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更新时间:2024-10-28 20:42

云南省(Yunnan),简称“”或“”,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低纬度内陆地区,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截至2023年,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常住人口4673万人。语言有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汉藏语系等,省会城市为昆明。

名称衍变

云南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云南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公元前3世纪,楚顷襄王派大将庄蹻(qiāo)率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地区,庄蹻一直打到滇池,夺取了大片领土。庄蹻欲回楚国报告情况,但此时巴与黔地区已被秦军占领,断了退路,他不得不留在滇池地区,与当地民族融合,建立了滇国,史称“庄蹻入滇”。滇国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昆明市和东川区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分,昭通及红河、文山部分地区。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时期,修筑了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今曲靖的五尺道,这是为官方修筑入云南的第一条道路。五尺道开通后,秦设置郡县,委派官吏统治西南夷地区。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击灭滇东北与滇同姓等部落,滇王举国投汉,汉朝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并设立了滇相。滇相由中央任命,派驻滇国,下设派出机构,对滇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职官制度。益州郡,下辖24个县,其中即包括云南县,这时的云南县管辖范围约相当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至弥渡县一带。

魏晋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设7郡,在原有5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2郡。诸葛亮整顿南中郡县的基本方针是把郡的范围缩小,以削弱大姓的势力,同时重用与蜀汉关系密切的地方大姓,以稳定南中形势。

西晋时,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咸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东晋成帝康五年(公元339年),云南羌族首领爨琛独霸宁州,开始了爨氏对云南的统治。西晋以后,云南形成了爨氏称霸南中的地方割据局面,以宁州(今曲靖)为中心,实际统治云南约400年,控制地区西至洱海,东达今贵州西部,它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宋亡,宁州领30郡,95县,皆属齐。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代齐,宁州领29郡。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置南宁州总管府。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设益州总管,以节制昆州、恭州等滇中诸地。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派史万岁率兵南征,击降爨氏,消除了云南的割据势力,将云南置于隋朝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遣使招降南诸中部,复置南宁州。唐初对云南少数民族采取“多封众建”的统治方式,以部落为单位,设立众多的羁縻州都督府进行管理。吐蕃进入洱海地区,迫使唐王朝改变经营云南的方式,设置拥有军事、行政和经济大权的节度使,并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洱海地区,使唐在与吐蕃冲突中占居优势。南诏王皮逻阁攻下洱海地区的河蛮后,被唐玄宗派中官封为“云南王”,并赐名“归义”,南诏正式建国。此时的南诏国疆域东接贵州,西抵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到达越南,西南到达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宜宾相望,基本上包含了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部分,还包括越南、缅甸的部分国土。南诏成为云南地区历代政权中最强盛的王朝,也是唯一能够走出云南与中原争雄的王朝。公元739年,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统一六诏后,将国都从巍山迁往大理,太和城便成为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国叛唐,唐玄宗派兵分两路征伐南诏,结果由于劳师袭远,唐朝军队惨败,6万人全军覆没,这就是大唐对南诏的“天宝之战”,此战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彻底破裂。同时,南诏与吐蕃正式结盟。由于唐王朝出征南诏的过度消耗,还间接导致了紧接而来的“安史之乱”。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调整对南诏的政策,封牟寻为“南诏(王)”,授“贞元册南诏印”,并置云南安抚使司,南诏重新臣属唐朝。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人郑回的后裔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南诏军政大权就此落入郑买嗣之手。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又起兵杀死孝哀帝蒙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就此灭亡。郑买嗣建大长和国后,建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丘陵和萨尔温江以东、老挝北部等地。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杨干贞废赵善政称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了大义宁国后,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承袭了南诏国的疆界,行政区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

宋朝,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不错,还对南宋称臣纳贡,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分前理和后理。公元1095年,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王朝正式册封大理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直到灭亡,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前理和后理共有22位国君,享国共316年。

元朝,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进攻大理,翌年段兴智被执,大理遂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在亲信大臣中挑选了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于1275年以“平章政事(贰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的官衔来云南,建立了云南行省。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从大理移到昆明。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8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率兵30万平定云南。傅友德在曲靖大败梁王所部,梁王沉妻女于滇池,而后自缢而死,彻底结束了蒙古人在云南的统治。云南官府机构逐步健全后,又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初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先后迁来云南的汉族人口日益增多,形成“土著者少,寄籍者多”的局面,从曲靖到滇中和滇南地区的白蛮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地融合于汉族之中,改变了云南以往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1644年,明朝灭亡后,沐王府支持南明政权,并准备组织军队,抵抗张献忠的起义军。1645年,云南土司沙定洲领头叛乱,攻破昆明,沐家在云南264年的统治也画上了句号。

清朝,云南地方不再由土司来管理,而是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来管理,清王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孙可望自称秦王,改云南省为云兴省,云南府为昆明府,昆明县为昆海县。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在云南腾冲击败南明的最后一支军队,占领云南全境。攻下云南后,满清即委其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杀害,随即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十年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登基为皇帝,不久在衡阳病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平定,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云南地处边疆,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争夺和宰割的势力范围。咸丰六年(1856)九月,杜文秀在今巍山小围埂起义,在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响应下,攻下大理,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坚持16年之久的反清政权,控制了滇西约35个县的广大地区,提出“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的口号。1863年,杜文秀率大军20万久攻昆明不下。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清军围困并攻下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杀,起义失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法国又借口调处有功,与清王朝签订中法界约及商约,将今西双版纳的猛乌、乌得两地划归法属安南(今越南),取得修筑滇越铁路的权利。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云南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州,设道,云南省设有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腾越道,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世凯,组成护国军都督府。1926年云南地方党组织成立,利用1927年云南四镇守使与唐继尧的矛盾和“二·六”政变,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壮大了党的组织。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设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1934年10月和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云南33个县份,播下革命火种。1941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郑伯克到云南任书记,组成新的省工委,革命活动坚持到云南解放。1942年4月,远征军在缅甸失利,云南从后方变为前线,胜利地进行了壮烈的松山战役,成为中国抗战胜利前把日寇逐出国境的首例。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10月,蒋介石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龙云逃亡香港,并于1946年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公仆)闻(一多)惨案”等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云南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云南全省获得解放。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和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的领导人相继到达贵州省安龙县城,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胜利会师。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率领二野四兵团和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进驻昆明,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昆明举行了入城仪式。同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庾园”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庄严宣布:云南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这一天,被确定为“云南解放日”。3月,中国人民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改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6日,省级机关和昆明市政权接管工作有序开展,云南是和平起义地区,在接管中遵循与起义人员充分商量、达成协议后接管原则,采取有步骤第自上而下按系统实行接管与自下而上依靠群众两结合的正确方法,共接管原云南省地方政权机关和国民党中央系统的党、政、军、警、财税、金融、工矿企业等单位139个,12个专署、113个县、15个设治局、2个对讯督办区、1个省直辖市。同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0年4月,全省一些县出现土匪暴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开始组织剿匪斗争,至1950年底,全省内地军民作战1700多次,缴获各种枪支4.15万支,边疆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联防武装。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议,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对西南各省进行领导和监督,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决定,撤销、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随着西南区行政委员会的撤销,云南省也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1′,北纬21°8′~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其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总面积为39.41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云南省有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中缅边界长1997千米,中老边界长710千米,中越边界长1353千米,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气候

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云南省平均气温,最热(七月)月均气温在20℃~23℃之间,最冷(一月)月均气温在7℃~11℃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最少的仅有547毫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超过300天,中部地区约为250天,比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东北高海拔地区少于200天。云南省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0~150千卡之间。省内多数地区的日照时数为2100~2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

地质

云南省地壳运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相当发育。滇西为北西或北北西向构造发育区,滇中发育南北向构造,滇东以北东向构造为主。活动断裂中规模较大的有近20条,其中以哀牢山断裂、澜沧江断裂和小江断裂规模最大,对全省沉积、岩浆和构造发育起了极大的控制作用。云南省基底构造是由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交织而成的棋盘格状格架。全区可划分为7大构造体系,分别是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歹字型构造体系、文山—马关巨型旋卷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

云南省地质构造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并以一些深大断裂为构造单元界线:其一是扬子淮地台,位于省中部及东北部,一般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是康滇古隆起,东部为滇东北拗褶带,西部为丽江台缘拗褶带;其二是滇西褶皱带,属于三江褶皱系南段,包括云南西部广大地区,为前古生代地槽区。本区构造复杂,变质岩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由西向东可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贡山腾冲隆褶带、保山临沧断褶带、兰坪思茅拗陷带和墨江金平断褶带;其三是滇东南拗褶断带,北与扬子准地台的滇东北拗褶带接壤,南邻越南的越北古陆,西界为哀牢山构,加里东运动为本区主要构造运动,由此可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文山西畴隆褶区和师宗广南拗断区。其四是潘甘孜褶皱系,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像楔子般插入扬子准地台和滇西褶皱带之间,隶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之南段,构造线以北东和北北西向两组为主,南北向和东西向次之。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进一步可划分为中旬断褶区和三江口拗断区2个二级构造。

云南省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序列齐全,从早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地层发育,且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条件不同,使不同地区在同一时代的沉积厚度、岩相建造以及生物组合等均有较大差异。早元古代发育一套巨厚变质岩系成为成为本区基底,这套变质岩在滇西山地和滇中古陆等强烈抬升地区大量出露,变质程度由深到浅均有,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为主,厚度一般8000~10000米。晚元古代滇东地区沉积了一套10000余米厚的碎屑岩系,发生浅变质,主要岩性为砂页岩、板岩等,命名为昆阳群,为主要铁铜矿含矿层位。滇西地区也沉积了一套地层,命名为澜沧群,主要岩性为片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比滇东的变质程度加深,厚度8000余米。震旦纪仅滇中和滇东有沉积,以建水一昆明一会泽一永善一带发育最好,地层从下至上依次为陆相冰碛层、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度2500米左右。滇西从晋宁运动后一直处于隆起和剥蚀状态。

云南省划分出4个地层区:扬子区包括滇中、滇东和滇东北地区,发育较齐全,各时代岩石性质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火山活动相对较弱;华南区即滇东南地区,基本上与一级构造单元滇东南拗褶断带相;藏东滇西区从河口至哀牢山东缘、苍山东缘,经丽江鲁甸和维西可那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与一级构造单元滇西褶皱带相,变质岩系发育,构造运动使这一地区大面积隆起,老变质岩大量;巴颜喀拉一秦岭区呈一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夹于扬子区和藏东滇西区之间,包括整个中甸地区和丽江部分地区,与一级构造单元松潘甘孜褶皱系相当。基底为前泥盆系石鼓群,是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主要为石英片岩、绿泥片岩、大理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厚度4000米以上。

地形地貌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34.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8.6%;平原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8%;丘陵面积1.9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9%;台地面积0.6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整体由北向南分3级阶梯层次倾斜下降。第1级滇西北海拔2500~3500米,或更高,有若干高山和极高山分布,如梅里雪山(6740米)、玉龙雪山(5596米)、哈巴雪山(5395米)等,它们的山基部在2500米左右。第2级以云南高原为主体,包括昆明、大理、玉溪、楚雄、曲靖等州市的大部分地区。第3级是滇南热区,降为海拔500~900米的低山、丘陵、河沿、坝子等,具体到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红河、临沧、文山等地区(州)的南缘热区。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海拔6740米,位于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水文水利

云南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02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南盘江)、红河(元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红河和珠江均发源于云南省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长江、珠江外,均为国际河流,分别流往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也统称西南国际河流。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

云南省有有高原湖泊40多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湖泊水域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28%,总蓄水量1480.19亿立方米。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是云南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湖泊中滇池面积最大,309.5平方千米;洱海次之,253平方千米;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处158.9米;泸沽湖次之,最深处105.3米。

红河

红河是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一条重要国际性河流,因流域内上游支流多流经紫红色砂岩为主的滇中红层区,水呈红色而得名。红河是云南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云南滇西横断山纵谷区和滇东高原南部的分界线。其流经中国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4个州(市)的17个县(市)级行政区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千米,在云南境内全长695千米,主要支流有绿汁江、小河底河等,流域内均以峡谷景观为主,其中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为全省最低点,与省内海拔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高差6663.6米。

怒江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察瓦龙进入云南,一路向南进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在仰光东侧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其全长3200千米,在中国境内长约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省内流域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8.7%。

澜沧江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在云南西双版纳流出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连接着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个国家,是亚洲唯一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也是东南亚第一长河。在古傣语中,它的名字意为“神奇而美丽的乐土”。澜沧江全长4880千米,滋养着流域约80万平方千米内的3.26亿人,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9千米,周长116千米,面积251平方千米。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因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区西南,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湖水面积约310平方千米。湖呈狭长形,湖面海拔平均约1886米。湖水平均深约5米,北部草海较浅。流域面积(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积)2960多平方千米。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最大水深93米,能见度达12米,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之一。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种民族,约1.3万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湖面积212平方千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泊。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因距昆明50多千米,车程1个小时左右,被称为昆明人的“私藏后花园”“后海”。抚仙湖有“四绝”,一绝界鱼石、二绝车水捕鱼、三绝青鱼阵、四绝铜锅煮鱼。

截至2022年,云南省共有注册水电站81座、备案水电站11座、其他水电站92座。其中,全国排名前十的水电站有6个水电站在云南,分别为白鹤滩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和小湾水电站。全省统计的供河道外用水的大、中、小型水库以及坝塘年末蓄水总量90.75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6%,完成年度蓄水任务的107.0%。其中,15座大型水库蓄水量22.91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2.2%;282座中型水库蓄水量39.24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7.1%;小型水库及坝塘蓄水量28.60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9%。

2023年,云南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89.1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减少1.57亿立方米。全省完成水利投资761亿元,居中国第二,已建成大型灌区14个、中型灌区347个,灌溉面积达318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396万亩。截至2024年4月,云南省在水利系统注册的小型水库有6848座。

向家坝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水富县与四川省宜宾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段上 ,距水富县城1500米。该水电站是金沙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水电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首座投产发电的大型水电站。电站2012年年底首批机组投产,2015年全面投产,每年平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坝顶高程384米,最大坝高162米,坝顶长度909.26米,水库总库容51.63亿立方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航运、灌溉、拦沙及反调节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永善县与四川省雷波县交界金沙江下游河段上,距永善县城较近。坝底高程324.5米,坝顶高程610米,最大坝高285.5米,是国内第三高拱坝。共安装18台单机容量7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是世界首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年均发电量616.2亿千瓦时,仅次于三峡水电站。2012年12月开始蓄水,2013年7月首台机组发电,2015年全部机电工程完工。

土壤

云南省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经初步划分,云南省有16个土壤类型,占中国的四分之一。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云南稻田土壤细分有50多种,其中,大的类型有10多种。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和湖积物,部分为红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有机质在1.5%~3.0%,氮磷养分含量比旱地高。山区旱地土壤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坝区旱地土壤占17%,主要为红土。旱地土壤分布比较分散,施肥水平不高,加之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普遍较水田低。

自然灾害

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地震等。2022年,全省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局地山洪泥石流突发重发,丽江宁蒗发生强震,昭通出现罕见伏秋连旱,风雹点多面广,低温雨雪冰冻偏重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个州(市)127个县(市、区)1042.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7人,紧急转移安置1.88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814.34千公顷,绝收面积111.43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62亿元。

滇东北发生罕见伏秋连旱,影响时间长、造成损失重。3月至6月上旬出现旱情但影响有限,为近5年同期最轻;7月至9月下旬旱情较重,为近5年同期最重。2022年云南省共出现35℃以上高温站次504站,平均气温为22.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高。极端高温干旱对昭通、曲靖、红河、玉溪等地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干旱灾害,云南省相关部门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可用水源,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云南省雨季开始期偏早,进入雨季后,降雨过程频繁,强降水偏多偏强。临沧、曲靖、大理、丽江受洪涝影响较重,损失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基础设施损失。此外,强降雨引发局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红河、德宏、大理、保山等地。2022年因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6个州(市)122个县(市、区)175.8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9.74亿元。云南省相关部门加强防汛减灾工作,修订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密切关注气象水文监测预报信息,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和人员转移工作。

自然资源

截至2023年,云南省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值),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居中国第3位,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可开发装机容量0.9亿千瓦,居中国第2位。2022年,云南省地表水资源量1743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54.8毫米,较常年偏少18.6%,属偏枯水年。水资源分区中,怒江(上)区年径流深最大,为1454.8毫米;元江区最小,为275.7毫米。有2个水资源区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其中:赤水河和右江2个区分别偏多14.0%和5.7%,其余15个水资源区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地下水资源量602.6亿立方米,较常年偏少14.2%。水资源分区中,有3个水资源区年地下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其中:赤水河、右江和怒江(上)3个区偏多16.1%~0.4%。其余14个水资源区年地下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

2022年云南省河道外供水量163.4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9%;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56.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275亿立方米,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量4.04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的95.5%。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云南省耕地面积539.55万公顷,其中,水田99.14万公顷,水浇地17.87万公顷,旱地422.5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曲靖、文山、红河等5个州(市)。园地面积257.22万公顷,其中,果园98.38万公顷,茶园47.32万公顷,橡胶园74.43万公顷,其他园地37.0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4个州(市)。林地面积2496.90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2118.02万公顷,竹林地15.40万公顷,灌木林地289.17万公顷,其他林地74.3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普洱、楚雄、文山等6个州(市)。草地面积132.29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12.25万公顷,人工牧草地0.87万公顷,其他草地119.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迪庆、曲靖、红河等5个州(市)。湿地面积3.9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及九大高原湖泊沿岸。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7.37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9.93万公顷,建制镇用地11.99万公顷,村庄用地74.80万公顷,采矿用地8.60万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2.64万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19万公顷,公路用地19.82万公顷,农村道路31.14万公顷,机场用地0.4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85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9.72万公顷,湖泊水面10.85万公顷,水库水面17.48万公顷,坑塘水面5.68万公顷,冰川及常年积雪4.31万公顷,普洱、昆明、大理、玉溪、怒江等5个州(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较多,占云南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6%。

云南省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全,现已发现矿产157种,已探明储量的85种;二是分布广,金属矿遍及108个县(市、区),煤矿在116个县(市、区)发现,其他非金属矿产各县(市、区)都有;三是共生、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全省共生、伴生矿床占矿床总量的31%。全省有82种(含亚矿种、矿物)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31种矿产含量居全国前3位。

植物资源

云南省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全省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全省森林面积为239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04%,森林蓄积量为20.67亿立方米。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省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动物资源

云南省动物种类数为中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鸟类793种,占63.7%;兽类300种,占51.1%;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有1万余种。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3年6月,云南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地362处,包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共166处,总面积286.74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数的45.7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州(市)级自然保护区56处、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51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94个,面积220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6.7%;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17个,总面积13.2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6%。此外,云南省有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9处。2020年云南省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以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等的国际保护地有11处。

云南碧塔海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境内,地处横断山系的核心部位,是云南省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一个国际重要湿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9°51′23″~100°08′59″,北纬27°46′35″~27°57′25″之间,区域内最低海拔3180米,最高海拔4159.1米,相对高差达979米。其是以高原湖泊、沼泽草甸和原始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于一体的寒酸的内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4年12月,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国际重要湿地。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由西向东分别坐落在勐海、景洪、勐腊二县一市,总面积24.25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68%,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

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涉及大理、漾濞和洱源三个市县,面积933平方千米,海拔1700~4122米,由苍山地质地貌景观区、环湖人文景观区和高原湖泊景观区组成。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大江在云南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千米,穿越高黎贡山、怒山等众多崇山峻岭之间,虽然并流但却罕见不交汇的自然奇观。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江并流景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南省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尤以水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煤炭资源量为363.85亿吨(其中,探明资源量102.76亿吨,控制资源量131.64亿吨,推断资源量129.45亿吨),居全国第7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都有。地热资源以滇西腾冲地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全省有露出地面的天然温热泉约700处,居全国之冠,年出水量3.6亿立方米,水温最低的温泉为25℃,高的在100℃以上(腾冲市的温热泉,水温多在60℃以上,高者达105℃)。太阳能资源也较丰富,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3年,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合计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7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5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合计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省人民政府驻云南省昆明市华山南路78号。

重要城市

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东与曲靖接壤,西与楚雄相连,南与玉溪毗邻,北与昭通相望,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昆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左右。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大理市,地处云南省中西部,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也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被西方学者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省历史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州(市)之一。自1982年大理古城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全州共有各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32个,各项历史文化资源均位居云南省前列。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云南省常住人口4673万人;出生人口38.5万人,出生率为8.22‰;死亡人口40.3万人,死亡率为8.61‰;自然增长率为-0.39‰。年末全省城镇人口2473万人,乡村人口2200万人,城镇化率52.92%,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2022年,云南省总人口为469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416万人,女性人口为2277万人。全省人口密度为119.1人/平方千米。

民族

云南省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自治地方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省份。在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云南,为特有少数民族。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4720.9万人中,汉族人口3157.3万人,占总人口的66.88%;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占总人口的33.12%。

云南省有1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6个,分别是彝族(507.1万人)、哈尼族(163.3万人)、白族(160.8万人)、傣族(125.9万人)、苗族(125.3万人)、壮族(121.0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6.94%。其中,彝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2.43%,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哈尼族占10.44%,主要分布于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等地。白族占10.26%,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傣族占8.05%,苗族占8.02%,壮族占7.7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8.68万人,增长1.87%;汉族人口增加95.57万人,增长3.12%。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傣族人口增加较多,分别增加5.06万人、3.93万人、3.88万人、3.67万人、3.66万人。

语言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省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云南省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其中,母语型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虽有部分人通汉语,但其民族的共同交际语为本民族的母语,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如怒江的傈僳族,迪庆的藏族,德宏的傣族等。双语型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一种是居住在内地平坝地区或各民族交错聚居、杂居的地区,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已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如白族、纳西族、壮族等;另一种情况是居住在边疆地区的人口较少的一些民族,他们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有一部分人兼通本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拉祜族等。多语型民族一般人口较少,与邻近的民族联系密切,他们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兼通邻近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语言。如德宏的德昂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通景颇语、傣语等。母语转用型民族本民族语言已消失,而通用汉语。回族、满族历史上已通用汉语。云南水族的本民族语言也基本消失。

宗教信仰

云南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各宗教之间关系和谐,发展平稳有序。截止2020年12月底,云南省经批准开发的宗教活动场所6590处,宗教教职人员1.08万人,爱国宗教团体326个,信教公民有47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除此之外,云南省还设有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云南藏语系佛学院、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云南佛学院等5所宗教院校。

云南省是中国唯一同时具有汉传大乘佛教(汉语系)、藏传金刚乘佛教(藏语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共同发展的省份。三大类佛教文化深深融入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并对云南各地的民间艺术、语言、建筑、历算、医药、婚丧嫁娶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大约于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傣族地区,13世纪以后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为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群众普遍信仰,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普洱等州(市),其在国内唯云南省独有。重大节日法会有浴佛节、塔摆、夏安居等。汉传佛教约于公元7世纪末传入当时的南诏国,除在汉族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外,还有白族、部分纳西族群众信仰,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楚雄等地区。重大节日法会有弥勒会、文殊会、如来会等。藏传佛教于公元8世纪初传入云南迪庆高原,公元11世纪各教派次第形成,并开始了在云南传播发展的新时期,为藏、普米族和部分纳西族群众信仰,主要分布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重要节日法会有传昭大法会、格都节、增值节等。

伊斯兰教在云南省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与元明时期大量穆斯林随军入滇和屯田戍边有关。清代是云南伊斯兰教形成和成熟时期,也是云南伊斯兰教地方化形成和发展时期,其特点是伊斯兰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伊斯兰教体系。云南伊斯兰教教派主要有格底目、哲赫林耶、伊赫瓦尼三个教派,其中,格底目教派是云南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遍及全省各地,约占全省信教群众的90%以上。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有: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巴基斯坦地区,于1877年传入云南省。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与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化分势力范围同步,其分布与传播路线密切相关,集中于滇西和缅甸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金沙江中下游以及昆明、大理等经济文化发达城镇。基督教的重要节日有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

天主教于明末清初传入云南,信众极少,散落于昆明、大理、盐津、巧家等地区,因缺乏神职人员,未有实际活动。1696年,罗马教廷首次将云南设立为一个独立教区。1948年,昆明成为中国20个“总主教区”之一,下辖昆明、大理两个主教区和昭通监牧区,此格局一直延续2015年。

经济

综述

云南省是特色农业强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粮食为主体,鲜花、咖啡、中药材、茶叶、天然橡胶等为辅的农业生产格局。其次,云南省的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能源、有色产业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是云南工业的“新三样”。最后,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云南省形成以文旅康养为主,现代物流、数字经济为辅的第三产业。

截至2023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1.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6.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256.3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558.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4.0∶34.2∶51.8。2023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第一产业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津沪都市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云南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形成以粮食为主体,以鲜花、咖啡、中药材、茶叶、天然橡胶、牛羊、生猪等为辅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粮食丰收是云南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实现增长;食用菌是云南优势农业产业,野生食用菌适生面积、产量、产值均居中国第1位。其次,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和西南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在中国蔬菜保供中地位凸显。鲜花享誉世界,是全球最大的鲜切花产区,花卉产已经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产业;咖啡浓香四溢,面积和产量均占中国的98%以上,咖啡产区分布于10个州市33个县,其中边境县23个,占全省边境县的92%;中药材道地优质,种植品种类型超过145种,种植区域覆盖全省16个州市,各县市区均有不同品种、不同规模种植。其中以三七、天麻、滇重楼为主的十大云药品种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2023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蔬菜产量2960.83万吨,水果产量1380.88万吨,茶叶产量55.68万吨,鲜切花产量189.73亿枝,中药材产量87.80万吨,坚果产量255.91万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534.78万吨。2023年,云南粮食种植面积6364.83万亩,产量达1974万吨,平均亩产310.14公斤;夏粮播种面积4243.2千公顷,总产量1974.0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652.1公斤/公顷。

第二产业

云南省的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能源、有色产业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能源产业成为云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是云南工业的“新三样”,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为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云南省10个重点产业中,产值规模过千亿产业达到8个。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生物医药4个产业产值在30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先进制造2个产业产值在2000-3000亿元之间,绿色铝、硅光伏2个产业产值在1000-2000亿元之间。其中,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绿色铝等云南工业“新三样”快速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4.1%。新能源电池产业迅猛发展,2023年在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不利条件下,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仍实现产值333亿元,比2022年增加14亿元;硅光伏产业高速发展,2023年硅光伏产业增加值高于全省规上工业31.5个百分点,完成产值1094亿元;依托能源资源优势,云南省主动承接铝产业产能转移,已建成电解铝产能居中国前列,2023年绿色铝产业实现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2023年,云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202.83亿元,比上年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64.24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电解铝产量438.74万吨,单晶硅产量37469.58万千克,化肥产量250.64万吨,原盐产量168.05万吨,卷烟产量712.59万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74.66亿元,实现利润1501.91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64.62亿元,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890.88亿元,利润总额268.18亿元,上缴税金172.84亿元。

第三产业

云南省形成以文旅康养为主,现代物流、数字经济为辅的第三产业。在文旅康养方面,康养旅游是实现云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带动云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潜力产业。由于云南省是全球少有的全季舒适性气候资源地区,是避寒避暑的绝佳之地,其森林覆盖率、综合空气环境质量、高原生物康养资源、温泉康养理疗资源均居中国前列。截至2023年,全省共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4万亿元。在现代物流方面,7个国家物流枢纽的核心组织作用不断强化,昆明、玉溪、红河(蒙自)、大理成功列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快递服务进村基本实现全覆盖,物流业总收入达8520亿元,货物运输总量达15.3亿吨;中老铁路货运量1781.7万吨,中越跨境货运量23.6万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累计运输集装箱2.3万个;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47家,其中5A级11家、4A级40家。在数字经济方面,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4.72平方千米,分为两片区一小镇,确定了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大健康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截至2024年7月,全省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72场,覆盖大学生2万余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2165人次,培养数字化人才3388人,累计服务企业1355余家,在孵企业572家。

2023年,云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8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60.6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67.75亿美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02.56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60.30亿元,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累计融资428.02亿元,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15.95亿件。

经济功能区

截止2023年,云南省共有8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6个,跨境经济合作区1个,7个省级工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始建于1992年,2000年2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经开区处于昆明老城区、呈贡新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三角区域中心,国批面积11.8平方千米,实际管辖面积156.6平方千米,下辖阿拉、洛羊两个街道办事处。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昆明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云南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4月被科学技术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园区。昆明高新区由西区(五华黑林铺片区)(5平方公里)和东区(呈贡马金铺片区)86.88平方公里两个片区组成。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4年4月,云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552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1011.56万人,专任教师60.89万人。其中,幼儿园共有13804所,比上年减少115所,下降0.83%,普惠性幼儿园12766所,占全省幼儿园的92.48%;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共9.16万人,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比例92.15%。普通小学共有9913所,小学教学点2766个;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23.21万人,生师比16.65: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6%,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74.36%。初中共有1708所,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13.88万人,生师比13.5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3%,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4.14%。特殊教育学校共有86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0.26万人。普通高中共有650所,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7.73万人,生师比13.75: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45%。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93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89万人,生师比20.75: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5.66%,“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比例51.73%。高等学校共有89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2所(含独立学院2所),高职(专科)学校56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所。除此之外,云南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6334所,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23.86%。

2023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招生48.26万人,比上年下降3.2%,在校生149.43万人,毕业生42.47万人。其中:研究生招生2.63万人,在校研究生7.71万人,毕业研究生2.01万人。普通本、专科共招生37.18万人,在校生113.71万人,毕业生32.2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8.45万人,在校生28.01万人,毕业生8.2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19.57万人,在校生53.87万人,毕业生23.7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7.22万人,在校生106.32万人,毕业生33.61万人。初中招生62.60万人,在校生188.66万人,毕业生59.8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70.18万人,在校生386.46万人,毕业生62.98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168.0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2%。

医疗

截至2023年末,云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765个,其中,医院1409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449个,民营医院960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5.9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2.5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67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9个,卫生技术人员0.84万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5个,卫生技术人员890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47个,卫生技术人员2.12万人。乡镇卫生院1361个,床位6.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31万人。全年总诊疗人次31762.11万人次,出院人数1158.15万人。

媒体

2023年,云南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8%和99.70%。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8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37家。云南省的威信媒体有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发布等。

原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创建于1950年3月4日,原云南电视台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开播。2012年8月29日,两台合并。云南广播电视台现有8个广播频率、8个电视频道、“七彩云端”客户端、云视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资源。2022年,云南广播电视台共有11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云南新闻奖、云南广播电视奖等多个奖项。其中,《新南方丝绸之路(中缅篇)》荣获第12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以《云南日报》为龙头,包括《春城晚报》《云南经济日报》《云南法制报》《滇中新区报》《文摘周刊》《云南加油报》《民族时报》《云南旅游文化时报》《云南老年报》等多家威信报纸,以及2016年4月划转集团主办的4份外宣刊物即泰国文《湄公河》、老挝文《占芭》、缅甸文《吉祥》、柬埔寨文《高棉》,共10报8刊,连同云南网、云南日报网、春城壹网、云桥网等多个网站,已形成报刊种类齐全、专业分工合理的全省最大的媒体集群,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和传播力均居云南报业首位。其中,云南日报是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50年3月4日,是云南省发行量最大的党报,也是云南省最威信、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大报。云南网是云南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科技

截至2022年,在云南省工作的“两院”院士共计13人,位居西部省区第四。云南省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所在地,建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天元数学国际交流平台等大科学设施。

2024年上半年,云南省专利开放许可声明数量达387件,达成开放许可8件。2023年,云南省共有国家批准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23个、省重点实验室138个。已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全年获专利授权32718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179项,成交额269.36亿元。此外,云南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4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文化事业

云南省是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地,曾举办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等国际会议和峰会。

截至2023年末,云南省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3个,文化馆149个,公共图书馆151个,博物馆186个。在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活动中,共评选出47个获奖作品,其中,戏剧8部,电影6部,电视剧(片)8部,歌曲10首,广播剧2部,图书5部,舞蹈作品5个,曲艺作品3个。全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3万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2亿人次,全民阅读活动1500多项。2023年10月举办的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共吸引了1300余家企业参展,签约金额达70余亿元。

体育

云南省曾在1995年承办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举办有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世界杯等品牌赛事,举办云南省运动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省级赛事。

截至2023年末,云南省体育场地共有151986个,体育场地面积1.27亿平方米,云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2平方米。其中,田径场地6710个,场地面积2487.93万平方米;游泳场地913个,场地面积80.70万平方米;足球场地5063个,场地面积1500.62万平方米;篮球场地73645个,场地面积4239.51万平方米;排球场地3551个,场地面积117.52万平方米;乒乓球场地20242个,场地面积146.42万平方米;羽毛球场地5903个,场地面积133.99万平方米;冰雪运动场地12个,场地面积55.11万平方米。此外,云南省还有全民健身路径20405个,场地面积103.98万平方米;健身房3291个,场地面积166.85万平方米;健身步道3724个,长度1.13万千米,场地面积3131.56万平方米。2023年云南省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银、铜牌38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银、铜牌450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40.74亿元。

2022年8月8日~20日在玉溪市举行的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本次运动会由云南省体育局、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总工会主办,玉溪市人民政府承办。2023年8月3~4日,在昆明新亚洲体育城星耀体育中心举办2023中国·昆明世界拉丁舞公开赛、CCAC美育中国青少年文体节总决赛(西南区)。2024年6月,2024年“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培训班在昭通市绥江县举办。

社会保障

2023年,云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83.5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80.98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02.61万人,女性参保人数426.32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91.08万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1235.3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95.25万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1930.96万人,参保儿童964.8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75.69万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174.2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06.57万人,其中女性参保人数237.66万人。

2023年,云南省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597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5856个。社会服务床位14.6万张,其中养老床位13.9万张。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602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35个,社区服务站1478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4.35亿元。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19万户、城镇棚户区7.08万套,完成城市燃气、供排水管网新建改造6757千米。

环保

2023年,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2.58;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21.8微克/立方米,臭氧百分位数年均值为1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7.5%,排名居中国前列。全省降水pH在4.62~8.82之间,总体平均值6.49,酸雨频率平均为0.3%。

云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向好。508个国考、省考断面/点位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点位464个,占91.3%;水质重度污染(劣于Ⅴ类)的断面/点位9个,占1.8%。其中纳入国家考核的20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点位190个,占94.1%,为历史最好;水质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断面/点位2个,占1.0%,为历史最少。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4.6%,其中286个达到Ⅰ~Ⅱ类标准,水质优;无断面水质劣于Ⅴ类标准;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3.3%,九大高原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0%。

云南省16个州(市)共设置624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昼间等效声级值为64.3分贝,夜间等效声级值为47.4分贝。共设置2270个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值为51.5分贝,夜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值为43.7分贝。共设置129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各类功能区总达标率94.9%,昼间达标率96.8%,夜间达标率92.7%。布设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343个,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均处于历年监测结果正常涨落范围内。

云南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59.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13.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96%,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0.3%,提高1.2个百分点。完成人工造林120.34万亩,封山育林135.93万亩,退化林修复162.53万亩,森林抚育96.97万亩。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人工造林34.14万亩,封山育林130.13万亩;退化林修复63.69万亩。截至2024年4月,新增3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

交通

综述

云南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其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网络初步完善,形成通往东南亚、南亚、东亚国家便捷的国际大通道。西通沿滇缅(昆畹)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和昆明至大理的铁路西进,有多个出境口岸,可分别到达缅甸密支那、八莫、腊戍等地;中通由澜沧江—湄公河航运、昆明至打洛公路、昆明至曼谷公路和西双版纳机场构成,通往缅甸、老挝、泰国并延伸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东通滇越铁路、昆河公路及红河水运通往越南河内、海防及其南部各地。

公路

2023年,云南省新增沧源、永德、西盟、孟连4个县通高速公路,“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总里程从2018年的5200千米提高到2023年的10466千米,居中国第2位。临翔至双江、昭通至金阳等多条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通高速县(市、区)达124个,建制村通客车率、硬化路比例、通邮比例均达100%;建成普通国省道绿美公路4243千米;新改建农村公路14759千米,建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008千米,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38座。公路货物运输总量13.75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538.58亿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1.31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33.50亿人千米。

截至到2024年6月,云南省公路网由国家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普通国道、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组成,规划总规模约38.3万千米;规划高速公路约2.1万千米,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7940千米,省级高速公路约1.34万千米(含远期展望线约615千米);普通国道约1.9万千米;普通省道约2.3万千米;农村公路约32万千米。

铁路

云南省境内的滇越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是全国唯一一个准米轨并存的省份,被称为“百年铁路活化石”的国际铁路。此外,该省铁路枢纽有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昆明市),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理市、曲靖市)。境内铁路(不含昭通市)由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

2023年,云南省“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总里程从2018年的3900千米提高到2023年的5222千米,14个州(市)通铁路(其中9个州市通高铁)。铁路运营里程同比增长0.90%,营业线路主要车站同比增长4.65%。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50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478.90亿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1.10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280.09亿人千米。

航空

云南航空业始于1922年,是全国发展航空最早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云南省是中国主要空军基地之一,最多时机场一度达到52座,巫家坝机场是继北京南苑机场之后,中国第二座机场。

2023年,云南省共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5个,机场数量排名中国第4位,形成了以昆明机场为枢纽,丽江、西双版纳、芒市机场为重要节点,其他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省内现有8个通用机场,分别为4个A1类通用机场(弥勒东风、凤庆中和、兰坪丰华、陇川广宋)、4个B类直升机机场(玉溪江城、丽江白沙、保山长岭岗、大理州人民医院高架直升机场)。全省民航货物运输总量4.5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13亿吨千米;民航旅客运输总量0.11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59.20亿人千米。

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航空开通客货运航线629条,同比增加18.46%;国际客货运通航点恢复至33个,其中,凤庆通用机场建成投用,省内新开通丽江至河内国际客运航线、昆明至仰光国际全货机航线。云南有昆明、丽江、西双版纳、芒市、迪庆5个口岸机场,面向南亚东南亚空中运输通道布局逐步形成,昆明国际航空枢纽作用稳步提升,客货航线累计达466条,国内外通航城市达185个,全省开通至南亚东南亚客货运航线最多时达75条、通航城市43个,居中国第一。截至2024年1月,云南省内各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3.2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突破438万人次。

水运

云南省水路交通北进长江、南下珠江,沟通两洋(印度洋、太平洋)、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地跨六大水系,河流总长14200多千米,可开发利用的航道里程近9000千米。2023年,云南省“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内河航道里程达5188千米。澜沧江、金沙江及百色水利枢纽项目稳步推进,关累港复航以来进出境货物累计超过12万吨。航运货物运输总量0.0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8.14亿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0.06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00亿人千米。

金沙江—长江水路运输通道是云南省的出省通道,辐射了滇东北、滇北乃至全省范围;澜沧江—湄公河是国际通道,其下游流经老挝、缅甸、泰国等国,服务云南对外开放战略;右江—珠江航运干线衔接中国西部陆海,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越红河国际航运通道是中越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纽带。

云南省航道划分为两个层次:对外水运通道、库湖区及一般航道。其中:对外水运通道由金沙江、澜沧江、右江和红河等四条航道组成。库湖区航道主要为水上旅游客运服务,由天然湖泊和库区两部分组成:天然湖泊航道以洱海、滇池、泸沽湖、普者黑湖等湖区航道为主;库区航道主要是由水利水电开发形成的、不能和下游航道有效贯通的库区组成,以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上游等各大河流的现状或规划水电梯级形成的库区等航道为主,其中金沙江库区航道、澜沧江库区航道为六级航道。一般航道是对外水运通道之外的其他航道,包括南盘江、藤条江、南腊河、牛栏河等航道,其中,南盘江航道为六级航道。

云南省将港口划分为重要港口、库湖区港口及一般港口。其中,重要港口为云南省最高层次的港口,是出国、出省运输的重要口岸,有东川港、水富港、景洪港、思茅港、富宁港等。库湖区港口以码头、停靠点等设施的规划为主;一般港口是指重要港口之外的其它港口,主要有绥江港、南盘江码头设施等。

东川港是云南省中部区域各种运输方式汇聚的综合枢纽港,其成为云南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港。水富港是长江干线上游第一港,是金沙江流域700多千米库区物资翻坝转运的最后一站,也是内昆铁路和银昆高速南下入滇的第一站,更是云南省唯一能够实现3000吨级以上船舶江海直达的港口。富宁港是珠江上游第一港,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门户和便捷出海通道。景洪港于1993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是澜沧江国际运输大通道上的重要港口之一,在滇南乃至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云南省主要有东川港客运码头、秀山码头、昌宁县安澜码头、昌宁县黑马码头、昌宁县德思里码头等。2024年7月,昆明市境内金沙江上唯一港口的东川港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港口具备初步靠泊条件,东川港客运码头成功试运行。

云南省主要渡口有蒙姑渡口、龙王庙渡口、金沙江皎平渡口、黄草坪渡口、攀枝花渡口、铜船码头、楼坝渡口等。2023年,航运货物运输总量0.0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8.14亿吨千米;旅客运输总量0.06亿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00亿人千米。

公共交通

2023年,云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957.2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4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887.01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422.94万辆,其中个人轿车保有量402.56万辆。公交运营线路为2486条,同比减少1.58%,新能源公交车数同比增长1.31%,轨道客运量增长64.32%。

昆明轨道交通(Kunming Rail Transit)是服务于云南省昆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系统包括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兴建及运营的昆明地铁系统,昆明市域铁路有限公司筹建的市域铁路系统。

2012年6月28日,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机场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20日,昆明轨道交通1号线首期工程南段开通试运营。2014年4月30日,昆明轨道交通1号线和昆明轨道交通2号线首期工程全线贯通,2017年8月29日,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载客试运营。2020年9月23日,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6号线二期工程开通载客试运营。2022年6月29日,昆明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载客试运营,运营线路达到6条。

截至2022年11月,昆明地铁线网已开通运营6条线路,运营长度165.85千米,运营车站103座(含换乘站10座),运送乘客13.10亿乘次,历史最高日客运量为2021年10月1日94.53万乘次。到2035年,昆明市轨道交通远期线网由15条线路组成,其中普线12条,快线3条。

文化

综述

云南省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两核、四廊、一网、多片、多斑块”的空间格局。即滇中、滇西历史文化核心聚集区为核心引领,长征文化廊道、滇越铁路近代文化廊道、滇缅公路抗战文化廊道、滇铜京运文化廊道为串联,茶马古道为网络,多个沿边民族文化片区及历史聚落斑块为联动的空间格局,共同彰显云南边疆特色文化。截至2024年4月,全省有已列级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16座,历史文化街区36片,历史文化名镇28个,历史文化名村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1个),中国传统村落777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59处,历史建筑2510处。此外,饮食有汉族的“过桥米线、汽锅鸡”等;节庆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等。

饮食

云南菜,又称滇菜,是中国菜体系中民族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地方性菜系。滇菜具有云南25个少数民族烹饪文化的独特个性,又有汉民族烹饪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汉民族饮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云南菜由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构成,其中,滇东北地区,因接近内地,交通较为便利,与中原交往较多,与四川接壤,其烹调、口味与川菜相似。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因与西藏毗邻以及与缅甸、老挝接壤,少数民族较多,其烹调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响,各少数民族菜点是主体。滇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云南菜点的本体。

云南菜的特点是选料广,风味多,以烹制山珍、水鲜见长。其口味特点是鲜嫩、清香回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烂,嫩而不生,点缀得当,造型逼真。因25个少数民族的烹调方法与汉族的烹饪技艺相结合,使得滇菜的工艺技法丰富多彩,既有汉族的蒸、炸、熘、卤、氽、炖,又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烤、舂、焐、腌、石烹、隔器盐焗等烹食方法,具有浓郁的古风遗韵。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其起源于滇南蒙自,那里可以称之为过桥米线之乡。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等;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等;辅料有韭菜、芫荽、葱丝等;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

鲜花饼是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具有云南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也是中国四大月饼流派滇式月饼的经典代表之一。其制作缘起300多年前的清代,由上等玫瑰花制得,因其特色风味深得乾隆皇帝喜爱。近代滇式鲜花饼就是1945年昆明冠生园生产的鲜花饼为起源,当年在昆明的西坝昆明冠生园还专门开辟一块地种植食用鲜花用来加工鲜花饼和玫瑰糖。

习俗

云南省的习俗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各民族古风遗俗的综合体现及民族个性的表达。

云南省民族众多,形成了岁时年节的多样性,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有近400个,可分为7大类。其中:年节是民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每个民族根据本民族的天文历法,大多有辞旧迎新的年节,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哈尼族(僾尼人)的嘎汤帕节等。祭祀节日是云南民族节日中最古朴的节日,可分为自然崇拜的节日,如彝族的密枝节、普米族的转山会等;祖先崇拜的节日,如佤族的拉木鼓节、瑶族的盘王节等;英雄崇拜的节日,如傈僳族的刀杆节、怒族的仙女节等。农事节日因各民族不同的农耕文化从而形成,可分为除害驱虫的节日,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的火把节;祈求丰收的节日,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六月年)、壮族的开秧门和关秧门等;庆贺丰收的节日,如壮族、拉祜族、阿昌族等的尝新节等。娱乐性节日可分为歌舞娱乐节日,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白族的石宝山歌会等;社交性娱乐节日,如傈僳族的澡堂会,彝族的赛装节等;综合性娱乐节日,如苗族的踩花山,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赛马会等。商贸节日是指因各民族传统的集市自然形成的具有节日气氛的商贸集市活动,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葛根会,丽江纳西族的骡马会、棒棒会等。宗教节日源于各民族民间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祭祀,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关门节等。云南省各民族都有许多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但无统一的法定节日。

云南省的传统仪式有扫尘、杀年猪、插花、米花糖、铺松毛、贴春联、早洗脚、逛文庙。其中,扫尘即打扫卫生,是云南省各地人家节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大理,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所有的“扫尘”工作都要除夕前完成,以整洁干净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杀年猪是过年不可少的,在曲靖杀年猪是需要看日子的,选一个和家里人生肖属相不同的日子。铺松毛是楚雄的主要年俗之一,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

云南省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艳丽又独特的服饰成为民族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

云南省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多元的地域风情、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其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云南省的民族建筑有哈尼族寨、藏族村、傣族村寨、普米村寨、白族村寨等等,其中,哈尼族建村筑房多依山就势、向阳而居,哈尼房屋由土基墙、竹木架、茅草顶构成,经久耐用,冬暖夏凉。藏族聚居区多为山高谷深,主要以坡顶板屋系和平顶邛楼系民居为主。傣族村寨散落在茂密的竹林深处,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屋里家具多以竹制者居多。普米村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垛木”双层民居样式为主,按民间方式合院围城。瑶族依深山密林而居,其房舍因地制宜,多以吊脚楼形式为主,用木板代替陶瓦覆盖房顶,称为“木瓦房”。

云南省的文学以传统的文学史划分方法,可简单地划分为云南古代文学、云南现代文学和云南当代文学;若以文学创作的语言来划分,则又可划分为云南汉语言文学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其中,云南古代文学萌芽于汉,渐兴于唐,五代时已成卷,元时始成集,现知最早的云南文人别集是元朝段福的《征行集》和王升的《王彦高文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向前发展的共同体,最早出版的专著有《白族文学史》《傣族文学史》《彝族文学史》(楚雄彝族)《纳西族文学史》等。

云南省的音乐资源丰富,特色鲜明。26个民族的民歌中有叙事歌、山歌、小调、情歌、儿歌、劳动歌、舞蹈歌、风俗歌等种类,总数在2万首以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融中形成了颇具共性又特色鲜明的音乐类型,例如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海菜腔傈僳族民歌、姚安坝子腔、弥渡民歌洞经音乐、独龙族民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民族音乐大放异彩,例如《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阿波毛主席》等,其中,《阿诗玛》根据云南民歌改编创作的歌曲传遍中国及海外。

云南省有近200种特有民族乐器,如葫芦丝、巴乌、小三弦吐良、俄比、月琴、达比亚、弓笛等民族乐器,其在中国乐坛上有较大影响。云南省的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大致可以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击)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其中,吹奏乐器是云南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葫芦丝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可分为胡琴类、槽腔类两种,胡琴类代表性乐器有佤族独弦胡、壮族马骨胡、洞经葫芦胡等;槽腔类仅见傈僳族的羊腿提琴,与南亚印度等国的一种古老拉弦乐器极为相似。弹(击)弦乐器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应用,勒就是弹(击)弦乐器的代表之一。打击乐器是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使用范围最广的乐器,在云南的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主要分为鼓类、锣类、钹镲类、钟铃类、板梆类等,有敲击、拍击、互击、落击、摇击等不同演奏方法。

云南省的传统舞蹈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例如板凳龙舞、确比舞、棕扇舞、花鼓舞、苗族芦笙舞、四筒鼓舞、东巴舞、彝族烟盒舞、傣族象脚鼓舞等。其中,傣族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彝族打歌是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的传统舞蹈,彝族打歌多在晚上进行,开始时先在舞场中央点燃篝火,人们以火为圆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踏地为节,舞蹈歌唱。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以象脚鼓作道具和伴舞乐器,以傣族武术性舞蹈的传统套路为基础,具有傣族男性舞蹈的典型特征。

云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比如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戏、傣剧、白剧及云南壮剧等。其中,舞蹈是云南花灯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崴”,民间又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云南花灯戏是云南文化发展变迁中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滇剧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以昆明官话为标准语言,表演艺术与京剧十分相似。昆明曲剧发源于昆明,是云南昆明市独有的汉族戏曲戏种,也是昆明现存唯一的本土剧种。大理白剧是在白族传统戏剧“吹吹腔”和传统曲艺“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剧种,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以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则使用“汉语白音”。

云南省传统的手工艺有对织、染、绣的呈现,例如摩梭织布、白族扎染、撒尼刺绣;有对铜、银、陶的塑造,例如乌铜走银、鹤庆银器、建水紫陶。其中,白族扎染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染色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创于云南石屏的乌铜走银技艺与景泰蓝比肩齐名并称为“天下铜艺双绝“,是云南特有的手工工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地区象征

山茶花是云南省的省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云南,山茶属植物多达238种,几乎涵盖了整个家族百分之八十的成员。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野生山茶花就已在中国云南绽放,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移至庭院种植观赏。云南山茶花又名滇山茶,它的花期特别长,花形特别硕大,花色以红色为主调。

特产

截至2022年5月,云南省有地理标志458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07件,保山小粒咖啡、普洱茶、罗平小黄姜、普洱咖啡4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第一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名录;临沧坚果、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勐海茶、朱苦拉咖啡、撒坝火腿6个产品入选第二批中欧“175+175”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候选名录。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普洱茶的种植遍布云南省全境,尤其是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普洱市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2008年5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7月20日,普洱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蒙自石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特产,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大约有70多个品种,分为观赏和食用两大类,果实中含有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有机酸、糖类、磷、钾等矿物质。蒙自甜石榴在果农的长期栽培实践中,培育出甜绿子、甜沙子、甜白花等3个优质品种。其中,以甜绿子为最优。绿子石榴和沙子石榴同是农历七八月间成熟。白花石榴的成熟期稍晚一些,大约农历八九月间成熟。

文物古迹

云南省是探索生命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曾发现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

截至2020年4月,云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4704项(其中一般性不可移动文物9679项),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64项,居中国第十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中国第12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97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64项。

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25千米处的沙溪镇,分布于石钟寺、沙登箐和狮子关三个区域,共有17个窟,其中石钟寺区8个窟、狮子关区3个窟、沙登箐区5个窟,造像139躯,岩画1处,碑碣5通,造像题记40则。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汉、白、藏、彝等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见证,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1961年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洪化桥社区翠湖西路22号,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1988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地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云南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代表性传承人12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2项、代表性传承人1419人,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5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8个。

傣族孔雀舞是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云南非遗项目,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贝叶经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贝叶经制作技艺是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23年,云南省有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市是由居住在此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转变而来,是云南省省会,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因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享有“春城”的美誉。昆明积淀厚重,内涵丰富,文化多元,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765年南诏属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明末南明永历政权在此建都。昆明的主要有景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园艺博览园、滇池、民族村、安宁温泉、阳宗海、轿子雪山等。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云南省西部,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地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大理古城背靠苍山面对洱海,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白族风格为主的民居建筑群,街道呈棋盘式分布,石板路面,青瓦坡顶。古城附近的主要景区有崇圣寺三塔、苍山洱海、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风情岛、洋人街、蝴蝶泉公园等。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丽江古城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另一是平遥)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具纳西族独特风采。古城未受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曲、幽、窄、达的风格。古城内著名景点有四方街、黑龙潭、雪山书院等,附近景点还有玉龙雪山、泸沽湖、金沙江虎跳峡等。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截至2023年,云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8个,历史文化名村52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1个;中国传统村落777个。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龙之乡”——禄丰,是一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市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黑井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曾经因盐而兴,故素有“千年盐都”之美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楚雄州旅游胜地。

鲁史古镇,旧称阿鲁司,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地处唐宋时期形成的茶马古道上,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境内的茶马古驿道横贯南北,南下可至思茅、西双版纳,直达东南亚国家;北上可至丽江、西藏,直达印度等国家。古镇有“三街七巷一广场”,三街寓意“天、地、人”三才,七巷寓意“七星朝北斗”,有骆家巷、十字巷、董家巷、黄家巷等七条巷子,四方街广场坐落于古镇中轴点,史称衙门前,坐南向北,南起文昌宫,东靠明万历年设立的司讯院址大门。

永平县曲硐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地处大理、保山、怒江三州交界的交通要塞,不仅是永平的南大门、大理的西大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中缅陆路大通道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沿江发展主轴的重要节点,是云南较大、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

中国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3月,云南省有中国传统村落总数777个,位列中国第一。

翁基布朗族古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景迈山地区,芒景村翁基、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与芒洪5个布朗村寨形成象形分布格局,翁基位于这头“大象”的头部。是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村落,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是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点之一,2012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4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城子古村,位于云南泸西县境内永宁乡,城子村因古老的彝族土掌房民居而著称,是彝汉文化结合的精髓所在。因为独特的土掌房在建造风格上,保持了传统的彝族民居特点,还汲取了滇中地区汉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表面看似粗糙,经不起雨水的侵蚀,其实是非常结实耐用。城子古村背靠飞凤山,面向中大河,万坝良田铺陈村前,从村口望去,依山就势的城子村宛若一顶王冠,而山顶上的城子大寺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山、水、田、树与土筑民居共同构成了城子村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

风景名胜

综述

云南省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闻名于海内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建成一批以高山峡谷、现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热、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迹、传统园林及少数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全省有国家级A级以上景区562个,其中,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有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腾冲地热火山、瑞丽江—大盈江、宜良九乡、建水等12处,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有陆良彩色沙林、禄劝轿子雪山等53处。

重要景点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境内大理古城北,旅游区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崇圣寺。崇圣寺三塔,由大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组成,呈“三足鼎立”,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千米,古城已有800多年的繁荣历史。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9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余脉,遍布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多万亩。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规模宏大。从山脚至山巅,级数最多的可达3700多级,最大垂直落差2000多米。梯田隐于山林,镶嵌于大自然之中,“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1300多年来,世代哈尼族人终其一生与梯田相系。他们的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歌舞文学、璀璨服饰等,均以梯田为核心。2010年,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部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千米,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长湖、月湖、大叠水、仙女湖——望城山、蓑衣山——文笔山七大片区构成,以2.7亿年的石灰岩演化成造型生动多样的剑状、柱状、塔状、蘑菇状等岩石地貌,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断崖瀑布、溶蚀湖、溶岩天生桥等构成了高原喀斯特地貌全景图,是世界喀斯特地貌,拥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最久远、分布面积最广、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岩溶地貌群落,被誉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景区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

对外交流

截至2022年,云南省与36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03个,其中,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城总数达49个,与老挝、缅甸、越南23个边境村寨结好。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