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觉

更新时间:2024-01-19 14:55

张明觉(1908年10月10日—1991年6月5日),又名张民觉,字幼先,美籍华裔生殖生物学家、育种学家和甾体避孕药的创始人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人物生平

1908年10月10日,张明觉出生于中国山西岚县。

1929年,从太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张明觉跟随清华大学内迁到长沙,成为叶公超先生的打字生。

193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4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4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

1945年,赴美入马萨诸塞前伊斯特基金会生物研究所工作。

1952年,加入美国籍。

1954年,任马萨诸塞前伊斯特基金会生物研究所高级科学家。

1968年,剑桥大学授予张明觉科学博士学位。

1970年,任马萨诸塞前伊斯特基金会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1972年7月,受中国政府邀请,随从以任之恭、林家翘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第一次回到了的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79年,接受了上海生理研究所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1980年,和陈省身、林同炎、杨振宁等数十位学者在美国编纂出版《科学导报》;同年,参加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的生育调节进展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2年,任马萨诸塞前伊斯特基金会生物研究所首席荣誉科学家;同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同年又获美国乌斯托综合科技研究所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1年6月5日,病逝于美国。

1994年,依照张明觉先生遗愿,他的骨灰安葬于家乡艾蒿沟,魂归故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初,张明觉与人合作共同发明了以甾体激素为基础的口服避孕药。

1950年,他成功地移植了兔的受精卵,提出卵龄和子宫内膜发育必须“同步化”的概念,为家畜的胚胎移植和良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根据。

1951年,他发现“精子获能”的生理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奥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现象。国际生理学界把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奥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解开了精卵受精之谜,为哺乳类卵子体外受精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张明觉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如翌日清晨丸的研制(供妇女房事后服用),避孕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放射线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动物卵胚胎移植以及为农业部动物育种咨询服务等。

人才培养

张明觉鼓励下属大胆摸索创新。不可思议、近于狂想的主意他也不反对,但他不原谅实际上的愚蠢设计和疏忽。

张明觉多次来华讲学,并邀请中国青年科研人员到他的实验室工作。1979年他向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和故乡岚县捐款作为奖学金,培养优秀人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1951年起,张明觉兼任波士顿大学生物学教授。

1978年,应聘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名誉教授。

个人生活

张明觉祖父在清朝曾考中秀才,父亲在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山西大学。民国初年,其父任岚县县长。

张明觉有一子三女。其长女张燕林系张明觉与原配夫人李民淑所生,定居中国;儿子张板桥和次女张乐地、三女张品梅,系张民觉与美籍夫人陈川宇(伊莎贝)所生,定居美国。

人物评价

张明觉为体外受精研究的先驱和权威。(清华校友总会评)

他(张明觉)是试管婴儿实验的先驱。(《统一战线工作手册》评)

他(张明觉)不仅是一位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爱国者和道德高尚的人。(《世界医学》评)

张明觉博士虽然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情系家乡。(吕梁新闻网评)

人物影响

1978年,英国两位医生在试管里培养成活了人的受精卵,移植到供卵妇女的子宫后,生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为了纪念张氏在体外受精和卵子移植技术上开创的功绩,新闻界把这个女孩子称为“张明觉的女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