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山

更新时间:2023-07-13 11:47

张秀山(1911年7月18日—1996年8月2日),曾用名张绍武、张鸿毓,陕西神木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和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11年7月18日,出生在陕西省神木县桃柳沟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

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为共产党员。

1930年初至1932年6月,受党的派遣先后在宁夏、甘肃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在甘肃靖远组织和领导了甘肃警备三旅部分部队的武装起义,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陕甘红军游击队第4支队,为在西北地区建立党的武装力量做出重要贡献。

1932年7月,去上海党中央受训。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思想和研究了开展北方游击战争问题后,回到照金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一起领导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工作。12月,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红2团。全团有步、骑兵二个连和一个少年先锋队,共计200余人。王世泰任团长,张秀山先后任步兵连连长、骑兵连指导员。在攻打庙湾民团的战斗后,担任了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11月,红军主力改编为红26军42师。总兵力500余人,下辖两个团。师长王泰吉(后为刘志丹)。张秀山所率游击队编入红军主力,不久他被任命为42师党委书记兼骑兵团政委。

1934年4月,接任红42师政委。

1934年5月28日,任中共陕甘边特委特委书记。

1935年2月,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了陕北和陕甘两个根据地的领导。他任西北工委常委、宣传部长。

1936年3月,中央调他到中央直属的神府特委工作,先后任组织部长、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特委书记。

1939年9月,任绥德特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

1942年8月,任中央党校教务处主任。

1945年,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8月,任东北支队政委兼干部团政委。不久,随陈云同志去北满工作。他任松江省工委书记兼松江军区政委。

1946年6月,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带领省委工作团,带领广大干部、战士和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7月25日,调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出色地组织全省军民支援了伟大的辽沈战役。战争中,他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辽沈决战的胜利,历尽千辛万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兼东北局秘书长、东北局党校校长。在此期间,他与全区组织部门,在培养、选拔和调配干部加强经济战线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朝鲜战争中,三次顶着敌军飞机轰炸,深入朝鲜前线,解决志愿军所需物资问题;并会见了金日成,听取朝鲜同志对后勤方面的要求。

1952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作为东北局的主要领导成员,为东北地区党的建设、干部的培养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4年4月,在东北局高干会议上因涉及高岗问题受到撤职处分。之后,他在农村和基层工作24年。

1979年1月,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全国林业、农垦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兼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

1983年全党整风中,任中共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加强党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会议上,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退居二线后,受党中央和陈云同志委托,和伍修权等其他老同志不辞辛劳领导主持了《辽沈决战》一书的编辑工作和辽沈纪念馆的筹建工作。

1996年8月2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家庭情况

女儿:张元生

人物评价

“张秀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为西北革命,为东北的解放和建设,浴血奋战,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民日报》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