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环

更新时间:2023-12-09 13:58

张文环(1909年10月-1978年2月),台湾小说家、杂志编辑。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张文环作品多取材于台湾风土,现实主义手法厚重朴实,代表作《夜猿》曾获皇民奉公会台湾文学奖。编辑及创作上的活力,使他在战时本土文坛有相当影响力。

简介

张文环(1909年10月—1978年2月),台湾被日本统治时期的重要小说家、杂志编辑。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1927年赴日本冈山中学就读,再入东洋大学文学部。1932年参加东京台湾人文化同好会,遭日警取缔,因而从东洋大学辍学,自修文学之道。1933年与吴坤煌、王白渊、巫永福、苏维熊、施学习、陈兆柏、杨基振、曾石火等人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纯文学杂志《福尔摩沙》。

1935年以小说《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之后为台湾文艺联盟东京分盟活跃份子。1938年返台担任《风月报》编辑、翻译徐坤泉大众小说名著《可爱的仇人》,并任职于台湾映画株式会社。1941年与黄得时、王井泉、陈逸松、中山侑等人组“启文社”,创办《台湾文学》,与西川满主持之《文艺台湾》分庭抗礼。1942年与西川满、滨岛隼雄、龙瑛宗赴东京参加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1943年以小说“夜猿”与西川满同获颁皇民奉公会第一回台湾文学赏,并与王井泉、林博秋、吕赫若、吕泉生、杨三郎等百余人组织“厚生演剧研究会”,于台北永乐座举行“第一回研究发表会”,其中原作“阉鸡”由林博秋改编为舞台剧公演,佳评如潮,在当时造成相当大的回响。日据末期以作家职被征召担任皇民奉公会参议等职。1944年出任台中州大里庄长,热心地方政治。1946年当选第一届台中县参议员,1947年代理能高区署长。战前可算是日文创作最丰者,战后停止创作,228事件后渐离公职。晚年利用业余创作,1975年撰写长篇小说《地に这うもの》在日本推出,获日本图书出版协会推荐为优良图书,中译本《滚地郎》由廖清秀先生翻译,在台湾出版。

1978年完成《从山上望见的街灯》初稿后,2月12日不幸因心脏病辞世,享年70岁。

“辣薤罐”描写市井小民的生活情况,表现当时的人际关系,刻划一个畏缩男人与一个锋头毕露阿婆之间的内心冲突。“艺旦之家”则描写当时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一个艺旦生活的坎坷及憧憬爱情生活,但爱情像沙滩上的泡沫,捉摸不到。“夜猿”呈现一个独立山中门户的农家生活,传达出夫妻、母子的亲情。“阉鸡”揭露人性弱点──自私自利,并以当时传统观点来探讨人性的冲突,看到女人的悲剧命运。

年表

1909年

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太平村(旧名大坪村)。

1921年

就读小梅公学校。

1927年

赴日本就读冈山中学。

1931年

进入东洋大学文学部。

1932年

三月,与林兑、吴坤煌等组“文化サ-ワル”。九月,事发被捕入狱。

1933年

三月,与吴坤煌、苏维熊等成立“台湾艺术研究会”。四月,离开东洋大学。七月,发行《フォルモサ》(即《福尔摩沙》)创刊号,发表小说《早凋的蓓蕾》。

1934年

一月,《フォルモサ》第2号出刊,发表小说《贞操》。六月,《フォルモサ》第3号出刊。

1935年

小说《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二月,参加“台湾文艺联盟东京支部”第一回茶会,发表小说《自己的坏话》、《哭泣的女人》、《父亲的要求》于《台湾文艺》;《重荷》于《台湾新文学》。

1936年

发表小说《部落的元老》及随笔《被迫用上的题目》于《台湾文艺》。

1937年

与定兼波子(张芙美)结婚。发表小说《猪的生产》于《台湾新文学》。

1938年

偕妻返台定居台北,任“台湾映画株式会社”经理代理,兼任《风月报》日文编辑(年底离职)。发表评论《文章与生活》、散文《先觉者的悲哀》、小说《两个新娘》于《风月报》。翻译徐坤泉大众小说名著《可爱的仇人》。

1940年

发表长篇小说《山茶花》连载于《台湾新民报》;评论《台湾文学的将来》、散文《我的自画像》、小说《辣薤罐》、散文《吾友张星建氏侧写》于《台湾艺术》;小说《忧郁的诗人》、散文《槟榔笼》于《文艺台湾》。

1941年

脱离《台湾文艺》,与王井泉、陈逸松、黄得时、中山侑组“启文社”,筹办《台湾文学》。六月,《台湾文学》创刊。发表小说《艺旦之家》、《论语与鸡》于《台湾文学》;小说《部落的悲剧》于《台湾时报》;散文《酒是稚气还是邪气》于《文艺台湾》;评论《台湾文化的自我批判》于《新文化》;散文《妈祖》于《民俗台湾》。

1942年

发表小说《夜猿》、《顿悟》、《阉鸡》、《地方生活》于《台湾文学》;散文《无救的人们》、《地相学》于《民俗台湾》。十月,与西川满、滨岛隼雄、龙瑛宗赴日参加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1943年

发表小说《迷儿》、散文《罗汉堂杂记》、评介《台湾民谣》于《台湾文学》;散文《狗本来有角》、评论《老娼扑灭论》于《民俗台湾》。一月,参加《文艺台湾》小说征文评审。二月,以小说《夜猿》获颁皇民奉公会第一回台湾文学赏。九月,与王井泉、林博秋、吕赫若、吕泉生、杨三郎等百余人组织“厚生演剧研究会”,于台北永乐座(戏院)举行“第一回研究发表会”,演出张文环原作,林博秋编剧《阉鸡》与林博秋编导的《高砂馆》、《地热》、《从山看街市的灯火》等剧,由吕泉生编曲。十一月,《台湾文学》奉命废刊。

1944年

举家迁居台中雾峰,任雾峰区公所主事。发表小说《泥土的芳香》、《云之中》、随笔《临战决意》、散文《增产战线》于《台湾文艺》。长子孝宗出生。

1945年

七月,任台中州大屯郡大里庄庄长。八月,兼任农会会长。

1946年

三月,当选台中县第一届县参议员。发表散文《寄语台湾青年》、《从农村看省参议会》、评论《台拓的土地问题》于《新生报》。

1947年

二月期间因二二八事件逃入山中避难。六月,代理能高区署长。

1948年

任职“台湾省通志馆”编纂。

1949年

任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纂兼总务组长。

1951年

因罗万俥提携被聘为“台湾人寿保险公司嘉义分公司”经理。

1955年

任职台中“建和企业公司”经理。

1956年

任职“天一染织公司”总经理,“神州影业公司”顾问。

1957年

任职“彰化银行北区分行”专员。改编《艺旦之家》为电影《叹烟花》剧本。

1965年

自彰化银行被迫退休。以中文发表《难忘当年事》于《台湾文艺》。二月起任职“日月潭观光大饭店”会计主任。

1968年

任职“荣隆纺织公司”总经理、“南山保险公司”主任。年底返任“日月潭观光大饭店”总经理。

1972年

以日文撰写《地に这うもの》。

1975年

《地に这うもの》在日本出版。

1976年

廖清秀译《滚地郎》在台北出版。

1977年

开始起稿撰写《从山上望见的街灯》。

1978年

二月十二日辞世,二月十六日安葬于台中市郊四张犁公墓。

出版书籍

1975年 《地に这うもの》,日本东京都:现代文化社。

1976年 《滚地郎》,台北市:鸿儒堂。

1990年 《张文环集》,台北市:前卫出版社。

2002年 《张文环全集》,台中县丰原市: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翻译作品

1998年 《可爱的仇人》,台北市:前卫出版社。

期刊报纸

1933年 《落蕾》(早凋的蓓蕾),《フォルモサ》(即《福尔摩沙》)创刊号。

1934年 《贞操》,《フォルモサ》第2号。

1935年 《父の颜》(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自分の恶口》(说自己的坏话),《台湾文艺》。《泣いていた女》(哭泣的女人),《台湾文艺》2卷5号。《父の要求》(父亲的要求),《台湾文艺》2卷10号。《重荷》,《台湾新文学》创刊号。

1936年 《部落の元老》(村庄的元老),《台湾文艺》3卷4、5号。《强いられた题目》(被迫用上的题目),《台湾文艺》。

1937年 《猪的生产》,《台湾新文学》2卷3号。

1938年 《两个新娘》,《风月报》73期。《先觉者的悲哀》,《风月报》。《文章与生活》,《风月报》69期。

1940年 《山茶花》,《台湾新民报》。《台湾文学的将来》,《台湾艺术》创刊号。《辣薤罐》,《台湾艺术》2号。《我的自画像》,《台湾艺术》。《吾友张星建氏侧写》,《台湾艺术》。《忧郁的诗人》,《文艺台湾》1卷3号。《槟榔笼》,《文艺台湾》。《榔笼》,《文艺台湾》。

1941年 《艺妲の家》(艺旦之家),《台湾文学》1卷1号。《论语と鸡》(论语与鸡),《台湾文学》1卷2号。《部落の悲剧》(村庄的悲剧),《台湾时报》8月号。《酒は稚气か邪气か》(酒是稚气还是邪气),《文艺台湾》。《妈祖さまの缘谈》(妈祖的婚事),《民俗台湾》。《台湾文化の自己批判》(台湾文化的自我批判),《新文化》8月号。

1942年 《夜猿》,《台湾文学》2卷1号。《顿悟》,《台湾文学》2卷2号。《阉鸡》,《台湾文学》2卷3号。《地方生活》,《台湾文学》2卷4号。《救はれぬ人人》(无救的人们),《民俗台湾》。《地相学》,《民俗台湾》。

1943年 《迷儿》,《台湾文学》3卷3号。《罗汉堂杂记》,《台湾文学》。《台湾民谣》,《台湾文学》。《角は犬のもの》(狗本来有角),《民俗台湾》3卷4号。《老娼扑灭论》,《民俗台湾》。

1944年 《土の匂い》(泥土的芳香),《台湾文艺》1卷3号。《云の中》(云之中),《台湾文艺》1卷5号。《增产战线》,《台湾文艺》。《临战决意》,《台湾文艺》。

1946年 《寄语台湾青年》,《新生报》。《从农村看省参议会》,《新生报》。《台拓的土地问题》,《新生报》。

1965年 《难忘当年事》,《台湾文艺》2卷9期。

作家品评

◇文选自《叶石涛编,《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台北:远景》

张文环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及民族精神,更含有人道主义的思想。他关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农民,以及被欺辱凌虐的百姓生活苦况。他以呈现这些卑微的人物,来阐述人类心灵的苦难。

◇文选自《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社1996》

张文环的文学最接近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或巴尔札克的风格,透过台湾民众四季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来刻划台湾民众的民族性传统生活,同时用深厚的人道主义胸怀拥抱了他们。

◇文选自《《张文环集》简介,前卫出版社1991》

日据时代日文作家中,不论创作量或水平最高的,首推张文环。他的小说特色是民族神和人道主义的合流,反抗批判的笔锋较为隐微,在一系列根植于人文关怀、乡土意识的素朴淳厚的风俗画笔触下,温暖地描绘了庶民阶层的生活态度与道德理念,进而探讨人生的意义,省察人性的爱欲善恶,揭露做人的尊严与责任,忠实地呈现日据台湾的生活真相与社会面貌。

期刊论文

1983年 廖清秀:《与》,《台湾文艺》81期,页69-72。

1991年 陈万益:《张文环的小说艺术》,《国文天地》77期,页45-47。

1991年 龙瑛宗:《张文环与台湾文学》,《客家》34期,页34-36。

1992年 野间信幸着,涂翠花译:《张文环的文学活动及其特色》,《台湾文艺》130期,页21-41。

1992年 游唤:《张文环小说里的台湾文化典故》,《明道文艺》198期,页53-59。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里的女性观──日本旧殖民地下的台湾(上)》,《文学台湾》13期,页171-210。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里的女性观──日本旧殖民地下的台湾(下)》,《文学台湾》14期,页194-218。

1996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的意义》,《文学台湾》18期,页227-250。

1997年 赖松辉:《张文环的、研究》,《成大中文学报》5期,页311-329

1999年 许惠玟:《张文环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台湾文艺新生版》166/167期,页11-39。

1999年 柳书琴:《活传媒:奉公运动下台湾作家张文环的异声》,《水笔仔》8期,页7-22。

1999年 伊象菁:《导读:决战下的台湾文学──张文环的》,《联合文学》182期,页126-131。

2000年 张恒豪:《决战下的台湾文学骁将──张文环》,《台北画刊》394期,页47-48。

2000年 江宝钗:《从台湾日据时期小说中“自然”的三种型态看张文环的殊异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7期,页120-134。

2000年 江宝钗:《张文环中的民俗与性别意识》,《中国学术年刊》21期,页447-464+551。

2001年 张良泽:《张文环的》,《台湾文学评论》1卷2期,页217-219。

2002年 洪锦淳:《论张文环“阉鸡”中的月里》,《台湾文学评论》2卷3期,页82-95。

2002年 张文熏:《评论家/小说家的双面张文环──以艺旦、媳妇仔问题为中心》,《台湾文学学报》3期,页209-228。《水笔仔》14期,页37-50。

2002年 柳书琴:《从部落到都会:进退失据的殖民地青年男女──从论张文环故乡书写的脉络》,《台湾文学学报》3期,页81-108。

2002年 陈建忠:《乡土即救赎:沈从文与张文环乡土小说中的乌托邦寓意(上)》,《文学台湾》43期,页275-305。

2002年 游胜冠:《论战争期张文环国策言论中的“政治无意识”》,《中外文学》366期,页60-92。

2002年 柳书琴:《前进东京或逆转归乡?论张文环转向小说及其改作》,《静宜人文学报》17期,页1-22。

2002年 陈建忠:《乡土即救赎:沈从文与张文环乡土小说中的乌托邦寓意(下)》,《文学台湾》44期,页288-324。

2002年 柯乔文:《讲三○年代故事的人(上)》,《台湾文学评论》2卷4期,页38-59。

2003年 柯乔文:《讲三○年代故事的人(下)》,《台湾文学评论》3卷1期,页63-77。

2003年 林政华:《《张文环全集》﹝陈万益主编﹞评介》,《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44期,页409-413。

2003年 王慧芬:《张文环小说中乡土世界的探究》,《仁德学报》2期,页139-176。

2003年 洪锦淳:《张文环中的月里》,《中国文化月刊》275期,页91-114。

2003年 陈鸿逸:《生于斯的滚地郎──张文环》,《文化生活》34期,页60-63。

2004年 廖梅璇:《从深山小村庄,走来──笔耕乡土张文环》,《少年台湾》21期,页74-77。

报上评论

1996年 陈万益:《一个殖民地少年的启蒙之旅──析论张文环的小说《重荷》(上)》,《中央日报》6月29日19版。

1996年 陈万益:《一个殖民地少年的启蒙之旅──析论张文环的小说《重荷》(下)》,《中央日报》6月30日19版。

专著

1987年 白少帆、王玉斌:《张文环的创作》,收录于《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页243-249。

1988年 包恒新:《吕赫若与张文环的创作》,收录于《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上海社会科学院,页131-135。

1991年 粟多桂:《“隐忍”的抵抗文学勇士──龙瑛宗、张文环》,收录于《台湾抗日作家作品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页208-232。

1991年 刘登翰:《张文环和龙瑛宗的小说创作》,收录于《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页566-577。

1996年 柳书琴:《谜一样的张文环──日治末期张文环小说中的民俗风》,收录于《第二届台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师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页1-18。

1999年 徐照华:《论张文环的小说与》,收录于《台湾文学研习专辑》,台中图书馆,页1-67。

2000年 张明雄:《台湾乡野的彩绘──张文环的小说》,收录于《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台北市:前卫出版社,页103-111。

2000年 张明雄:《张文环与巫永福小说意境的比较》,收录于《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台北市:前卫出版社,页203-219。

2000年 柳书琴:《殖民地文化运动与皇民化:论张文环的文化观》,收录于《第一届台杏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远流出版社,页1-43。

2000年 柳书琴:《变调之旅──张文环等中部青年的帝都经验与文学》,收录于《台中县作家与作品论文集》,文建会,页51-8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