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3 15:31
1957年周茂成在湘中双峰洪山殿采得Leptodus,时代定为晚二叠世。1959年章人骏将其改称当冲组,在命名地点的含铁锰质岩中发现Verbeekina类化石,指出当冲组与孤峰组、文笔山组、鸣山组等层位相当,为茅口组中、上部两个化石(Neoschwagerina带和Yabeina带)的相变。1975年湖南区测队将当冲组又分两段:上部为硅质岩段,下段为页岩段,产菊石。时代定为早二叠世。
田奇隽,徐瑞麟,1936年命名剖面位于湖南邵东县保和堂的当冲。
专指原当冲层上部的一套含锰之硅质泥页岩沉积。岩性为:灰黑、黄褐色薄层状硅质泥岩、硅质岩、硅质页岩,含锰。产菊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黑色钙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灰岩和含锰灰岩凸镜体,产菊石: Pseudohalorites带和 Shaoyangoceras带;上部为深灰、黑色夹浅灰色薄至中层含锰质岩和含锰灰岩,产菊石:Altudoceras-Celtites带和 Guiyangoceras 带等和腕足类等化石。属较深水盆地相沉积。上与官山段、下与小江边组均为整合接触。厚20-120米。
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黑色钙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灰岩和含锰灰岩透镜体,产Pseudohalorites带和Shaoyangoceras带菊石;上部为深灰、黑色夹浅灰色薄至中层含锰质岩和含锰灰岩,产Altudoceras-Celtites带和Guiyangoceras带菊石(周祖仁,1987)等。底部黑色页岩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厚49m。时代为中二叠世阳新世罗甸期至孤峰期,属较深水盆地相沉积。该组岩性较稳定,厚度20~120m。分布在湖南新化马鞍山、桥头、斗笠山一线以南及攸县黄丰桥、广黄,衡山县杉山等地,由南向北厚度增大,灰岩夹层增多,以至相变为茅口组灰岩。另外,在曲江、仁化地区的当冲组中还发现放射虫化石(宋天锐等,1977)。
狮子形组、鸣山硅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