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5 21:12
张晖明,男,1956年7月生,江苏南通市人,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决咨委专家、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副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1982年1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年12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产业发展经济学、区域发展经济学。
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城市经济发展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
著作主要有:《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研究》;《率先探索的改革——上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前瞻》;《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总论》;《股份制与国有企业的再生》等。代表性论文有:《企业价值的定性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国有资产职能定位的再认识》,《东岳论丛》,2010年第3期;《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软实力的经济效应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等。项目主要有:《区域推进战略:长三角区域率先现代化模式结构极其普遍意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世博效应的深度挖掘与产业化转换》,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划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研究》,中宣部项目等。
科研项目及成果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
正在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家社科基金)、跨国公司的功能与政策研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企业技术战略联盟案例研究(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项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
主要作品
著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解析》《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企业技术进步与跨越式发展》《中国企业集团论》《现代企业制度纵横谈》《科技体制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率先探索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国资改革十年总结前瞻》等。参与《世界500强》等专著撰稿。
在国家级核心杂志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七项,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1.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特色在理论上加以提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有坚韧的毅力,更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全面梳理总结我们自己的实践,对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不同推进阶段和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同市场发育方式和体制形态演变以及市场结构状态、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领域对同一改革措施的作用效应、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分工人群中间改革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当事人对改革带来的冲击影响做出的回应等等,做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国理论界就此已发表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今天,我们要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高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概念和范畴,发现和提炼这些概念范畴的内在关联和理论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素材,创新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使道路自信有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前瞻能力,从而确立理论自信;有制度的科学设计和科学证明,从而确立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的制度可持续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摸索,实际上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30年。前30年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处在摸索尝试的状态。后30年的发展,正是通过对前30年的深刻反思检讨,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思想路线的结果。通过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必然为理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试验场”。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变化和调适,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理论不断得以深化细化,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需要花气力加以系统研究的课题。
3.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一个概括性的表述,也为中国经济学学科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这些年来,经济理论界全面开放吸收引进国外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界似乎流行着一种“学人家怎么说、跟人家怎么说、说人家怎么说”的倾向。而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暴露出致命问题,也促使我们正视现实、审视学科现状,植根于中国经济的丰富土壤,唤醒学术责任,走向理论自觉,建立理论自信,在中国经济学学科内容、范畴和体系创新上下工夫。中国经济学人要沉下心来,积累三五十年,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提高与国际同行的对话能力。坚持这一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发育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