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2 15:44
张玉春(1766~1837),今河北省邱县西孝固村人,自幼勤劳克俭,终至殷富,48岁无子。他以“施仁行义”、“布德为善”为宗旨,于道光十八年购地三亩捐作校址,投资建起40间三进院落的校舍,购齐全部设备,办起私立学校,专招贫寒子弟入学。聘外姓11名绅士董其事。百姓誉为“义校”、“懿校。”为解决师资费用,又捐地228亩,以租佃收入供学校开支,并自订禁律立碑于校院:“张氏族人永不得参预学校事务。”道光二十二年(1842)皇帝亲书“济公书院”赐于义校,封其为布政司理问,不久张玉春晚年得子,双喜临门。
济公书院得皇帝亲书校名后,名声大振。到清同治三年(1864)有一学董依权倚用亲信,专招富豪子弟,贪侵学费。广平知府萧之本得知大怒,判销了这个学董的功名和候补县丞衔。萧知府认为学校内原立禁律碑文不妥,又重立一碑,上刻:“学校一切事宜均须与张氏后人磋商。”民国建立后,乡村贫富子弟均可入“济公书院”学习。曲周县教育部门于民国2年(1923)7月呈请省厅备案,将“济公书院”改为曲周县第二完小。建校100多年间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该校址今改为“孝固村联办小学。”但人们仍称为义校、济公书院。张玉春办义学的功德村民世代传颂。
附:张玉春传奇 (张金刚等口述,霍保印整理)
道光年间,西孝固村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张玉春。勤劳纯朴,待人厚道,妻子聪明贤惠、为人勤快。两人男耕女织,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吃穿还不算作难。后他们为尽快致富,又做起碾米生意,终致殷富。玉春到县城拉谷送米,常见富家孩子在学堂念书车接车送,贫家孩子都念不起书,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就说:“你我都三十多岁了,我也没能生个一男半女。”玉春忙说:“我是想穷家的孩子都没钱念书,要是咱村也有个学堂就好了。”妻子笑着说:“咱出钱盖一座学堂不就行了。”玉春说:“对呀,咱放着这些钱也没处用,就盖学堂吧。”
道光十八年,玉春购村边三亩多地,开始筹建学堂。经过多天的辛苦,学堂建好了。一座大院,十间瓦房,三面回廊相通,大门向南,蓝瓦盖顶。还置备书桌坐物。后又把二百二十八亩土地捐赠学堂,供学堂聘请先生和日常费用。这样,三乡五里的贫家孩子都来念书,学堂一不要钱,二不收费,雨天还供给饭菜。玉春夫妻来学堂,听到琅琅书声,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说也奇怪,不久张玉春晚年得子,真是喜上加喜。
人们不忘张玉春的功德,为他立了功德碑,以企百世流芳。官府逐级上呈,道光皇帝把学堂定名为“济公书院”,题写匾额。但贫苦人都乐意称其为义学。这就是孝固村联办小学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