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更新时间:2023-12-11 14:07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远距离搜索雷达。用于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参数,为国家军事指挥机关提供弹道导弹来袭的情报。也用于担负空间监视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飞行器编目的任务。

用途

用于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及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参数的军用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主要为最高统帅部提供弹道导弹来袭的情报,也可兼负空间目标监视任务。

分类

按工作体制,分为机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和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机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机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采用固定的天线反射面,利用馈源位置的变化形成波束扫描,有两个波束在固定的低仰角上作方位扇扫。根据目标通过两个波束的时间、位置和速度,计算出近似的弹道轨迹,但预测弹着点的精度较差,有时还需配置远程跟踪雷达,以提高对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的测量精度。如美国的AN/FPS-50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天线高50米、宽122米,方位扫描范围38°,有两个天线波束,其俯仰角分别为3.5°和7.5°,对雷达截面积为10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达4800千米。

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是一种多功能雷达,主要有频相扫阵和相控阵两种类型。频相扫阵预警雷达的天线阵面由多个天线单元按一定排列方式组成,通过改变工作频率,在其中一个角平面内的天线单元间产生相位变化,实现该角平面内的波束扫描,而在另外一个角平面内直接通过控制各天线单元移相器相位实现该角平面内的波束扫描。如苏联“多瑙河”-3Y弹道导弹预警雷达,1978年开始战备值班,工作于分米波波段,采用发射和接收分开设置的波导缝隙频相扫阵天线,分别利用频率和相位控制波束在方位角和俯仰角上的位置,对扇形责任区按程序逐行扫描,方位扫描范围为51°,俯仰扫描范围为48°,对雷达截面积为10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达4500千米。相控阵预警雷达是在方位和仰角两个角平面内均通过控制各天线单元移相器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空域扫描。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在较宽的责任方位区形成搜索扇面,发现目标后,在搜索的同时能跟踪多个目标。如美国全固态相控阵AN/FPS-115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工作频率420~450兆赫,采用双阵面结构,方位扫描范围达240°,对雷达截面积为10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达5500千米。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工作时,天线波束在责任方位区内形成低仰角搜索扇面,进行警戒。发现目标后,测定其位置和速度,计算弹道轨迹,并与星历表中的卫星轨道、极光及流星余迹进行比较识别。若判定是导弹攻击,计算出来袭导弹的发射点和弹着点、再入时间和落地时间,并将上述情报发往预警中心,及时发布警报。所提供的预警时间,对洲际弹道导弹为15~20分钟,对潜地弹道导弹为2.5~20分钟。平时则观测责任方位区内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和太空碎片,并编成星历表,不断预测其衰变期,避免再入大气层陨毁时误判为导弹攻击。

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后期,洲际弹道导弹问世后,美国和苏联即开始研制弹道导弹预警雷达。6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AN/FPS-50型雷达首先投入使用。6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先后装备机电扫描弹道导弹预警雷达。80年代初,美国部署了全固态相控阵潜地弹道导弹预警雷达,苏联架设了频相扫阵预警雷达。80年代末,美国着手用AN/FPS-115“铺路爪”雷达的器件和技术改进其北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三部雷达,并于2002年全部完成更新。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全固态有源相控阵,增加雷达作用距离和瞬时带宽,进一步改进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完善并增加雷达抗干扰措施,提高精度及识别能力。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