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槭

更新时间:2024-04-05 09:57

五角槭(Acer pictum subsp. mono (Maxim.) H. Ohashi),无患子科槭属落叶乔木植物。五角槭树皮粗糙,有裂纹,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细瘦,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叶纸质,表面光滑无毛,呈椭圆形,深绿色;花多数,黄绿色,呈长圆形,花柱无毛,很短,花梗细瘦;果实紫绿色,成熟时淡黄色;花期5月;果期9月。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5-20米,树皮粗糙,常纵裂,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灰色或淡灰色,具圆形皮孔。冬芽近于球形,鳞片卵形,外侧无毛,边缘具纤毛。叶纸质,基部截形或近于心脏形,叶片的外貌近于椭圆形,长6-8厘米,宽9-11厘米,常5裂,有时3裂及7裂的叶生于同一树上;裂片卵形,先端锐尖或尾状锐尖,全缘,裂片间的凹缺常锐尖,深达叶片的中段,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除了在叶脉上或脉腋被黄色短柔毛外,其余部分无毛;主脉5条,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微凸起,侧脉在两面均不显著;叶柄长4-6厘米,细瘦,无毛。

花多数,杂性,雄花两性花同株,多数常成无毛的顶生圆锥状伞房花序,长与宽均约4厘米,生于有叶的枝上,花序的总花梗长1-2厘米,花的开放与叶的生长同时;萼片5,黄绿色,长圆形,顶端钝形,长2-3毫米;花瓣5,淡白色,椭圆形或椭圆倒卵形,长约3毫米;雄蕊8,无毛,比花瓣短,位于花盘内侧的边缘,花药黄色,椭圆形;子房无毛或近于无毛,在雄花中不发育,花柱无毛,很短,柱头2裂,反卷;花梗长1厘米,细瘦,无毛。翅果嫩时紫绿色,成熟时淡黄色;小坚果压扁状,长1-1.3厘米,宽5-8毫米;翅长圆形,宽5-10毫米,连同小坚果长2-2.5厘米,张开成锐角或近于钝角。花期5月,果期9月。

近种区别

五角槭与元宝槭(学名:Acer truncatum Bunge)相近,但五角槭的叶较细而薄,通常长与宽约6-7厘米,基部深心脏形,显著地7裂,果序伞房状,淡紫色,较短,包括长1-1.2厘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4厘米;翅果较小,长2.3-2.5厘米,张开成锐角,极易于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各地公园有栽培。生长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疏林中。稍耐阴,深根性,喜湿润、肥沃土壤,在酸性、中性、石灰岩上均可生长。

繁殖方法

五角槭是以播种方式繁殖为主。

播种繁殖

种子采集和贮藏。五角槭成熟时果皮黄褐色。成熟后较长时间不脱落。结实间隔期为1年。可用手摘果或剪下果枝。种子调制也很简单,采后晾晒3-4天,除去果枝和秕粒等,搓去果翅或带翅贮藏。带果翅的出种率可达50%。翌春播种,应混沙埋藏越冬。切忌干藏。1千克种子5200粒左右,发芽率为70%。

播种育苗。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细致整地,每亩施基肥5000千克。北方一般用大田垄作,播种期4月。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25厘米,播种沟深4-5厘米,沟宽4-5厘米。每亩播种量10-25千克。最好选用经过层积催芽(或用温水浸泡1天)的种子,发芽率高,出苗整齐迅速。层积催芽具体方法:播前用40℃-50℃温水浸种2小时,涝出洗净后用2倍干净粗沙掺拌均匀,堆于室内催芽。催芽时用湿润草帘覆盖,每隔2-3天翻倒1次,约15天后,待种子有1/3开始发芽时即可播种。播种后覆土2-8厘米,经2-3周发芽出土(层积催芽的可提前出土),1周内出齐,出土后4-8天长出真叶,8周后开始间苗。育苗期追施化肥2-8次。一年生苗高可达70厘米,二年生苗高1.2-1.5米。每亩产一年生苗1.8万-3.1万株,二年生移植苗亩产6000株左右。五角槭干形较差,应注意培养主干。对于二年生以上的大苗,要注意干形培育,修去侧枝,使主干达到一定的高度。

扦插繁殖

插条的选择和处理。选择半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作插条,于6月采条扦插。将所采枝条剪成10-15厘米长,保留2-3个叶片,上剪口距芽1厘米,下剪口平切。然后浸泡在100毫克/千克ABT 1号生根粉药液中2小时,促进生根。

扦插方法。提前准备好植物立体扦插育苗器。将处理好的插条斜插在植物立体培育器上,然后调整自动控温控湿仪,控制温湿度。在植物立体扦插培育器上进行扦插,成活率高,根条健壮。

栽培技术

造林技术

整地:造林时可采用水平阶、水平沟及鱼鳞坑整地方式,一般北方地区气候相对较干旱,多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进行。坑穴要提前挖好,规格40×40×30厘米,将坑穴及附近的灌木杂草都清理干净。对种密度的控制可以按纯林株行距150厘米或200厘米规格进行,如果是混交林,则可以适当增加株行距到200-250厘米。

造林时间:春季栽植,要在土壤化浆后到树木刚发芽前进行,尽量早一点,不宜晚栽,适合的苗木为二年生大苗,在栽植时为了减少对水分的挥发,要进行截冠处理,能提高成活率。对于北方地区遇到春季干旱而又没有灌溉条件,则可以在雨季栽植,一般每年的7-9月北方了雨水较多,这期间栽植成活率较高,苗木最好是一年生苗木,或采用容器培育的苗木,栽植后要将进行踩实,确保土壤的水分充足,如果有条件可以根部进行铺膜,这样能提高成活率。秋季栽植一般在落叶后至上冻前进行,相对技术比较简单,成本少而且有较高的成活率,相对春栽和秋栽时间要尽量晚一些,苗木宜用二年生大苗。

栽植方法:裸根苗木栽植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放苗时保持竖直和根系舒展,位置居中,填土一半时提苗,填土略高于地面,然后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做好树盘浇透定根水,浇水后封土。带土球苗木栽植用分层夯实方法是在放苗时保持土球上表面与地面相平略高,位置要合适,苗木竖直,边填土边踏踩结实,最后做好树盘,浇透水,2-3天后再一次浇水后封土。

园林栽植

栽植要求:五角槭在园林绿化中常用作行道树栽植或作为风景林进行栽植,风景林栽植与造林栽植的方法相同,作行道树时株距要加大到4-5米。作行道树时栽植的都是大苗,所以树穴规格也要相应增大,一般穴径和深度都不少于80厘米为宜,挖土时要将表土、心土分别放置,栽好后也要按顺序回填,对于薄土层、粘质土、砂砾土或垃圾地段,要换土栽植。由于绿化用苗多为大苗,所以栽植时要结合干高要求进行截冠处理,截冠时剪口要平,同时要对伤口进行保护性处理,涂刷石蜡及其他保护剂。

养护管理:对于作为行道树的五角槭,在每年上冻前要浇一次越冬水,解冻后再浇一次解冻水,日常养护视情况及时补充水分,栽植后要每年进行主干涂白,涂高为1米,采用水、生石灰、食盐、石硫合剂原液混合物进行涂白。另外在五角槭正常生长期间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防治

病害

症状:该病害发生后很难防控,枯萎病发生时,五角槭叶片萎蔫、干缩和卷曲,树干和枝条木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褐色或黑色病变,根部木质部变为褐色。7月份是全年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时期,该病进入7月就大肆爆发。

防治方法:加强林地管理,加强水肥和土壤管理,改善土壤微环境,保障根系对水分、植物有机质及土壤矿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通过混合使用百菌清、30%甲霜·恶霉灵和多菌灵对树叶、枝干及根部伤口处进行处理,使伤处愈合加快,养分流失减缓,减少病原菌人侵的途径;另外采用甲霜·恶霉灵、五氯硝基苯、多菌灵和福美双等药剂对感病树穴的土壤进行消毒,野外防治效果较好。

症状:五角槭根腐病是常见的根部疾病,主要发生在五角槭的播种苗和移植苗中,出圃造林的幼木偶有发生。病害发生初期,五角槭叶片仍呈绿色;之后新叶发黄,上部叶片也开始萎蔫;病害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枯萎,但叶片保持不掉落,直至全株死亡。受土壤黏性、积水和根部虫害等因素影响,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每年6-8月。

防治方法:及时监测和伐除病危木、病死木,并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加强夏天雨季林区和城市绿化带的排水管理,防止积水过多。苗木栽植时,加强移栽苗的监测管理,及时对移栽苗根系伤口进行消毒防护处理,消护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感病的苗木采用15%恶霉灵水剂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喷施叶面,同时利用消护药剂对其进行集中灌根处理,也可将这几种药剂混合搭配施用。

症状:白粉病是一种普遍发生在五角槭叶部的病害,病害发生时,在叶片表面或背面、嫩枝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即菌丝及孢子粉),并逐步扩大为白色圆形斑;为害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被白粉覆盖;侵染后期会产生一些小点,这些点状物由最初的黄白色渐变为黄褐色,最后呈黑色,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五角槭树势衰弱,叶片枯焦卷曲,枝条扭曲变形,直至枯死。五角槭白粉病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越冬期采用3-5°Bé石硫合剂稀释喷洒或涂抹枝干,以消除越冬的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在发病严重的五角槭林地,应及时清理被侵染的病树、枝条和病叶,防控侵染源。在病害盛发时,交替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6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及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3次。

虫害

发生规律:黄刺蛾1年发生1-2代。秋后黄刺蛾老熟幼虫于五角槭枝桠处、枝条叶柄甚至叶片上吐丝结硬茧越冬;翌年6-8月为幼虫为害期,低龄幼虫嘴食叶片下表皮和叶肉,造成网状透明圆斑;高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缺刻,为害严重时,吃光叶片仅剩叶柄,不仅有碍景观,还会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破坏树体的营养物质循环和水分吸收,造成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组织人力对低矮植株进行摘茧和挖除表土下的虫茧。摘除叶片上的卵块和低龄幼虫。5-9月,利用成虫趋光性,在发生林分内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设置间距为100米。做好修剪、整枝等树木抚育管理工作。

化学防治:由于低龄幼虫对化学药剂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化学杀虫剂均有效,在低龄幼虫期,对中度发生的林分采用化学防控,药剂主要有敌百虫、杀螟松、澳氯菊酯、敌敌畏、马拉硫磷、苦参碱、烟碱、阿维菌素、灭幼脲、苯氧威、杀虫葳、蛇虫子素、鱼藤酮和氧化乐果等,喷酒时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操作。

生物防治:刺蛾广肩小蜂、黑小蜂、上海青蜂、朝鲜紫姬蜂、健壮刺蛾寄蝇爪哇刺蛾寄蝇赤眼蜂茧蜂科步甲科、螳螂科的一些天敌昆虫都能对黄刺蛾虫口密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上海青蜂的寄生率能够达到58%。喷施浓度为107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孢子液,幼虫感染率达80%以上。施用浓度为2×106OB/毫升的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液喷酒叶片,可持续防控其种群密度。

发生规律: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华北和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地区发生2代。6-9月是褐边绿刺蛾幼虫为害期,初龄幼虫聚集在五角槭叶背嘴食叶肉,仅留下表皮,造成网状透明斑块,中龄以后会取食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老熟幼虫会将全叶食尽,甚至会取食嫩梢或嫩枝等部位,减少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水分蒸腾,影响树木生长,为害严重可导致树木死亡,甚至会造成大面积受害。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结合修枝、除草等措施,在秋冬早春时节消除过冬的虫茧。及时清理虫害枝、虫害梢及虫害叶,消灭聚集的低龄幼虫。5-8月在发生严重的林分区域内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幼虫时期按比例喷施印楝素、森乐、苦参碱、阿维菌素及除虫脲等无公害杀虫剂,为害严重时可适当喷洒辛硫磷、马拉松、敌敌畏、杀螟松、巴丹可湿性粉剂、苦烟、灭幼脲和亚胺硫磷等化学合成农药。

生物防治:上海青蜂、黑小蜂、健壮刺蛾寄蝇、刺蛾紫姬蜂、舟蛾赤眼蜂均能寄生褐边绿刺蛾,达到抑制其种群密度的目的。在雨湿条件下,用含抱子100亿/克的白僵菌粉剂0.5-1千克,防治低龄幼虫。在较高龄幼虫期喷施孢子浓度高于107的Bt杀虫剂。④利用浓度为107OB/毫升的褐边绿刺蛾颗粒体病毒或高于106OB/毫升褐边绿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持续防控褐边绿刺蛾的虫口密度。

发生规律:丽绿刺蛾主要分布于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等,最多1年可发生3代。6-9月,丽绿刺蛾低龄幼虫具有明显聚集为害的特性,取食五角槭叶背表皮与叶肉,导致上表皮形成白色半透明斑块或全叶枯白,大龄幼虫仍匿于叶背蚕食全叶,老熟幼虫会选择在五角槭枝条、树皮缝和树干基部处结茧,为害严重时,取食叶片量加剧,会将五角槭叶片食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秋冬季节修剪整枝的时候,采用敲击的方式防控越冬茧。在低龄幼虫阶段,人力剪除受害的叶片,消除聚集性虫源。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产卵量。

化学防治:采用喷酒的方式向受害严重的枝条和叶片施用高效氯氧菊酯、敌敌畏、除虫脲、敌百虫、杀螟松、苦·烟乳油和苦参碱等化学农药。利用吡虫咻、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氧化乐果、甲维盐和虫胺6种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进行树干注射,丽绿刺蛾为害叶片和叶冠数量显著下降。

生物防控:保护和利用好刺蛾广肩小蜂、叉角厉蝽粘虫广肩小蜂、、刺蛾隆缘姬蜂、刺蛾绒茧蜂和黄宽颚步甲等天敌,在幼虫高峰期对虫口密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性信息素诱引雄性成虫,能够减少成虫间的交配,进而达到控制下代虫源数量的目的。利用Bt产生的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减缓害虫取食量,使其饥饿和中毒,最终导致死亡。大量复制丽绿刺蛾颗粒体病毒及非包涵体病毒并应用于园林和林地中被害的五角槭,可以实现对丽绿刺蛾种群密度的持续绿色防控。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五角槭树姿优美,叶形秀丽,秋叶红艳,可广泛用做庭院树、行道树,也可配植于建筑物附近,或在针叶林中点缀,或营造小片林与其它树种块状混交,则秋色更为壮观。

经济价值:木材质坚致密,为优良的家具、车辆、胶合板及细木工用材;树液可制糖。

药用价值:枝、叶入药。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味辛、苦,性温。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偏正头痛,风寒湿痹,跌打瘀痛,湿疹,疥癣。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