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01:21
《当代北京阅读史话》是2010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建安。
北京民众读书生活始终体现着古都文化的文明程度
阅读革命文学经典著作曾是北京市民的追求与向往
“文革”时期被扭曲的渎书景况
北京人的读书生活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伴随着1949年以后几个重大时期的转折,人们的读书生活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演变而演绎着丰富的内涵。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的读书生活对全国的文化消费显现出很强的示范性和引 领作用。本书的“当代北京阅读史话”,是指1949年以来北京民众阅读图书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作为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读书历程,也都有自己的读书的生活。这本小册子,从近六十年北京的文化环境、出版体制、发行状态以及读者阅读热潮等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北京读书生活的基本轮廓。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自然要产生不同的文化消费需要。图书作为反映政治、文化和人们精神享受的特殊的载体,它的出版、发行和阅读,都会折射出各个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风貌,自然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纵观北京当代图书阅读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6年,恢复、调整和发展初期;
第二阶段:1956~1965年,曲折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期反复阶段;
第四阶段:1978~1989年,图书出版的复兴及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时代;
第五阶段:1990至 今,逐渐走向文化多元的读书生活。
纵观当代北京阅读历史的五大发展阶段,应该说前四个阶段图书的出版及发行主导着人们的阅读,而读者的阅读热点和情趣对图书的出版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要相对小一些。而第五阶段,也就是我们目 前所处的时代,民众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图书的出版、传播。从图书撰写、出版到表现方式、流通形式等等都在发展着本质的转变,以适应当代民众对图书阅读需要的变化。这样一种本质的演变,是文化发展的飞跃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思想进一步成熟的表现,是我们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们的文化消费理念客观需要的折射。
对当代北京图书阅读历史进行研究,就是要从另一个侧面,对当代北京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变化进行新的诠释,让人们在历史的回味之中得到启迪,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马建农,1961年生于北京,编审,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1984年进入中国书店,1989年负责中国书店出版社古籍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曾主持《北京通史》、《海王村古籍丛刊》,《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北京旧志汇刊》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辑出版工作。长期从事北京书肆史研究,著有《琉璃厂》一书,撰写的《北京古旧书业与北京文化发展》、《北京书肆业的文化功能》获全国出版优秀论文奖,先后发表北京史以及古籍编辑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前言
第一章 共和国初期北京人的读书生活
一、1949年以前北京图书业的发展及阅读群体的特点
二、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图书业的初创
三、新中国的读书生活
第二章 当代北京读书的第一次高峰
一、北京文化中心地位的强化与文化新环境的形成
二、学习“苏联老大哥”引发的以苏联文学为主的读书时尚
三、“五年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学技术、学科学的读书热
四、时代文学名著带来的京城阅读时尚
五、五六十年代的“小人书”情缘
第三章 “文革”时期北京出版业的起伏及读书生活的扭曲
一、“评《海瑞罢官》”引发的京城书业灾难
二、“红宝书”的出版热潮及“样板戏”图书出版
三、阅读“暗流”:偷看“反动小说”与手抄本的传抄
四、“文革”后期的出版部分恢复带来的读书生活
第四章 图书出版的复兴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读书热
一、“文革”结束后书荒影响下的图书抢购
二、恢复高考及思想解放拉动的北京求知热、外语热
三、从“伤痕”到“改革”的新时期文学图书带来的阅读狂欢
四、“解放思想”带来的读书反思
五、京城读书环境的优化为百姓读书奠定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六、京城波澜起伏的读书热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第五章 京城读书生活的多元化时代
一、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京城读书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二、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让读书的热潮变成一阵阵的“风”
三、由易中天、阎崇年、于丹和马未都热引发的读书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