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芳

更新时间:2023-02-23 13:37

张锦芳,(1854—1921),字荔园,广东省高州城东郊下苍地村人。他青年时期,正值法帝国主义侵略越南进逼中国之时,决心投笔从戎,光绪元年(1875年)秋往广西龙州在边防军先后任营书及帮带,初与法军作战失利,后随冯子材在镇南关、凉山等战役中重创敌军,立下战功。

人物生活

立功于异域

张锦芳(1854-1921),字荔园,高州城东郊下苍地村人。少年时在乡村私塾刻苦攻读,两次应童子试不第,但毫不气馁。曾写咏梅诗“不知霜雪经多少,骨格肞修到来。”自勉。及长,正值法国军队侵略安南(今越南),清军著名将领刘永福率黑旗军援越抗法大获全胜而声威远扬之时,受“刘义打番鬼”的动人事迹所鼓舞,决心投笔从戎,企立功于异域。此举深得父亲嘉许,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秋往广西龙州,在边防军中充当营书。后来,感到这等军职“碌碌无所短长”,便决然辞去,假托从商,由中国边镇东兴过芒街深入越南内地,“察其山川险要”。

1881年,广西提督黄桂兰得知张锦芳熟悉越南地形,招至麾下,派往扼守兴安、水东等处。翌年法军进犯南定,张锦芳因经验不足,为先发制人而仓促率部越出防区“疾趋而邀击之”。结果失利无功而回。上司知其英勇好战,不加责备,另派他到狗头山、阿婆、海圻等地招募熟习水性的青年入伍,编成应、良、岳、润四营,委他任岳字营帮带兼营务处文案之职,驻防越南北宁,相机助黑旗军。

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中部之顺化,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获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后,继而窥伺中国边境。同年12中旬,法军大举向驻越的中国军队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山西、北宁两地相继沦陷。撤退时,张锦芳所部岳字营殿后掩护,随打随退,驻扎于谅山之公馆圩。他估计追击的法军会长驱直入;果然,当其大半渡江时,张锦芳率部会同驻观音桥之友军奋起痛击。“毙敌无数,江水为之不流”。法军受到重创,大败而退。次年5月,又参与谅山保卫战,击退来犯之敌。

1885年1月,谅山失守,法军直逼广西边防要塞镇南关,提督杨玉科阵亡。清廷起用年届70岁的爱国将领冯子材为关外军务帮办,重行部署战备。冯子材率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等部在镇南关内关前隘筑长墙,连接东、西岭成一防御阵地。张锦芳所率之岳字营改为巡勇小队,隶属苏元春部。从是年一月初七日起,中、法两军在镇南关展开激战。在千钧一发之际,张锦芳身先士卒,随冯子材、苏元春等将领跃出长墙与敌短兵相接,杀得法军横尸遍野。如此轮番战至初九日,毙敌千余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接着乘胜追击,一举攻克文渊,光复谅山;把法军赶至船头、郎甲一带。与此同时,黑旗军和滇军在西线战场亦节节胜利。至此,法军全线崩溃,统帅尼格里身受重伤,狼狈逃窜。越南各地人民也纷纷起来与冯子材军联系,准备共同驱除法国侵略者。但是,清政府却在胜利声中下令停战撤兵,与法帝议和。

致使这场抗法之战,落得“不败而败”的结局。当停战令下达时,前线将士“无不椎胸喷血,徒唤奈何!”悲愤至极。张锦芳亦愤慨地事实写下“回头莫问和戎事,孤愤南来记甲申”之诗句。

打胜而主动停战议和,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从此越南脱离了原宗主国——中国的怀抱,接受法国的“保护”:对外法国代表越南,法国有权在各地驻军;法国设总监督,控制越南对外关系;为保证保护权的行使在各地设监督或副监督,节制越南官吏……这一切,换句话来说,就是清政府把越南割让给法国了。但越南人民的反法抵抗运动风起云涌,数十年从不间断。而张锦芳授任五军参赞,留越收集旧部,以武崖、知里一带为根据地开展抗法斗争达七年之久。就这样,为了援越抗法,能文能武、英勇善断的张锦芳在越南度过了十四年烽火岁月。

他的足迹踏遍越南山川沟壑,对中越边境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了然于胸,更洞悉某些界至纷争的历史渊源、利害关系和解决的最佳方案。所以,在中法双方派员划定中越边界的过程中,曾发挥他的智慧,暗助中方划界副使王之春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为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利益作出贡献。

奉命归国任职

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锦芳奉命归国。先后出任广西迁江知县、候补通判、宁明州知州等职;在肃清匪乱,维持地方治安,巩固边防等方面有显著政绩。

1911年(宣统三年)任广东右路巡防队第十八营管带,后历任阳江县知事、广西岑溪县知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筹款员、东莞县知事。

1917年广东革命政府利用桂、滇、粤三方面军队组成讨袁联军,经过几番战斗,总算是把袁世凯在广东的势力残余龙济光部驱赶出大陆,窜下海南岛去了。龙济光被压到海南后时刻窥伺反攻大陆。11月,北洋政府委龙为两广巡阅使,意在挑起龙济光对广东内陆的骚扰,借以加重其对南方政府的压力。龙济光受委任后声言要到广州就职。12月,龙济光以所部数千人在徐闻登陆,占领雷州半岛及沿海数县。

1918年1月18日,龙军攻占化州。高雷镇守使隆世储从高州带兵前往阻击,在笪桥、良光一带发生遭遇战,隆部败退。

败退官兵在抢渡过罗江时,浮桥不稳,人马拥挤,隆世储落水溺毙,龙军乘胜进入高州。龙济光入高州后,设巡阅使行署于旧镇署(现高州市政府现址),建筑七层碉楼于署左,号称“帅府”。还在城西观山建楼自居,命名“镇武楼”。从此高雷一带又属北洋政府势力所占有。

龙济光驻高州后大量扩编地方团队,委派地方势力头子任团、营、连长,如安良堡的梁拜卿等人均自行组织军队,被委为营长调往信宜效力。一些缙绅遗老也纷纷取出珍藏已久的朝衣袍服,弹冠相庆。

4月西南军政府分六路进攻龙济光。其中刘达庆部出岑溪迫近信宜,激战于朱砂、白石,在东镇收缴了龙济光的新编部队军械,龙军退缩高州城。刘部经黄塘、良德进迫高州。桂系沈鸿英部由合浦出石角袭击廉江的龙军后路。龙见大有被围歼之危,便于退出高州,经化州、梅菉下赤坎,由水路逃返海南岛。为稳定局势广东政府委派高州人张锦芳为高雷道尹,刘伟才为茂名县知事。年底,大局已定,张锦芳调省另委任为粤海道尹兼新编陆军游击司令等职。

茂名籍首位省长

1919年5月,继省长李耀汉、翟汪先后被迫去职,遗缺由粤海道尹张锦芳代理广东省长。这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破了一项纪录:张锦芳是当时高州府六属(茂名、信宜、电白化州吴川廉江)有史以来出任省长职务的第一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行政区域的“省”,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谁不知道“省”是我国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它位居中央政府之下,市、县之上。但在古时,省不是行政区域单位,最初是王宫禁地之称,如“省中”是指宫廷禁地。之后作为官署名。

《新唐书·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寺、曰监、曰卫、曰府。”《旧唐书·职官志一》:“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由此可见,到隋唐时代,省是中央部门和机构的称谓。日本是受我国唐朝影响最大最深的国家,其中央机构仍沿用唐代的称谓如外务省(外交部)、大藏省(财政部)、厚生省(卫生部)等。

中国的行政区域,最早的称谓是“州”。史载上古禹贡时“禹分九州”,所以陆游《示儿》诗句“但悲不与九州同”,此处的九州是全国之意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郡县一统天下。此后或郡或州或府(县级不变)历代虽有沿袭,但所辖的范围和职权是不尽相同的(因随皇帝的心水而定,谁也说不准。)直至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地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明代虽已改行中书省为丞宣布政使司;除两京直辖地区处,共有十三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

清初增为十八行省,后又增为二十二行省,到清末民初,“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域单位。

民国时期,全国有三十五个省(含解放后取消的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等省),二个特别市(上海、广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行政区域曾多次进行调整。现时划为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二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人物作品

著有《荔园诗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