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2 11:35
张黄港,即今江苏如皋市西南张黄港,出港口即为大江。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如皋县西南有“张黄港”。
张黄港,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西南,与江安镇接壤,境内有如皋215路公交首末站。
由如皋城向西南30余公里的长江边,有一座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港口集镇——张黄港。张黄港地处焦港出江口,原名不是张黄港。
张黄港位于石庄西南7公里,与靖江西来相邻,处焦港入江口北边,为如皋南翼一繁荣集镇;民国期间叫张黄镇,石庄人习惯称西港。
清乾隆五十三年开辟焦港,港外有小沙洲,淤涨成陆,当地居民叫永乐桥。民国《如皋县志》载:“永乐桥,为石庄江津要口。”光绪十年永乐桥坍入江中,居民内移,于焦港上建木桥,名太平桥。光绪二十七年太平桥也遭坍江。居民再次北移现址重建,仍称太平桥,东边桥堍逐渐形成一条蜿蜒小街,成为今日留有些旧迹的张黄老街。
太平桥虽有坍江之危,然长江水运极为便利,且腹地广阔,商业前景看好。有识商贾看中此处地利,在此开设商埠,将内地生猪、禽、蛋及农副产品由此输出至江南各地,再将其新型工业品输入,以供应当地市场和远销内地。由物流的吞吐又带动客流的进出,于是不少商家于此落户,商号渐多,行业渐全。自民国九年起,港口渐渐走向繁荣。但港狭水浅,航运不畅,商家大受影响。头脑灵活的猪行张义记与粮行黄喆人两老板合计,他们二人出大资,并牵头向各中小商行募款以整治航道,众均附议。港口经疏浚后变得通畅,遂以二人之姓定名“张黄港”。
民国八年坍江破堤,江潮倒灌,淹及石庄南街。如皋知县周焘任命张黄乡绅黄文濬督修如皋沿江16里江堤。民国十二年开工,两年后竣工,沿江一方赖以平安。
张黄自成港后,商埠林立,货积如山,客流如潮。著名商号有:石合泰洋行,张义记、何锦记、丁徳记、丁恒记、倪甡记、倪国良、朱押和等八大猪行,陈记等六家鸡鸭蛋行,黄喆人、丁大生、丁合顺、马复圣、朱云龙、黄国权等数家粮行,徐大生花生行,郜源义、杨春生、何正基、邵其山、殷道生、张笃裕、殷继寿、张玉湖、朱益山、徐麻子等京广货店,朱德林等绸布庄,凤春园、钱银保、魏万圣、杨天良、马五九、胡正泰、王才子等饭馆点心店,谢林记、包连升、姚国生、朱大房、吴松泉和交通等数家客栈,陈治平、葛少明、张道生、朱济先等中西医诊所,朱南山、唐老太中药房,其他如山竹石灰行、油麻店、柴草行、理发店、茶馆、酒楼、妓院……各行各业,无不因商贸客货流量日增而应运而生。
张黄港还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1927年4月被北伐军击溃的孙传芳残部,撤逃至张黄港。共产党员张连生、徐芳德组织当地上万村民以钉耙、锄头、铁叉、铡刀等农具,对溃逃残军发起攻击。在张黄港短兵相接,联军死10人,村民死17人,伤者多人。村民以普通农具挑战真枪实弹的联军,无所畏惧,终将其驱逐北去。
此间保定人士王凤林在苏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的策动和帮助下,当上张黄港“伪巡官”,且以合法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后王凤林辞去巡官,转而开设鸡鸭蛋行,办起交通旅社,以此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交通中转站工作,护送过好些“特殊旅客”安全过境,其中有外籍医生艾寒松和他的爱人赵金秀医生,为苏中革命事业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至民国二十六年张黄港进入了鼎盛期。然好景不长,次年日军占领如皋、石庄、张黄。张黄港是江防要地,日军常驻兵一个班,伪军一个排,于此修筑碉堡,封锁交通,盘查出入,有时还下乡“扫荡”。因此村民和商人不易再来张黄港交易,人流、物流骤然下降,张黄港渐渐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