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4 13:06
张红年 1947年生于南京。美籍华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系。曾任职于北京画院,任教于美国纽约美术学院。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开创“意识流”绘画。以大型历史题材油画著称于世。
张红年1947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作为知青开始历时4年的下放河北蔚县接受“再教育”。以重体力劳动为主,艺术实践被禁,仅有“地下活动”似地画些习作。1974—1984任职于北京画院。1984年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5年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系读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8—2001年在纽约美术学院任教。现居美国纽约州乌兹达克。与露易丝·乌丽合著《绘画中的阴阳》。
张红年是“文革”结束后“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曾以知青题材的《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和张志新烈士题材的《发人深省》等油画作品而享誉画坛。并以大型历史题材油画著称于世。张红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活跃于画坛的新星。是中国新时期美术史上不可忽略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以敏锐的思想,深切的人文关怀,高昂的英雄情结,使画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他又能在油画语言的探索中不断出新,成为当时艺术新潮流中的先锋。
1985年,张红年赴美国,孤身一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闯荡,举步艰难。幸而他的作品被“大中央画廊”所接纳,在这个美国的顶尖级的画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后来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推动下,他创作了一批中国历史画,独树一帜于美国画坛。
张红年出生于南京一个幸福的家庭,早年曾留学美国的父亲张雪宾,时任北平市银行总经理,是一个银行家。母亲张秀卿美丽、善良。此外,张红年还有两个美丽、聪慧的姐姐张惟缇、张惟梅。1949年,张红年的父亲携全家准备从上海乘船去美国,没有成功。从而有了张红年如此的一生。也许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1950年,张红年的父亲通过他在美国的同学,时任外交副部长章汉夫的介绍,到中央人民银行任研究员(顾问)。于是张红年全家搬到北京塔院,与翠花横街北京画院油雕室的前身——美术工作室紧邻,25年之后,张红年分配至北京画院工作。
童年时的张红年便展示出了过人的绘画能力,家中窗外的白塔成了他练习绘画的素材,庙会、戏曲、民间艺术、雕塑,还有“电影”洋片使他度过了五彩斑斓的童年。1954年,张红年在报子胡同小学就读,被指定为班主席。这期间他开始大量接触并画中国历史、演义、传说。继列宁之后,岳飞、赵云等英雄也开始跃入他的画笔。大姐姐回家探亲时给张红年买的一套世界名画选,使他第一次“相遇”了一生的老师俄罗斯画家列宾。
1958年大跃进时期,张红年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画家,他在学校墙上画壁画的照片上了区里的展览。那年冬天,他画了第一张油画(汽油画的),同时告别小学生活。1959年,张红年考入了北京三中,此时中国已进入了饥饿的困难时期。1962年,15岁的张红年以最好的成绩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在开学典礼上,他代表新生发言,从此离家,开始了寄宿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末,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以张志新等题材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所追捧。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的作品把自己对社会问题思考过程中在脑海中闪现出的原始的流动的视觉形象,一古脑儿搬上了画布。这些零散的情节不拘时间、空间,似电影多镜头重叠组成了连续性的画面,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被称为“意识流”绘画。张红年用自己独到的绘画语言,把一个动乱年代中一代人对共同命运的思考呈现于画面,让观众在多瞬间,多视点,多空间的画面中共同去体验、去经历、去回忆那段迷惘、失落、无奈……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作品也成为这个时代标记性的图像。
张红年曾独自游走在母亲河——黄河岸边。他说:“我就像没见过亲娘的孩子,既激动又辛酸。”他的《啊,黄河》把他的真实感受,以超越时空概念的画面,把缅怀祖先,保卫黄河及建设黄河,这样一个气势磅礴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纵横数万里的地域,揉为一体,画面恢宏深远具有史诗般的魅力。而他的《故乡月》《杏儿歌》《峡谷风》《大地的馈赠》《大地的深情》等组画,在“意识流”的多视角、多空间的画面结构中,采用河北蔚县民间剪纸鲜亮、明丽的色彩,开拓着艺术民歌风的新形式。
正处于艺术创作高峰期的张红年,于1985年进入美国纽约大学艺术系深造,学起抽象艺术,《生于斯,长于斯》《中午的梦》等作品是他在异国之初寂寞孤独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在他的生活刚刚安定之际,1990年,
张红年深爱的妻子李新——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不幸离世。他带着年仅10岁的女儿又回到美国,定居于纽约乌兹达克。他决心走进美国人的生活中,让自己的艺术融入美国文化。
1992年后,张红年画了一批美国题材的《万圣节》《工会公园》等大型作品,使他这位新移民真正地融入了美国大家庭。他的这些作品展出时,也赢得了美国百姓排队观赏的盛况,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求学者。同时,他也得以与美丽温柔的美国女画家露易斯·乌丽组成了幸福的新家。
1986年张红年与陈丹青、王济达、金高、李全武被邀请在纽约57街的大中央画廊(Grand Central Gallery)举办联展——《来自中国的写实主义》,盛况空前,引起轰动。大中央画廊由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创立,有70余年历史,以其包罗的艺术家和学术研究著称。五人联展所展示的世界级创作水准,首次让中国写实油画极大地震动了美国的艺术市场,使中国油画走向西方迈开了重要的一步。《Art News》《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专题报道,CBS电视台作了实地的采访与访谈。
张红年的早年艺术经历,铸就了他与周围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个性,对他而言,艺术不是花边装饰品,是精神活动的结晶。就在美国的“9·11”事件之后,那个悲伤惊恐的一周里,他画出天使在废墟上哀悼的《零爆点》,据悉,这幅画是最早对此事件作出反映的画作,被印刷出版,还被不知名的人士张贴到世贸大厦的废墟边来祭奠死难者。在美国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只有一个中国画家,以他的敏感、敏锐,敏捷地作出反应,他又一次画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色彩的魔术——对比色的奥妙。他的历史画大多是2—3米宽的大尺幅,但画面色彩干净、利落,透明、鲜亮,这是积15年的对比色研究,摸索出的一套色彩规律。他画一幅画,调色板上只有两组颜色,或红绿,或蓝橙,或紫黄,《郑和下西洋》《三星堆》用蓝橙,可调出正蓝、暖蓝、冷蓝,再由此与橙不断演绎暖或冷的灰蓝……《敦煌》《丝绸之路》则用红与绿调制。2000年他和妻子露易斯合著出版了英文版的《绘画中的阴阳》,依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互补的哲学原理,发现在绘画中用两种补色,可以推导出无尽的色彩变化。此书的出版,在美国影响极大,成为艺术畅销书。有读者反映说:“我的画再也不脏了”。
张红年绘画上的成就,获得了具有百年历史,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青睐。1996年,该杂志请他创作一批中国历史画。张红年得以大力弘扬祖国灿烂文明的机缘。《张骞归来》《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敦煌·供养人肖像》《飞天》等一大批作品应运而生。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庞大壮观得像海上的陆地;丝绸之路上的小镇如“世贸会”那么繁华;敦煌的石窟艺术美轮美奂、美不胜数……张红年所勾勒呈现的,是悠久、灿烂,震慑人心的中华文明图卷。作为美籍华人,张红年以超越国界的眼光与胸怀,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在美国扮演着“中国文化使者”的角色。让西方社会更直观地感受、认识了东方古国的中华文明。
张红年在作品中追求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残酷的《焚书坑儒》中,也并不着力表现暴力与残忍,更重着于刻划遭难的儒生与家人、亲朋、学生之间亲情、友情、爱情在生死诀别时的痛楚,悲剧在爱的旋律中奏出人性美的主调;《妇好征战》中,把原是残酷的战争场面处理成兄弟相残的“安魂曲”,暖灰的调子,像陈旧退色的照片,似乎沙场的厮杀声已远去,空留一片黄土地,让人在惆怅中反思;而《张骞归来》《郑和下西洋》更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四海皆兄弟》则表现了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
我第一次见到张红年本人和他的画,是在1980年北京的一次“当代人画会”的聚会。“当代人”是全由年轻、男性和有造诣的油画家友人自行组成的团体,旨在讨论绘画和展览。他们在当时都是创新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皆为独立的艺术家,整个团体并不是由当时的中国官方艺术家协会所创立。当时,艺术仍被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包括张红年在内的许多“当代人”的成员都曾就读于著名的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油画、肖像、解剖、空间和光影。中国告别了闭关自守,到1980年,他们都在寻求新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和实验,他们庆祝中国加入了国际艺术的世界。
张红年是一位“历史画”的大师,采用一种盛大的方法诉说一个由英雄史诗和戏剧所构成的人物故事。但他的人物并不是充满社会主义官方写实风格的伟大劳工,而是像他一样的英俊青年。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充满激情,将古代的生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上。他游刃有余地处理大场面的史诗构图。他对电影的兴趣使他以插曲式的叙事方法描绘个别的场景。张红年是一位对中国未来发展拥有许多梦想和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家。他绘画戏剧场面、扑捉瞬间动感,和将所有人、事、物组织在同一环境中的能力更是一流。
美国人能接受这样一位天才艺术家一起生活是何等的幸运。张红年在美国已非常成功,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及许多人也已合作了许多史诗项目。他是一位金童,因为他的存在和天赋为我们增添了无限的光彩。(琼·乐博特·科恩《新中国绘画1949-1986》作者)
·1947年,生于南京。父亲张雪宾,母亲张秀卿,姐姐张惟、张惟梅。
·1954年,入报子胡同小学。
·1957年,参加西城少年之家美术组,受教于杨辅导员。
·1959年,入北京三中。
·1960年,张忆辉老师开始任教西城少年之家美术组,改变了我的人生。
·196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受教于高亚光、张丽、温葆、杨红太、赵友萍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停课搞运动。
·1969年,毕业,下放河北省蔚县接受“再教育”。历时4年。
·1974年,入北京画院为专职画家。
·1976年,画《送别》,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延安画刊》。
·1977年,画《红旗永在》,中国美术馆展;《发人深思》中国美术馆展并收藏,发表于《美术》杂志。
·1978年,入“北京油画研究会”“同代人画会”;画《在命运的列车上》,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九州》杂志;画《画家的家》,中国美术馆展;画《李新肖像》(张红年妻子),中国美术馆展,纽约国立艺术俱乐部展,哈佛大学展并发表于《画廊》(作品遗失)。
·1979年,画《呵,黄河》,中国美术馆展,获建国30周年美术展览三等奖并发表于《美术》《人民教育》《新时期》《青年文摘》《辽宁画报》等杂志,后又发表于美国《新中国美术》画册;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李新结婚。
·1980年,画《那时我们正年轻》,中国美术馆展,全国青年画展二等奖,发表于《美术》《辽宁画报》《画廊》等杂志及《中国油画1700-1985》《20世纪中国油画》和美国《国际新艺术》等画册,中国美术馆收藏;女儿张海然出生,有感而画《思源》,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北京艺术》杂志及美国《新中国美术》画册;画《母女图》;选为北京文代会代表。
·1981年,画《山村吟》组画,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油画家》《北京艺术》《奔流》等杂志;画《我们战胜了波涛》,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奔流》等杂志;为电影《双雄会》(导演陈怀凯)画片头片尾画《兵临城下》《壮志未酬》。
·1982年,画《大地的馈赠》,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北京艺术》《辽宁画报》等杂志以及美国《国际新艺术》画册;画《大地的深情》,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
·1983年,西藏之旅(1982)后,画《上学》,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画廊》《奔流》封面;画《我的母亲,我的小路》,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江苏画刊》、台湾《雄狮美术》;画《古老的故事》,中国美术馆展。
·198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受教于韦启美、林岗、靳尚谊、李天祥等;画《工棚》,中国美术馆展,发表于《北京工人》;画《准备冬草》,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辽宁画报》《中国文学》《中国美术馆藏画选》,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被北京市政府“先进艺术工作者”;9月赴美,入纽约大学美术系读研究生。
·1986年,与金高、王济达、陈丹青、李全武于Grand Central(大中央)画廊,举办“来自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展”,作品有《生于斯,长于斯》《中午的梦》(发表于台湾《雄狮美术》)等,共有60多件。此次展览是中国油画进入西方艺术市场的破冰之旅,美国《艺术新闻》、CBS电视台,即时作了报道和访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之后也作了综合报道。
·1987年,《来自中国的当代写实艺术展》(五人联展,金高、王济达、张红年、陈丹青、李全武)在哈佛大学和加州Santa Ana 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1988年,《朴质之道》个展,于Grand Central(大中央)画廊举办,作品有《喜马拉雅山的早晨》(发表于香港《明报》)《在帐篷里》(发表于《明报》)《背水女人》(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及《扎营》《老师,人生之课》等。
·1989年,“来自中国的现实主义”(五人联展)在卡罗拉多州Bishop画廊展出,新作有《门旁》等;开始以芭蕾舞题材探索对比色红/绿,黄/紫,蓝/橙的规律。
·1990年,妻子李新去世,携女儿海然返美国;于纽约China House画廊,与王征华、陈丹青、杨飞云等举办联展;与吴健举办双人展,作品有《戴花环的姑娘》,发表于《美术》、美国《艺术收藏家》。
·1991年,迁居纽约上州Woodstock镇,有百年历史的艺术家居住地;在纽约China House画廊举行个展。
·1992年,在麻赛诸塞州Plymouth Plantation举办个展,作品有《移民图》,另有《新家》(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艺术收藏家》),《同伴》(发表于《国际新艺术》),《晨作》《早安》等。
·1993年,在James Cox画廊,Woodstock举办个展“人间大观”;画《乌兹达克夏日》,发表于美国《国际新艺术》;《万圣节之夜》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夏日残梦》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然然与莫扎特》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封面;《协力》发表于美国《艺术家》;《骤雨前》发表于《艺术家》;《康定少女》发表于《艺术家》;《舞者》发表于《艺术家》封面。
·1994年,在乌兹达克艺术学校任课;在中国台湾晴山画廊举办个展《视触觉》,作品有《希望》等。
·1995年,与美国画家Lois Woolley相恋,建立新的家庭;参加新墨西哥州,《中国—陶斯》画展,后又相继在1996、1997年参与《同名画展》。
·1996年,美国《艺术家》(The Artist)杂志刊登Elizabeth Exler的评介文章《情怀的渲染》,解读张红年油画,特别是透明画法技巧;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回国开始收集素材准备创作商代历史画。
·1997年,画《妇好征战》《最后的祭拜》(三星堆)《酒池肉林》;在阿拉巴马州Birmingham的Loretta Goodwin 画廊举办个展《西藏新貌》。
·1998年,参与电影《西洋镜》(导演胡安)的创作,在纽约艺术学院任教;在woodstock的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油画与版画》,展出石版组画《梦系西藏》及油画《奶站上的女人们》(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剪纸》(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农家小院儿》等;母亲去世。
·1999年,完成三副大型历史画《妇好征战》《最后的祭拜》(三星堆)《酒池肉林》,国家地理学会收藏于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新作》,作品有《春之祭》(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工会公园》(发表于《国际新艺术》)《哈逊河上曙光》《冲浪》等。
·2000年,经过多年创作和教学的实验,与露易丝合作,由watson-guptill出版社出版《油画的阴阳》,发行20000册;个展《纸上作品》在Fletcher画廊展出,作品有色粉笔画《青年头像》《转经的人们》《芭蕾舞鞋》等,水彩画《回音》《母与子》等;与《国家地理》杂志签订约画秦代历史画作品,回国赴西安收集素材。
·2001年,与露易丝结婚;完成《兵马俑》,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完成《秦陵》,发表于美国《考古》《挖掘》及其它若干欧洲考古杂志;开始《焚书坑儒》的创作;在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生命与光》;画《似曾相识》,发表于美国《向导》,《哈森河上微风》《哈森河圆舞曲》等发表于《艺术收藏家》;“9.11”事件爆发,一星期内画《零爆点》,发表于《向导》《色粉笔》《美国商业》等杂志。
·2002年,画《高原小路》,发表于《国际新艺术》《艺术收藏家》;画《风雨欲来》;画《耶稣》历史组画。
·2003年,个展《来自花园》在Fletcher画廊展出;画静物《羊年》,发表于《艺术收藏家》;画《食为天》《国色天香》《白玫》;完成大型历史画《焚书坑儒》,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画《张骞归来》,发表于《国家地理》《国际新艺术》杂志,国家地理协会收藏;参加德克萨斯州San Antonio,Greenhouse画廊《国际艺术大师邀请展》,2004、2005、2006、2007年届均有参加。
·2004年,创作历史画稿《大禹治水》《丝绸之路》《苏美尔市场》;画《向艾弥尔致敬》《蓝衣女孩》,发表于《艺术收藏家》;画《雪日》,入Greenhouse画廊;个展《乌兹达克风景》在Fletcher画廊展出。
·2005年,画《郑和下西洋》,发表于《国家地理》杂志,《华夏人文》和画册《郑和》(苏兹比拍卖);画《空马鞍》《芭蕾舞鞋》入Greenhouse画廊;在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红年近作》;画《阿芙兰》《在世界的屋脊上》,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等。
·2006年,旧作《双雄会》在荣宝斋拍卖;画《小店驻足》,发表于《国际新艺术》;《红梳子》入Greenhouse画廊;画巨作《丝绸之路》与《敦煌—供养人肖像》。
·2007年,完成巨作《丝绸之路》与《敦煌·供养人肖像》;开始画《飞天》;在Fletcher画廊举办个展《夏日》,作品有《清冽》《啊,我的太阳》等。
·2008年,完成《飞天》;搜集素材并开始画巨作《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