刊物——《新华南》杂志。同年春,张发奎在南雄办干部训练团,张文兼任教育长。中共地下组织通过张文向张发奎推荐引用了大批进步人士,如尚仲衣、钟敬文等。该团先后有4000余人结业,大多被派到军队工作,对粤北二次大捷起了积极作用。翌年,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博罗队”队员,张积极参加营救,使之全部获释。

民国34年(1945)春,民盟东南干部会议在梅县召开,张被推为副主任。翌年元旦,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在香港成立,他任副主任委员。2月,民盟广东省支部在广州成立,张任主任委员。其间,他参加了李济深、蔡廷锴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任该会组织部长。不久,李济深离穗赴渝,有关工作即交蔡廷锴、李章达、张文负责。同年春夏之间,广东当局迫害进步势力,他撤到香港。民国37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张当选为中央常委。在港期间参与筹建达德学院,任董事。

1949年,应邀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和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他自京返穗,先后当选为广州市人代会代表和第一、二届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1953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兼广东省主任委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60年11月30日病逝于广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