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康

更新时间:2023-07-25 00:01

张震康,男,汉族,1934年2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医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牙科)名誉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创会会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经历

1934年2月,张震康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1956年,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获首届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1984年至1985年,任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

1986年,入选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

1988年至1996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口腔医院院长。

1989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被聘为香港牙科学院名誉院士。

1996年,入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牙科)名誉院士。同年,创建了国家一级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

199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口腔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同年,任卫生部口腔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组织和出版《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英文版杂志,任第一届主编;同年组织和出版《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任第一届主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震康在中国国内开创了颞下颌关节小节造影技术,提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系统分类、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治疗程序并作为大学教材沿用;系统研究了颌骨血液动力学,证实多源性血供特点,最早研究中国美貌人群颅面结构,揭示了可用数学方程表达的容貌美特征,研制成中国国内首架正颌外科计算机诊断、手术模拟和面像预测系统。

截至2019年8月,张震康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截至2016年11月,张震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共12项。

张震康于1989年参加柏林“21世纪世界牙科展望”高层峰会,同年作为中方大会联合主席成功地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预防口腔医学大会”;1995年倡议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口腔医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2000年率领的中华口腔医学会代表团前往法国巴黎参加世界牙科联盟2000年年会。

人才培养

截至2019年8月,张震康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2人,培养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颌外科团队。张震康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有马绪臣王兴等。

对于口腔医师的培养,张震康坚持主张一元化教育体制,提出大学教育应重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在高教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制研讨会上,张震康力挺“口腔通科教育也应为7年制”的观点。在北京大学决定临床专业实行8年制时,在他的争取下,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现8年长学制教育。同时,他提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体系等方面,都要推进人文教育、素质教育。

2004年,张震康建议建立中国口腔治疗师和口腔修复工艺技师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大专),被教育部和卫生部采纳。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度过少年时代的张震康还是苏州中学的一名高中生。高中学校医务室一位老师随口一句“你适合报考医科”,让张震康觉得“医生不求人,而是人求你也不赖”。就这样,医学成为张震康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

人物评价

张震康是口腔医学界的“艺术家”。(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张震康以不断进取的风格、克已奉公的精神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懈的奋斗着、努力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评)

张震康在口腔领域作出了卓越成绩,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Pierre Fauchard科学院德国分部主席Dr. Frank D. Braun 评)

张震康是改革开放后将中国口腔医学作为一级学科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是中国口腔医学界少有的集医、教、研、管、改革于一身的主要领军人和复合型战略领导人。(《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评)

人物影响

为推动中国口腔医学事业、教育、学科发展,帮助政府、医疗机构、口腔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口腔医学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首届张震康论谈于2015年在北京国际口腔展上举办。在此后的每一年中,“张震康论谈”都围绕一个深刻影响着中国口腔行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论题展开讨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