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祥

更新时间:2022-10-01 16:29

张致祥(1909年10月—2009年12月18日),江苏常州人。1926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脱党。后考入中国大学、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参与爱国救亡活动。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重新入党。曾任北平作家协会常委、北平和华北各界救国会执委,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常委,平西挺进报社社长,平北抗日根据地专员、地委常委,晋察冀日报社副总编辑,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与开国大典筹备和部分现场指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党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委副主任、党组书记。1978年2月到中联部工作。2009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人物经历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用毛笔签署了“阅兵地点以天安门为好”的批示,确定了开国大典于天安门举行。

怎样做好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装饰工作,以及开国大典的一些活动细节,对没有任何经验的中共领导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负责开国大典具体工作的彭真,北平市委的工作就已经千头万绪,他决定找一个懂行的人做自己的助手,负责天安门城楼上的具体布置安排工作。最后,他选中了华北军区宣传部长张致祥。这个人选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这是一个革命热情高、政治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的人,更重要的是,张致祥一直负责文化工作,对阅兵、升旗等事宜,有过一些尝试和书本知识。

张致祥接受任务后,立即搬到天安门后侧的西朝房去住,和现场担任警卫和清理工作的战士们一起吃住,日夜操劳在天安门和广场上。

天安门的美术装饰工作,是张致祥找华北军区文工团舞美队队长苏凡领着干的。已经洁净的天安门,怎么样布置才会更加喜庆,同时又符合古典建筑的和谐之美?苏凡给张致祥带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叫小野亘泽,一个叫森茂,他们都是美术专家。在烽火连天的解放战争中,他们所在的抗敌剧社跟随大部队转战南北,在不停地设计舞台背景中,学习吸收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已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熟于心。苏凡带着他们俩从城墙根跑到城楼上,又从城台侧跑到券门下,有时张致祥也来和他们一起量尺寸、出主意。几经反复,最后在二十几种设计中选中了大宫灯的设计。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来到天安门城楼下,稍事停顿后便按计划沿着城西侧的古砖梯道拾级向城楼上走来。军乐队总指挥罗浪目不转睛地眺望着天安门西城台,他手中的指挥棒——红缨枪和全体队员的动作都如凝固了一样纹丝不动。负责向军乐队发信号的张致祥,右手拿着一条红绸子,站立在天安门城楼楼台的西南角上。当在城楼台阶上走在前面的毛泽东还差两步就要登上城台地的时候,张致祥对着广场上的罗浪,将红绸子用力地上下甩动了两次,发出了奏乐的信号。心领神会的罗浪迅速摇动了他手中的红缨枪,无时差地把信号传递给了各个分指挥晨耕等人。顿时,大军鼓、小军鼓、短笛、长笛、黑管、木管、大号、小号、长号、短号等各种乐器,一齐首先迸发出《东方红》强有力的奏鸣曲。开国大典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张致祥在天安门广场整整忙碌了6个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4年,《艺术人生》举办了一期有关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物专题节目,第一个请来的就是张致祥,因为他是当时整个布置的总指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