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6 22:10
《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是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道德教育置于人学的视野,从人学诸多论域——人性、生命、主体、生活和公民——探讨这些论域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因此,本书分为五章,分别是人性与道德教育、生命与道德教育、主体与道德教育、生活与道德教育、公民身份与道德教育。本书以人为主线,将人性、生命、主体、生活、公民等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人为本时代道德教育人学的初步形态。本书论述有据,脉络清晰,文字严谨而流畅,是一本较好的论述道德教育的论著。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人性与道德教育
一、人性是什么
(一)两种不同的人性观
(二)人性是“人”性
(三)实践孕育、创造了人性
二、教育成“人”
(一)类生命:人之根本
(二)交往实践:类生命的生成机制
(三)教育:成“人”之道
三、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是道德的内在根基
(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
(三)自觉地践行道德生活
四、适当的与失当的教育行为:基于人性的审视
(一)适当的教育行为是人性化的教育行为
(二)失当的教育行为是反人性的教育行为
五、基于人性的道德纪律
(一)道德纪律的本质
(二)道德纪律的实施
第二章生命与道德教育
一、人的生命及其特征
二、道德的生命遮蔽与澄明
(一)传统道德的生命遮蔽
(二)道德的生命澄明
三、生命化道德教育
(一)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原则
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
(一)道德寓于生命之中
(二)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隔离
(三)建构有道德的生命教育
五、死亡教育:赋予生命正能量
(一)“向死而生”:死亡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死亡观:死亡教育的核心
(三)学校在死亡教育中的作为
第三章主体与道德教育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主体的视角
(一)道德始点或本原:人的二重性
(二)群体整体性、规范伦理与灌输式道德教育
(三)个人主体、主体道德与主体道德教育
(四)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商谈伦理与交往式道德教育
(五)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特殊性与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
二、从“工具论”到“主体论”——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转型
(一)主体道德教育:来自实践的呼唤
(二)主体道德教育:理论的召唤
(三)现行道德教育及其理论的回应无力
三、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一)道德的主体性及其表现
(二)主体道德教育的结构
(三)主体道德教育的特征
四、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二)主体间的道德意识
(三)主体间性与道德教育
五、交往实践:主体间道德教育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生活与道德教育
一、教育何以关涉人的生活
(一)人通过实践在生活中生成
(二)从“回归”到“建构”:教育对生活的关涉
(三)教育即过一种教育生活
二、道德教育何以关涉人的生活
(一)生活对德育不只具有工具意义,更具有本体意义
(二)德育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
(三)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
(四)德育不只关注道德生活的内容,还关注道德生活的方式
三、道德教育以何关涉人的生活
(一)科学视野中道德教育与生活的隔离
(二)为了生活:道德教育旨在建构一种可能的生活
(三)在生活中: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重构
四、道德教育引导建构什么样的生活
(一)道德教育何以引导建构幸福生活
(二)道德教育引导建构什么样的幸福生活
(三)道德教育怎样引导建构幸福生活
第五章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一、人的转型、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一)公民:当代社会人之转型
(二)身份认同:当代公民身份的重要组成
(三)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再造”与“创造”
二、当代公民身份的抉择
(一)当代公民的立场:“个体”抑或“共同体”
(二)当代公民的价值选择:“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
三、当代公民教育的建构
(一)当代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强势民主的共同体
(二)当代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个人权利的责任教育
(三)当代公民教育的目标:多元公民身份
四、当代公民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公民教育课程内涵
(二)公民教育课程的性质
(三)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
(四)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五)公民教育课程的形态
五、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
(一)公共生活与公民
(二)学校生活的公共性检视
(三)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