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外耳道炎

更新时间:2023-11-27 17:28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病因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临床表现

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轻度表现为轻度耳痛,重者患耳剧痛,咀嚼时加重并可伴耳鸣和听力下降,可流出分泌物。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检查

急性者有耳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慢性充血、增厚,外耳道深部常有上皮脱屑聚集,有时有肉芽生长。病程较长时可以出现外耳道皮肤增厚,引起外耳道狭窄,鼓膜正常。

鉴别诊断

应与外耳湿疹或药物性皮炎相鉴别,该病一般无耳痛,有丘疹或水疱,有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奇痒。也应与外耳道霉菌病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久治不愈的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必须考虑耵聍腺瘤,必要时应活检以明确。

治疗

1.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3.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4.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5.如果因反复发作造成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狭窄,则行外耳道成形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