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西

更新时间:2023-07-21 21:46

张镇西,人名。本词条收录有:1、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张镇西,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博士学位;2、龙岩烈士-张镇西(1906-),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联邦村人。

人物经历

张镇西 1991-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年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福建泰普-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及生物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年)、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激光生物学报》副主任编委、《中国激光》、《光电子·激光》、Optoelectronics Letters、《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原《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世界医疗器械》编委、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激光医学专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学会陕西省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专业学组基础组副组长、陕西省电子学会生物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会理事长、西安激光与红外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生命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蒋大宗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美国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贡献

曾五次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放射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幕尼黑)、洪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柏林)、威廉港应用大学和吕倍克应用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译著《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医学工作者的因特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分子光子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第3版)(2005年8月)四部,参与《翻译纳电子学与纳米系统》(第4章 生物学衍生的思想、第11章 生物电子学与分子电子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研究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有:基于ALA脂类衍生物的光动力疗法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60178034)、心脏电活动高分辨光学标测技术的研究(60378018)、基于激光技术的微粒辅助基因转染新方法研究(60578026);省部级的研究项目有:静止悬浮激光衍射法自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仪器的研究(96C17)、用于骨损伤和缺陷的骨再生材料等(2000C17)。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基因转染新方法研究-激光照射金纳米颗粒诱导细胞的选择性吸收”中方负责人(留金出[2005]3096号)。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及应用、光生物物理学和医用生物材料及技术等。

所教学生人数

讲授硕士生、博士生课程1门、指导20名硕士研究生和2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38人已获硕士学位、24人已经获博士学位。还指导过13名德国留学生和1名在读德国博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基于ALA脂类衍生物的光动力疗法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60178034);2.心脏电活动高分辨光学标测技术的研究(60378018);3.基于激光技术的微粒辅助基因转染新方法研究(60578026);4.基于新型金纳米-ALA结合体对白血病细胞的灭活效率及机理研究(6087805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基于多光谱荧光成像的在体三维光学标测系统(6092701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基于新型光穿孔技术的纳米尺度细胞膜微手术研究(61120106013)。

省部级项目

1.静止悬浮激光衍射法自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仪器的研究(96C17);2.用于骨损伤和缺陷的骨再生材料(2000C17);3.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基于激光照射纳米金靶向灭活肿瘤细胞的研究(2009KW-15)。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资助项目(负责人):1.组织电活动的实时光学标测技术(JYG0502)

CSC-DAAD联合资助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1.2006年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基因转染新方法研究——激光照射金纳米颗粒诱导细胞的选择性吸收(2005183025)

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负责人

1.光学标测技术(2004229);2.激光诱导的基因转染新方法研究(20050360887);3.基于超短脉冲激光微束的细胞微手术(20060509);4多光子荧光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单细胞成像与检测中的应用(2007)

获奖记录

获部 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