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八百

更新时间:2024-03-29 10:41

彭八百 (1882~1971),男,国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用名彭鸿恩,字溥皋,号普膏,又号耕兰。

人物生平

1882年7月生,家境贫寒,自幼酷爱绘画,幼年曾入私塾。1904年,在山东臬署学习文宗(有资料显示说“彭八百早年曾到山东济南胡景柱处当文书,画技很有进步”的说法有重大错误。历史记载,胡景柱卒于1890年,这年,彭八百仅八岁,不可能在“胡景柱处当文书”)。1909年,彭八百应邀到苏州任藩属统计处文案。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拱卫军统领部书记员,陆军第八师师部一等书记官、湘南各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部秘书。1923年,以荐任职分发湖北任用。1926年秋,署巴东县知事,同年冬,辞职到北京,以卖画为生。广泛结交了许宝蘅、王道元、齐白石郭风惠叶恭绰徐燕荪张大千等高士,并与郭风惠、齐白石等一起切磋绘画技艺。彭八百尤工兰石,他笔下的兰蕙,清雅高洁,灵气生动,在画界独树一帜。他画的石,怪奇威棱,大有剑气,这样的石,衬上几株兰草,真给人一种脱俗超凡之感。因此,白石老人评价说:“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

1943年出版了《彭溥皋石兰画册》。

二十世纪30年代,吴佩孚及张大千都争相跟彭八百学画兰。八百老人借此机会多次奉劝吴佩孚,不要受日寇威逼利诱出任伪职。后来,吴佩孚一直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拒绝与日寇合作。吴佩孚这种态度或许与八百老人的良言劝谏也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八百老人是最早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敬献画作的画家。毛泽东、朱德接到赠画后,还分别给八百老人写了回信表示感谢。据见过这两封回信的王任先生回忆,毛泽东主席信的首句是“八百先生,惠书并大作收悉”。八百老人将这两封信,镶在镜框里,恭敬的挂于堂屋正中央。文革中,红卫兵来抄家,见有“最高指示”于上,慌忙敬礼如仪而去,八百老人才得以脱过这一浩劫。

据最熟悉八百老人的王道元、郭风惠二老说,八百老人曾亲自向他们讲过关于向斯大林赠画的事情:在向毛泽东献画的同时,八百老人还同时给斯大林大元帅寄去了一幅兰石图。苏方接到赠画后,见白纸(宣纸)上面只画有一块石头和几棵“杂草”,不知何意,遂向中国驻苏大使馆咨询。大使馆给苏方讲明,兰草是高尚、高洁的象征,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中国文化。苏方这才知道,这幅艺术作品的非凡意义。于是正式向中共中央回函,并请代苏共中央对中国艺术家对斯大林的敬意表示感谢。中共中央接到苏方来信,对八百老人加强中苏友谊、歌颂斯大林的重要举动,也极为赞赏和重视(这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斯大林都藏有八百老人画作的具体情况)。1952年8月,周恩来聘八百老人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彭八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971年2月12日病故,终年89岁。

八百老人除了兰石画得好,他的诗词也有很高造诣。抗战胜利到“文革”前夜,八百老人与傅增湘、吴北江、夏枝巢、许宝蘅、关赓麟陈云诰、王道元、章士钊、郭风惠钟刚中、萧龙友、齐如山、叶恭绰、邢冕之,刘文嘉、马宗芗、黄君坦、汤用彤、李培基、言简斋、张伯驹、王冷斋、沈仰放等诸多声誉昭然的学问宗师在“锑园诗社”唱和。《许宝蘅先生文稿》和《风惠诗存》(手稿)中,就有许宝蘅、郭风惠二老与八百老人相互唱和的记载。

八百老人与郭风惠先生形同手足,二老是最为亲密的诗友和画友。八百老人十分佩服郭风惠先生的学问和书画艺术,认为在道德学问方面,郭风惠堪为当世第一人。他曾对人说,郭风惠比我强百倍,跟他比,我顶多算个学徒。因此,在大师、高人云集的北京,八百老人独选郭风惠先生作自己儿子的老师。从文革前到郭风惠先生辞世,尤其是郭先生受到“文革”残酷冲击后的岁月,八百老人命自己的儿子,每天必须到郭老那儿去看看,赶紧学点东西,或帮郭老干点家务活儿。

1971年2月12日,八百老人谢世在那个最混乱、最黑暗的历史时刻。此时,好友齐白石早已先谢世十四载;郭风惠正受到“红卫兵”管制,而失去自由,并处于癌症晚期之际;张大千则漂泊海外,不知归处。老人就是带着这样的惆怅和对家人、朋友的无限眷恋告别了这个曾是满地兰香的世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