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2 18:40
张曼涛,中国文化学院教师。一度出家。早年研学于南岳佛学院及香港光夏书院。196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大谷大学大学院,修毕博士课程。1969年回国,执教于中国文化学院,并荣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后出任该校佛学研究所所长,并主持华冈佛学学报之编辑及出版事宜。该学报为台湾大专院校中最早出现之佛学研究专刊。1973年再赴日本研究,并在东京创办天声杂志。回台后,仍执教于中国文化学院。1978年在台北创办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全集共一○○册。
湖南耒阳人。一度出家。早年研学于南岳佛学院及香港光夏书院。196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大谷大学大学院,修毕博士课程。1969年回国,执教于中国文化学院,并荣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后出任该校佛学研究所所长,并主持华冈佛学学报之编辑及出版事宜。该学报为台湾大专院校中最早出现之佛学研究专刊。1973年再赴日本研究,并在东京创办天声杂志。回台后,仍执教于中国文化学院。1978年在台北创办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全集共一○○册。著述除发表于各刊物外,有佛教思想文集、涅槃思想研究、魏晋新学与佛教思想等文。1981年病逝于日本,世寿四十九。
张曼涛字澹思,出家后法名青松,又名长春,湖南省耒阳县人,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张曼涛家庭情形及幼年生活不详,据说他是“自幼出家,十多岁即入南岳佛学院。”张曼涛之入南岳佛学院,约在1946年、1947年间,即八年抗战胜利之后一、二年间的事。一九四七年年,原在广西弘化的道安法师回到湖南,接任南岳首刹祝圣寺住持兼佛学院院长,时张曼涛亦在南岳佛学院就读,以此因缘,与道安法师建立起三十年的密切关系。
一九四九年,道安偕同学生灵根远走香港。未几,张曼涛也到了香港,和道安法师在异乡见面,其间屡次受到道安法师的关切与资助。在香港时,张曼涛用的是“长春”的名字。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灵根法师来台湾,张曼涛由青山去送行,道安法师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日记中记载:“下午长春、止空二师由青山及东普陀寺来为灵根送行,宿于此,因不知此处打净七,故未带衣袍来。”
一九五三年元月,道安法师由香港来台湾,初驻锡汐止弥勒内院,未几创办静修佛学研究班,任班主任。后来在三张犁结茅,筹建松山寺。张曼涛留在香港。据说他在港曾读过光夏书院,同时也参加佛教活动。圣严法师在《悼念张张曼涛先生》一文中说:
“又据一位现居于加拿大的诚祥法师告诉我,他在香港时,曾与青松法师同堂打禅七,堂头老和尚看到青松轮值巡香时,肩起了香板,一步一摇,大模大样地巡视监督每一位禅和子时的那副神态,在开示时禁不住要对大众说:这位小比丘大有来历,大概是那一座的老参上座再来。”
以上这段话,说明张曼涛在香港参加过佛教活动,同时也刻画出他卓然不群的风姿。又据继程法师编《竺摩法师简谱初稿》载:
“一九五三年,师四十一岁。是年明老(明常法师)主办栖霞佛学院,聘师为教务主任,超尘法师为副座,助理教务,隆泉法师、奚则文居士分为佛学、国文教师,同学有妙贤、青松(即后来之张张曼涛教授)、清严(于台圆寂时,肉身不坏)......等合十六人,谓为十六尊者。”
这也说明张曼涛在港时,曾受教于竺摩法师。张曼涛来台湾的时间,是在一九五五年,由道安法师代办申请入境手续。他在台湾活动最早的资料,是一九五六年,应台南开元寺悟慈法师之请,到开元寺佛学院任教务主任,张曼涛二十四岁。在此期间,他的第一部文艺著作——长篇小说《晓露》问世,以此知名于时,成为佛教中的青年作家。一九五七年,他离开台南到彰化,在彰化县田中镇开办“佛教民众补习班”,次年成立念佛团。在田中这段时间,他编印了一套《现代佛教文选》。
一九五九年,张曼涛离开田中到台北,住在松山寺,协助道安法师创办佛学研究会,会员皆为研究佛学有成之居士及学术界知名学者,每月或讨论专题,或宣读论文。曾以研究成果,编辑为《叠翠学报》,颇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在此期间,张曼涛亦由文艺创作而趋向佛学理论的探讨,其日后的理论著述,实植于此一时期。
一九六一年,张曼涛受到道安法师的鼓励与支持,得世界知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推荐,东渡日本,进入大谷大学文学院深造。张曼涛出国的日期,是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他是以青松法师的名字出国的,《菩提树》月刊,曾刊载他出国的消息。
他不是最早赴日留学的出家人。创办法光佛教研究所的如学法师,早在一九三一年就到日本读大学了。于一九六一年,较张曼涛先到日本的,还有慧岳、清度两位法师。抵东京的第三天,由慧岳法师陪同,去丰桥拜访一位择郎教授,进而由一位藤井上人的介绍,到镰仓拜见铃木大拙教授。铃木教授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推荐他到大谷大学入学。他进入大谷大学文学院,修习哲学与佛学。一九六三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拿到文学硕士学位。他不以此为满足,继而攻读博士,在日本名教授舟桥一哉、横超慧日、山口益等教授的指导下,于一九六六年修完博士学分,留校担任大谷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在该所讲授魏晋思想课程。嗣后他参加日本各种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如国际东方学会、宗教学会、中国哲学会、印度佛教学会等,每次会议均发表论文,获得日本学术界普遍的重视。
张曼涛在日本留学六年,道安法师竭尽全力的支援他,在自己经济力量不及的时候,曾向社会名流于右任、赵恒惕、谢冠生、梁寒操、钟伯毅等乞求书画,寄去东京供他变卖以为生活费用。在东京留学期间,张曼涛舍戒还俗了。还俗的原因、时间,不得而知。一九六五年,他和施素莺小姐在东京结婚。当他一九六七年暑假返回台湾时,已不再是圆顶方服的青松法师,而是西装革履的张曼涛博士。陪著他一同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施素莺女士。
张曼涛回台未久,他的朋友张尚德先生、陪他去看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张先生即拿了一分聘书,聘请张曼涛为中华学术院的议士。议士是一项名誉学位,不是职称。但在两天后,又寄快信给张曼涛,聘他为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副教授,讲授哲学课程。佛学研究所创设于一九六五年,所长是周邦道(庆光)老居士,直至一九七八年去职。
一九六九年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选拔,张曼涛膺选,他三十七岁,多年在佛学上的努力与成就,也算是实至名归。他再赴日本,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并在东京创办《天声杂志》。在日期间,他即已有编辑《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的计画。自一九七一年起,每星期有一半的时间,在东京大学亚洲研究所的图书馆里,阅读并影印他所需要的资料。
一九七四年八月,他著手编辑《佛教学术丛刊》,仍是得到道安法师的支援。他组织“大乘文化出版社”,开始著手编辑,预定五年完成。
他留学读书,本来没有什么经济基础,要出一套一百巨册,三千万言的巨著,谈何容易?他赤手空拳组织成立出版社,翌年道安法师以私人名下,座落台北阳明山文化大学旁边的一千三百坪土地,无条件借给张曼涛向银行抵押,得款一百四十万元,使他度过初步难关。不意出版社方有头绪,道安法师忽于一九七七年年初示寂了。此后即无有力的支持者,他自己亦囊乏余资,庞大的经费支付,成为精神上的严重负担,以致三数年之间,头发都焦虑白了,可见他独力苦撑的艰苦与辛酸。
然而,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及为佛教学术文化的精诚,终于冲破万难,如期于一九八〇年编辑完成,同年印刷出版一百巨册,逾三千万言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近百年来散见于国内外报章杂志的佛学论述,搜罗殆尽。而资料之收集,遍及国内外图书馆及私人珍藏,复印、照相并用,而整理分类,并于每册之首,冠以导论,尤为不易。
《丛刊》出版,使张曼涛松了一口气。上可以告慰道安法师在天之灵,下可以对预约丛刊的读者有所交代。该项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又有新的工作目标。他为求使亚洲地区的佛教学术文化与国外互相交流,共同弘扬大乘思想,他筹画创刊《亚洲佛教周报》,预订一九八一年创刊。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六日,张曼涛出国到日本。他出国的目的,是筹画以他创办的《亚洲佛教周报》、日本的《中外日报》,韩国的《佛教新闻》等三家报纸为中心,吁请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各地佛教报刊,举行一次“亚洲佛教文化交流会议”。不意十九日早上,他的夫人施素莺接到由东京传来噩耗,张曼涛于十八日凌晨在东京逝世了。死亡的原因及经过,在施素莺《张曼涛夫君周年祭》一文中描述得很详细。张曼涛的生命已到了人生尽头。他为“佛教学术丛刊”耗尽了心血,为大乘文化出版社承受了无比的压力,主要是经济方面压力。他心力交悴,正如日本企业界流行的“经理病”一样,他是累死的,他生于一九三三年,卒于一九八一年,享年仅四十九岁。
张曼涛逝后,日本的小池和尚为他料理后事,火化后骨灰运回台湾。他的夫人施素莺女士,对佛学亦颇有造诣,曾以《禅与悟》一书名世,归国后在师大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