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月琴

更新时间:2023-08-22 14:54

彝族月琴,中国弹弦乐器。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月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威宁等地。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区流行。

历史沿革

彝族月琴是彝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彝族月琴又称“腔资”、“杰猜”、“弦子”等。

彝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色彩的民族,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音乐荡气回肠,舞蹈婀娜多姿,在乐器方面更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有月琴,竹萧等二十多物质 种,四十多个分支。现可用于伴奏、独奏或齐奏、合奏,效果俱佳。月琴的演奏有多种技巧,主要用于弹片弹奏。在弹奏舞曲时,还可以手指击拍面板,以增加气氛。

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这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尤其在节庆日子,小伙子弹着月琴,而姑娘们则和着琴声,或拍手或拉手,跳出多种优美的舞蹈动手。

流行地区

四川

四川凉山地区的月琴与汉族的近似,但演奏时只使用两条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用竹片或牛角片弹弦发音,常用于歌舞伴奏。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和雷波等地,月琴由原来的两弦一个八度音域,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

云南

云南红河地区流行的“库竹”,音箱呈扁圆形,全长67厘米。面、背板使用桐木制作,琴颈较窄,四轴四弦。在琴颈和面板上嵌有9个音品,面板上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和小鹿图像作为装饰,精美别致,并有4组镂空花窗,起出音孔作用。4条琴弦分为两组,每两根同音,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可用于独奏或为彝剧及民间歌舞“花灯”伴奏,舞者常边弹边舞。

贵州

彝族地区还流行一种音箱呈扁八角形的月琴,叫“弦子”或“八角琴”。全长65厘米,设四轴四弦,琴颈和面板上有12个品位,在面板缚弦处的上部,开有一组花朵状的出音孔。多用于歌舞伴奏。

演奏时,琴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竹片或牛角片弹弦发音。吸取三弦和琵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并有双音、和弦、颤音、倚音滑音等技法,音色清脆明亮。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传统曲目有《甘洛调》、《数西调》等。

制作材料

由于彝族月琴在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月琴的制作特别注重选料和装饰。月琴先用上好楠木制成,它的顶端雕有含珠龙头,龙头向上高高矗起,龙嘴上挂有龙须并饰以五彩绒球,整个龙头显得特别庄重、峥嵘,龙头下左右各布有两只木刻的调弦在琴腰上,可以调节琴弦的松紧。根据不同音调的需要,琴弦分为多段,在不同段上可分别弹出由底到高的各种音调,音乐有清脆明亮,有的低沉委婉。月琴琴箱一般呈圆形,也有的呈六角形和梨形,琴箱面板装饰较为华丽,有的雕龙,也有刻凤,还有的是镂空的民族图案,面板中央饰以一面较大的圆镜,面板周围也嵌饰着一些或圆或方的小镜闪闪发光,这与彝族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月琴琴腰上设有四弦。整个月琴看上去细咬大肚,做工精美,花样之多,音色之美妙,可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制作流程

月琴琴箱的制作

在云南省彝族地区,制作月琴的工匠们会选择秋后春前的楸木作为原材料,在使用木材前应将其晾置后方可投入使用。

1琴框的制作

琴框是由8块长方形木料构成的八边形的框架(如图1)。将楸木裁切成8块高为5cm,厚为1.5cm的木板。再将8块木板拼成八边形的琴框,然后用胶粘结牢固,待一天后干透即制作完毕。

2琴面板的制作

面板是由3块木料拼接而成的高33cm八边形板块。琴的面板分为前、后两块面板,根据琴框的大小来确定面板的大小。面板制作好之后,将其嵌入琴框内,用胶粘牢即可。

3琴缚弦的制作

彝族月琴的缚弦用竹子制成,长约8cm,缚弦上打有两个眼,起到固定琴弦的作用,位于月琴底部。制作缚弦时先用锯子锯出缚弦的形状,打磨后用胶粘贴于琴箱底部。

4琴箱的雕刻与上色

先将琴箱打磨、推刨直至光滑,这样有利于琴箱的雕刻及后期的喷漆上色。在琴头和琴箱的雕刻上,彝族工匠都喜好雕刻龙的造型。在月琴琴框的边缘,一般雕有山茶花的花型,山茶花在彝族象征着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安康、和谐。在琴的中间部位,根据彝族人们的不同喜好刻有虎、牛,有的还放置一块圆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根据买家的要求来对月琴的外观进行创新与改革。上色首先给雕刻好的琴体打腻子(打腻子时要注意将腻子涂抹均匀),之后进行喷底漆,再将打好底漆的月琴晾置2小时直至其干透为止(如图3)。其次,给雕刻好的月琴图案上用毛笔涂上颜料(颜料用的是平时画国画或广告画的颜料),涂好后需要一天的时间进行晾置。在晾置完成后,有经验的工匠会给月琴喷上木器漆,这样在弹奏月琴的时候手感也会较好而且木器漆也具有防水、防潮的功能。

彝族月琴琴颈的制作

1龙头的制作

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月琴的琴头一般都雕刻为龙头(如图4),象征着少数民族的英勇与威武。首先,在楸木上画出琴头上龙头的形状与轮廓。其次,用锯子按照画好的轮廓锯下木料,在拉锯要注意做到精细,这样才不会影响雕刻。最后,用砂纸将锯下的龙头打磨直至光滑,再用雕刀雕刻出龙的眼睛、嘴、舌头、胡须、眉毛等纹路,雕刻完成后再用砂纸进行剖光、打磨,以便后期的喷漆上色。

2琴杆的制作

琴杆的总长度为75cm,其中琴头杆长30cm,中间有内置杆长度为35cm,琴尾长为10cm。在长宽高适中的木料上按相应尺寸分别画出琴头、内置杆、琴尾的长度,然后用锯子进行下料,将下好的料进行刨平与打磨。最后用胶分别将琴头与内置杆,内置杆与琴尾进行拼接、粘合。

3琴轴的制作与烫轴眼

彝族月琴一共有4个琴轴(如图5),每个琴轴的长度为12cm。在制作琴轴时,首先对木材的选择及下料就有很高的要求,在选材时尽量选择直纹木料,这样在制作过程中木料不容易劈开,4个琴轴能够出自同一块木料为最佳。将轴料固定后,用刀具和锉子做出琴轴的基本形状,然后在车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打磨成型。

琴轴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琴杆上烫制轴眼,以固定琴轴。在火炉上用火将合适大小的钢条、凿子或火钳子烧红后,按照在琴杆上提前画好的位置烙出轴眼。轴眼烫好之后,将做好的琴轴插入轴眼之中,看锥度是否合适,如若不合适再用工具进行整修或用砂纸进行打磨直至琴轴与轴眼之间配合紧密,轴眼的大小要保持琴轴可以旋转为佳。

4音品的制作和排品

竹子是制作音品的首选材料。彝族月琴一般设有个七到十一个品位,音域为两个八度。音品从上至下的长度、厚度都是逐渐变化的,一般为由短及长,由厚及薄。彝族月琴最上边的上品长度为3cm,最下端的下品长度为4cm,在制作过程中,用锯子将竹片裁为长短由3cm到4cm渐进的音品即可。下一步就是将裁好的音品进行排品,在琴颈上一一将音品排列粘贴。在粘贴音品时首先,在琴品的底部均匀地涂抹适量的胶。其次,按照音程、音高,渐次把制作好的品按顺序进行排列,用胶黏接牢固。(排列好的音品如图6)

5山口的制作

制作山口的材料一般为牛骨或者红木。山口与琴颈的宽度相当,将制作好的山口用胶贴在琴颈的偏上部的位置(位于音品最上端),再用刀具把山口两侧铲除梯形的斜面。

琴弦与拨片

对于琴弦的选材,早期使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云南彝族少数民族地区的制作工匠通常会选择硬度较大的钓线做为彝族月琴的琴弦,这样制成的月琴琴弦会更加经久耐用。一般的彝族月琴琴弦为4根,左边2根,右边2根。上弦时要使琴弦分别通过缚弦拴进轴眼,将弦放置于音品之上,通过旋转琴轴来进行调节和校音。彝族月琴演奏时所用使用的拨片,一般是由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用拨片弹奏出的乐曲更加的清脆、明亮、动听。

形制结构

彝族月琴工艺 精巧,造型美观。取材有楸木板、水冬瓜木、香笋竹、弦线等。全琴由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6部分组成。琴杆顶部雕有“老龙含珠”,下置13个竹制琴品直达琴鼓中部,两侧置琴簪(弦纽)四个,琴鼓雕镌“双龙抢宝”等精致民族图案,内专置系有铜钱一枚之钢丝称“胆”,弦丝系于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钓鱼台”上。制作共有10道工序:制琴框;制琴板;在琴板上刻花纹(如链子图、火把、龙等);制琴杆;制调弦杆,俗称弦耳朵;制龙头;制弦台(7-9个不等,7个弦台的月琴只能演奏彝族歌曲,9个弦台的月琴可以演奏流行歌曲);制弦码;装弦线;上漆并在琴板中间安装一块小镜子作为装饰。做工精美,玲珑剔透,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

彝族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紫檀或其他硬木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图案,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框板用6快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粘着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制作。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支有两个音柱。弦轴用黄杨木,外表刻有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还嵌有象牙或骨饰。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好。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形制古老,琴颈短,音箱大,设五至十一品。曾以马尾为弦,粗细各一,右手食指、中指弹拨。音色柔和纤细。定弦d1、a1;e1、a1;g1、d2。四弦月琴,两弦一组定弦d1、a1,每弦定一音为a、d1、g1、c2。三弦月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二弦月琴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全长65厘米。音箱边框冬瓜木制、面板楸木制。

演奏方法

彝族 月琴演奏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两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为: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为:g、c1、g1、c2。在四川凉山,三弦月琴定弦有两种,用拨子弹奏的月琴定弦为:e1、a1、e2;用手指弹奏的月琴定弦为:d1、a1、d2。在云南墨江,彝族聂苏支系的月琴定弦为:f1、f1、c2、c2。在广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为:d1、a1、a1。月琴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用拨片弹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弹奏的月琴,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四川凉山的月琴,由原来两弦一个八度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后,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旧的传统,还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还不时加上双弦、和弦和持续音等种种变化,扩大和丰富了表现力。弹奏舞曲时,还常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热烈气氛。?

彝族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彝族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彝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代表乐曲

彝族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著名的传统独奏曲有: 《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哈尼族月琴曲有《过山调》等。

民间传说

很久很久 以前,人类和动物一样,都不会说话,都愚味无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动不动就互相争斗残杀,整个世界一片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人和动物分开。把聪慧和愚笨分开,天神便在四川凉山的最高峰上,放了四只碗:金碗、银碗、铜碗、木碗。里面分别盛满蠢水、恶水、善水、智水。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得去喝,但只能喝其中一种水。至于哪个碗里装的是什么水,谁也不知道,但大家都想喝智水。

四川凉山一带有个彝族孤儿,听说邛海湖里有只神蛙,知道那几碗水的秘密。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向邛海湖走去。说来也巧,孤儿刚跑到邛海湖边,正遇见一只黑老鸦在欺负那只神蛙。他急忙赶上前去,撵走黑老鸦,救起受伤的神蛙。孤儿向神蛙说明来意,求它指教。神蛙忍着伤痛,小声地说:“你来的正好。刚才就是因为我不愿把水的秘密告诉黑老鸦,所以发生了战斗。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把秘密告诉你。木碗里装的是智水,喝了它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水还能治病救伤,请你给我带一口回来。”“我背着你去,先把你的伤治好,我再喝。”“不行,那样黑老鸦会发现的。你快去吧,我在这里等着你。”

孤儿离别了神蛙,马不停蹄地跑到凉山最高峰上,见各种动物和人混杂在一起,黑压压一大片,正围着那四只水碗看来看去,可是谁也不敢贸然先喝。那只凶残的黑老鸦,在低空盘旋,窥测动静,时刻预备俯冲下来抢智水喝。孤儿抬头看了一眼黑老鸦,迫不及待地从人缝中挤进去,端起木碗,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啊,我聪明啦!”孤儿欣喜若狂,激动得跳起来,放声高呼。可当他意识到手中的空木碗时,一下子呆住了。愣了一阵,他把木碗翻去复来地拍打,希望能拍出神水来给神蛙治伤。可拍打了半天,除了木碗发出的“咯咯”声外,一滴水也倒不出来。

天啊,神蛙还在等着我带智水给它敷伤,这可怎么办呢?孤儿十分悲痛,他抽泣着,捧着空木碗,一步一滴泪,沉痛地向邛海湖走去。还没走到一半,泪水装满了木碗,溢了出来。啊,多么清沏的泪水呀!都说眼泪是从心灵里流出来的,是最珍贵的水,也许能治好神蛙的创伤吧。孤儿怀着一线希望,怀着补过的心情,加快了脚下的步子。孤儿赶到邛海湖边时,天已黄昏,找遍了整个湖滩,也不见神蛙的影子。

忽然,头上传来乌鸦的啄食声。他抬头看去,身旁一棵枯树上,那只黑老鸦正在残害撕扯可怜的神蛙。孤儿惊愕了痴呆地张着嘴,不知该怎么办。忽然,他灵机一动,顺手把木碗朝树上砸去。木碗中的泪水,像火焰喷在黑老鸦身上,霎时,黑老鸦浑身着火,像一团火球,飞离枯树,在空中扑闪了几下,“呼”的一声,掉进了邛海湖里。这时,木碗和神蛙,同时落在孤儿的怀中。低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神蛙的五脏六腑。已经被黑老鸦掏吃了,只剩一张碧绿的神蛙皮。“天神呵,你救救神蛙吧!”孤儿手捧着神蛙皮,泪如雨下,像撕肝裂胆一样的痛哭着。

原来黑老鸦见孤儿抢喝了智水,知道是神蛙的指点。于是,它便飞到邛海湖边,拿神蛙出气。神蛙因为早就负了重伤、没有反抗能力,轻易地成了黑老鸦的口中食。为了悼念神蛙,孤儿把神蛙皮蒙在木碗上,做成一把月亮似的二弦琴,取名“俄吧月琴”。(俄吧—一彝语意为神蛙)以后,每当他思念神蛙时,就抱起俄吧月琴,用力拨动琴弦,诉说心中的痛苦、悔恨和忧伤。

彝族小伙子弹奏月琴,弹到激烈处,那拨弄琴弦的手式、姿态与琴音节奏,和人痛苦悔恨时,捶胸拍膛,撕肝扯胆的动作一个样。所以,有人又把彝族月琴叫作忧伤的琴。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彝族月琴在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族地区不论是高山深菁,田边地角,房前屋后,人们都可以听到它那独特亲切而细腻悠扬的声音,它既是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抒发情思的特殊工具,家人离不开月琴。无论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还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特别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小伙们常用优美的琴声去吸引自己心爱的姑娘。族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名的俗语,“响簇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的伙伴”。小伙子弹着月琴,而姑娘们则和着琴声,或拍手或拉手,跳出多种优美的舞蹈动作。随着优美的月琴声,让自己的情感随之奔放,跳出了族人民的幸福和欢快,优美的琴声和欢快的歌舞,表达了葬族人民坦荡的胸禮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传承状况

随着人们对物质的不断追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彝族月琴和汉族月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彝族月琴在制作工艺上也发生了变革和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彝族月琴音乐进一步“汉化”,无论是音色、节奏、还是旋律特点等都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首先,传统的月琴音乐没有固定的乐音和曲谱,都是即兴演奏口耳相授触情而发,保存至今的月琴曲谱和音像资料少之又少,可供人们鉴赏学习的作品寥寥无几。

其次,本土月琴音乐的传承人面临严重危机,传承人缺乏文化自觉性,易受外来音乐文化的滋扰和影响,传承性地位逐步退化或弱化。

第三,传统月琴音乐的民间艺人逐步老化,传统月琴音乐渐渐出现“断层”的现象。

保护措施

2022年2月,彝族月琴音乐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