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1 16:28
归崇敬(720—799年5月30日),字正礼,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中期学者、儒臣。
归崇敬年少时勤奋学习,精通礼仪,家学渊源深厚,对古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因此被选拔为明经(唐代科举科目之一,主要考察儒家经典)。他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守丧期间因孝心闻名乡里。后来他被调任为国子监直讲(官职名,负责在国子监讲学)。
天宝十载(751年),归崇敬参加了博通坟典科(考察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掌握程度)的考试,并且对策(即答卷)名列第一,因此被提拔为四门博士。
天宝末年,唐玄宗下诏选拔能够治理一方的人才,归崇敬参加对策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后来改任秘书郎。唐肃宗在灵武驻扎时,他连续升迁为起居郎、赞善大夫、史馆修撰,并兼任集贤殿校理,负责修撰国史和礼仪制度。因为家境贫寒,他请求出任外职,历任同州长史、润州别驾。恰逢唐玄宗、唐肃宗两位皇帝的山陵修建,他又被召回京城参与掌管礼仪制度。之后他改任主客员外郎,后又兼任史馆修撰,改任膳部郎中。
宝应二年(763年),唐代宗前往陕州,召见归崇敬询问政事的得失,归崇敬极力陈述说:“百姓疲惫不堪,应当用节俭来教化天下,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军队才能使用。”当时,百官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都穿着短裤短衣,归崇敬不赞成这种做法,建议说:“根据夏、商、周三代的典礼,以及两汉的史籍记载,都没有裤褶这种制度,也不清楚它起源的缘由。自隋朝以来,才开始有人穿这种服饰。做事不效法古代,我请求停止并废除这种服饰。”唐代宗下诏同意。
不久,归崇敬再次进谏说:“东都的太庙,不应该设置木制神主。我谨按照典礼制度,虞祭时用桑木制作的神主,练祭时用栗木制作的神主。制作了桑木神主后就会埋掉栗木神主,制作了栗木神主后就会埋掉桑木神主,这是为了表示神灵没有两个主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土地上没有两个君主。东都的太庙,是武则天皇后所建,用来放置武氏木制神主。唐中宗去除了武氏神主但保留了庙宇,大概是为了准备将来巡幸或迁都时使用。况且殷人多次迁都,前后共迁了十三次,不能每次迁都都另立神主。有人议论说:‘东都的神主已经虔诚地供奉并祭祀过,怎能一朝就废弃呢?’然而虞祭时立桑木神主并虔诚祭祀,练祭时则立栗木神主并埋掉桑木神主,难道桑木神主没有虔诚祭祀过就要埋掉吗?再者,所缺的神主,何必再制作呢?制作时不合时宜,恐怕不合礼制。”
当时有方士巨彭祖建议说:“唐朝属土德,请在每季的第二个月祭祀天地。”皇帝下诏让礼官和儒者一起商议。归崇敬提出意见说:“《礼记》规定在立秋前十八天迎接黄灵,祭祀黄帝,黄帝在五行中属土,而火是土的母,所以在火用事结束时祭祀黄帝,在其他三季的第二个月则不祭祀。巨彭祖牵强附会纬候学说,事情诡异不合常理,不能采用。”归崇敬又提出:“五位天帝对于国家来说是前代君主,没有君臣之义,天子祭祀时不应自称臣子,如果祭祀时自称臣子,就与祭祀天帝无异。”他还说:“春秋两季在孔子庙前释奠时,祝版由皇帝署名,并北面拱手行礼,这太过分了。应当仿照武王从师尚父那里接受丹书时,行东面之礼。”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实行。
大历三年(768年),因新罗国王去世,唐代宗任命归崇敬为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充任吊祭、册立新罗国王的使节。行至海中时,波涛汹涌,船只损坏漏水,众人都惊恐不安。船夫请求用小船载归崇敬避祸,归崇敬说:“船中总共有几十上百人,我怎能独自逃生?”不久,波涛逐渐平息,最终避免了灾祸。按照旧例,出使新罗的使者,到海东多有所求,有的携带资财货物前往,进行贸易以图利。归崇敬一概拒绝,东夷人都称赞他的德行。使节返回后,归崇敬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兼集贤学士。他与儒官们一同修撰《通志》,归崇敬负责《礼仪志》,众人称赞他做得恰当。
大历八年(773年),唐代宗派归崇敬去祭祀衡山,还没到衡山,哥舒晃在广州作乱,监察御史害怕,请求遥望衡山祭祀后就返回,归崇敬严正地说:“皇帝的命令怎么能有畏惧呢?”于是坚持前往衡山完成祭祀。
当时皇太子想在仲秋之月于国学举行齿胄之礼(古代学校中陈列兵器、行射礼的仪式)。归崇敬认为国学的名称及官名都不恰当,请求改革国学的制度并更改其名称,归崇敬认为:
唐代宗下诏让尚书召集百官商议,然后将意见上报。商议的人认为,省是禁止的意思,不是外司所应该使用的名称。《周礼》中代替掌管这一职责的人称为“氏”,但国学并非代替官职,所以不宜称为“太师氏”。其余的大致都是因为习俗已经长久,改变起来困难重重,所以这件事情没有实行。
恰逢国学中的小吏因为餐钱出现差错,被御史台审问,结果归崇敬受到牵连,被贬为饶州司马。
建中初年,唐德宗即位,归崇敬又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不久被选拔为翰林学士,升任左散骑常侍,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充任皇太子侍读。不久又兼任普王元帅参谋,多次加封为光禄大夫,封为余姚郡公。因为两河反叛的贼寇刚刚接受朝廷的命令,田悦、李纳归顺朝廷,朝廷命令归崇敬以本官身份兼任御史大夫,持节前去宣慰,他奉使命行事很合唐德宗的心意。等到他回朝,上表请求回家拜祭祖坟,唐德宗准许了,并赐给他缯帛,儒者们都以他为荣。不久他又被加封为特进、检校户部尚书,升任工部尚书,并依旧担任翰林学士,充任皇太子侍读。
贞元八年(792)七月,归崇敬上表辞官,以年老请求退休,于是改任兵部尚书退休。
贞元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799年5月30日),归崇敬去世,享年八十岁(存争议,另有七十八岁、八十八岁之说,具体见“人物争议”),朝廷为他废朝一日,以示哀悼,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宣。他的儿子归登继承了他的爵位。
归崇敬历朝多年,其在唐朝的礼乐方面颇有建树,进谏多为皇帝所采纳,其主要影响如下:
刘昫等:崇敬少勤学,以经业擢第。(《旧唐书》)
宋祁等:如崇敬诚不知礼,尊君以媚世,历朝循而不改矣。伯高之语,柳宗元志之于其书,必有辨其妄者。(《新唐书》)
萧常:唐人归崇敬亦谓:天子不当北面,请东向以杀太重。腐儒所见,大要相若其忘本甚矣。我艺祖皇帝(赵匡胤)尝至相国浮图,问左右当拜与不。或对以人主不当拜。已而幸国学,即北面再拜。其尊师重道,足以兴起人心,为后世法。惜二子(崔林、归崇敬)不获身见其事,以发其瓮中之天。(《萧氏续后汉书》)
归崇敬著有《归崇敬集》二十卷。
关于归崇敬的生年,《旧唐书·归崇敬传》云:“贞元十五年卒,年八十。”可倒推归崇敬出生于开元元年(720年);而《新唐书·归崇敬传》云:“卒,年八十八。”可倒推归崇敬出生于先天元年(712年)。有学者认为,根据《旧唐书·德宗纪下》有云:“(贞元八年秋七月)以翰林学士归崇敬为兵部尚书,致仕。”再根据,唐廷规定“七十致仕”,如李邕、白居易皆属如此,若依此而论,则归崇敬贞元八年(792年)为七十岁,至七年后的“贞元十五年卒”(同书《德宗纪下》),乃为虚岁七十八,即归崇敬出生于开元十年(722年)。
归宣公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葑门外,祀归崇敬,配祀归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