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1:44
张本禹 (1899年-1937年)安徽巢县人。 字文衷,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8年 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教导第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1935年任陆军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二旅少将副旅长。抗战爆发后,本部参加著名的南口保卫战,从8月5日起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下旬奉令在南口车站指挥装卸军火时,遭日机轰炸,当场壮烈牺牲。
张本禹(1899年~1937年), 字文衷,文忠。安徽巢县人。少将副旅长。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张治中将军胞弟。生于巢县建麓乡洪家瞳,少年时父母双亡,依靠舅舅做活糊口。后随长兄张治中参加孙中山的护国军,因见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真革命的请进来,不革命者滚出去”,对军校产生兴趣和向往。
二十岁时远走广东参加孙中山护国军当兵。1924 年冬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5年7月升第三期步科军官生,1926 年1月毕业。分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任副官。8月参加北伐战争,10月随北伐军到武汉,1926 年冬调任总司令部学兵团上尉副连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张掩护学兵中一些共产党员逃离武汉。恰逢此时,有一营长因克扣军饷,激起学兵们的强烈愤慨,张刚毅地站在学兵们一边,并去责问。被谴责为“聚众犯上”,判半年监禁。后其兄张治中托人从中斡旋,才获提前释放。
1930年张本禹调南京,任教导第二师少校营长,5月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得胜回京,不久升任中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已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本禹深感国土日整之痛,多次请缨效命。1935 年冬调任第十三军第四师第十二旅少将副旅长。1936 年8月,日本关东军唆使伪“蒙古军政府”的保安团攻占绥东重镇百灵庙,绥远危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将军,先发制人,决心指挥所部攻击被敌侵占的百灵庙,希冀收复失地。
张本禹奉命率领一个团驰援,不畏强敌,智勇谋略,顽强阻击并与友军部队,密切配合对日寇连续作战三日,阻敌南侵。在中国军队强大攻势,日寇及伪蒙军李宗信、王英等部纷纷败退,伪蒙军七师师长逃走,克复百灵庙,赢得绥东大捷;国人为之振奋,“ 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张也增添战胜日寇的信心。由于张在百灵庙大捷的外围作战中指挥有方,起到了有效的支援作用,受到上级嘉奖。后来傅作义将军回忆说:“张文衷将军在百灵庙战役打外围,很勇敢,临阵坚毅沉着,应敌有方,阻止了日军南犯之路,给我军以很大的支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
1936年秋,张本禹奉命到南京受训。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张本禹新婚燕尔,告别亲人,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日军侵占平津后,8月5日,日军参谋本部又作出迅速占领全华北的决定。为达其目的,日军以一个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和两个支队共四万余人,分成东西两个兵团,发动南口、张家口战役。首先板垣第5师团,铃木第11旅团向平绥东段要塞,北平通往晋、察、绥的咽喉南口进攻。当时驻南口我军部署是以汤恩伯第十三军(辖第四、第八十九师)在南口居庸关一线担任正面防御, 以高桂滋第十七军(辖三十一、第八十四师)在赤城延庆、怀柔地区组成左翼阵地,企图扼住南口咽喉,确保晋、察、绥之安全。
8月4日,日军先以第11旅团向南口发起攻击。7日,日军向华北地区增兵三个师团至天津。8日展开全面进攻,第5师团侧击南口右翼镇边城、横岭城等阵地。张本禹旅奉命率部对日军板垣师团激战于横岭城山地一带。面对板垣师团疯狂进攻,张本禹镇定自若,巧设奇兵歼敌。张刚到前线时,见日军气焰嚣张,指挥所部布置阵地,为诱敌冒进深人,令部属不动火炮,只放冷枪,并组织民兵用石块反击。骄横的板垣,以为中方弹药不足,未知中计,日军猛进,张并亲自督战,当日军进人我预设阵地时,一声令下万枪齐发,炮火齐轰,打得敌人狼狈逃窜,迅速击退日寇。
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都处劣势的条件下,在南口地区继续浴血奋战四昼夜,顽强地阻击了日军攻势,但战况激烈,弹药消耗巨大,后方供应不及,为了继续战斗,张“办事最力”奉命去太原催送军火。8月12日,当满载弹药的列车到达南口车站时,张亲自指挥卸车。正当其时,日机凌空轰炸、扫射,为保护这批军火,临危不惧,坚持指挥,命司机将车头开走,以引开敌机。不料敌机投弹、引发车厢内弹药爆炸,张将军壮烈殉国。16日南口失守。
在日军飞机、大炮又施放毒气的猛攻下,更由于弹药奇缺,伤亡甚重,29日,第四师与第七十二师从横岭城突围,我十三军等部在南口、张家口地区坚守二十五天,基本完成阻击任务而转进。
张本禹将军殉国的消息,在《申报》和安徽地方报刊均以巨大篇幅报导:誉之为民族英雄。1937 年10月中旬,张本禹将军灵柩运至故乡巢县,当地各界人士召开隆重追悼大会以示哀悼,公葬于巢县南乡银屏山南麓。
1981年2月经民政部批准追认张本禹将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烈士”,并颁发证明。其家属享受烈属待遇。1985年安徽省巢湖市为张本禹将军重新修墓、立碑、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