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5 17:00
张维岩,1956年3月18日出生于北京,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56年3月18日,张维岩出生于北京。
1978年2月,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82年1月,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本科学位。同年10月,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
1990年9月,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2年11月,从德国回到中国,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12月)。
1996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9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6月—2001年11月,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助理。
2001年11月—2016年1月,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2003年,张维岩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同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2017年9月,担任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张维岩在激光聚变靶物理研究以及激光聚变大科学工程研究的战略目标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组织实施策划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领导者和主要研究者负责激光聚变物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激光聚变物理多个重要理论模型,并发展和完善了数值模拟的大型LARED软件包,为激光聚变物理研究和点火靶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全面主持863计划激光聚变科学和技术项目研究以来,与研究团队一起在神光系列激光器上完成了5000多次(截至2020年6月)物理实验,积累了中国自己重要的科学数据和获得了深入的物理规律认识;突破了关键光学材料和元器件技术,建成了万焦耳级神光III原型,20万焦耳的神光III主机建造已输出第一路光束;研制了测量各种物理过程的精密诊断系统;提高了大型精密物理实验能力以及精密实验靶制备能力和水平。
根据2021年8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网站显示,张维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012年张维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但不能满足于‘科技小康’。在科技方面,尤其在重大问题上,我们要有科技大国意识。”“科学本来就是要探索未知,做别人没做过、不敢做的事,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领域。因此,科学也更需要容许失败、宽容失败。全国上下都要培养这样的科学精神,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
张维岩指出:激光驱动多束流装置建设,必须要立足先进性,要深入思考国家需求,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北京大学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人才,推动重大创新,同时要与其他单位形成优势互补,引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针对工程化中关键问题,明确目标,实现突破;培养用户,找准主要应用方向。
张维岩是中国激光聚变研究的主要领导人、技术决策人和工程实施组织者之一。(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评)
张维岩在激光聚变靶物理研究以及激光聚变大科学工程的战略目标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组织实施策划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和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