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忆语

更新时间:2023-08-31 01:30

《影梅庵忆语》是明末清初学者、诗人冒襄撰中篇小说,一卷三十九条。成书于清顺治八年(1651),取名自冒辟疆的书斋“影梅庵”。

内容简介

十五年前,才子冒辟疆应试白门(南京),慕秦淮名姬董小宛之名,数次登门不遇。后来总算见了面,两人相见恨晚。三年后﹐他们再次于湖楼夜晤,双方流露出深情,当时董小宛之母新死,她自己也卧病十八日。但当她得知眼前的人即三年前的曲栏醉晤人时,就马上强起,揭帷帐审视,且移灯留榻上。冒生怜她有病,愿辞去。她却牵留之,情意绵绵。曾公子辞别要走,她竞二十七天随路相送,坚以身从。冒辟疆并非不爱她,也想把她娶回家去,怎奈期迫科试。况且董小宛家债务拖欠很多,小宛又是歌妓,金陵落籍,赎身也需要一笔钱,便只好狠狠心肠,暂时拒绝了她的要求,使其掩面痛哭失声而别。但这位佳人,又在冒生白门秋试之时,竞孤身携老媪相访,因避盗而几乎校折舟毁;又在江上以小舟相追从,在燕子矶遇风,几遭灭顶之灾。幸而吉人天相,后来仗了虞山宗伯一行人的大力相助,替小宛还完了债,落了籍,把她安安稳稳地送到了如皋冒府,这才算是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小宛在冒家任劳任怨,贤惠有德。她在风尘虽有艳名,但非其本色,嫁入冒家后智慧才识,种种始露,九年来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她事上处下,相夫教子,一往情深。冒辟疆五年之中生了三次大病,全由小宛一人尽心竭力照料服侍。过度的操劳,使这位美人儿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冒生母太恭人及荆人怜之感之。但小宛始终不悔。她随着冒家坎坷跌荡,奔驰患难,终保玉颜无恙。冒董二人的爱情之果,虽只享受九年,但冒辟疆深感幸福,觉得不虚此生。

创作背景

是书乃冒襄为悼念亡妾董小宛而撰。《忆语》开头时,有自述其写作动机云:“余业为哀辞数千言哭之,格于声韵不尽悉,复约略纪其概。每冥痛思姬之一生,与姬偕九年光景,一齐涌心塞眼。”这是说,小宛死后,他先作了数千言的哀辞,因限于韵文,不能详记,故又作《忆语》。余怀《板桥杂记》也说:“辟疆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哀辞)哭之。”既然已经有一篇哀辞,《忆语》就不再耗费笔墨了,所以就把董小宛之死做弱化处理,而宕开笔墨去记述董小宛生前种种形状。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恐怕就是董小宛之死让冒襄不胜凄哀,不忍心再去回忆如此生离死别的惨状,所以就语焉不详了。

人物介绍

冒襄是一个封建时代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他在大难临头的时刻,身负八口之家的重担,逃亡于兵革草莽之中。其精神支柱是:“自先祖及余祖孙父子,六七十年来,居官居里,从无负心负人之事,若今日尽死盗手,葬鱼腹,是上无苍苍、下无茫茫矣。”就是凭这一点自信和自慰,才能临危不惧,神气自若,又能略施计谋,逃脱厄运。他与董小宛虽然一往情深。但当双亲、发妻、幼子都无法保全的情况下,曾想将董托与好友,以便各谋生路,勿相互牵累。这也是万不得已的措置,并非寡恩遗弃。幸而因为一家人都舍不得她,才未成事实,仍携之同行了。

董小宛虽是社会地位卑贱的歌妓,但她知书达礼,深明大义,是一位有才能有胆量有志向的奇女子。她投奔冒襄,并不贪他有财有势,而是爱慕他的才华,钦佩他的品格,他们的结合,是至情至意的结合。当天下大乱之时,她整理、分类、登记衣物、书画、文券,交付诸仆婢,作疏散的准备;又把碎银子分成数百小块,写上几钱几分,以便仓促中随手取用,足见她心慧手巧,胸有成竹,临危不乱。在湖州仓皇夜奔时,她紧跟冒襄踉跄而走,心中想的急的,首位是冒的老母。其次是冒的妻子,再次是冒的儿子和幼弟,至于她自己,却淡然认为“即颠连不及,死深箐中无憾也”,表现出先人后己的贤惠品德。到了清兵南下,楚发令下,他们遭到更大的灾难时,冒襄有把董小宛委托于人之意,如果换了一个普通女子,一定要哭哭啼啼,表示不忍离别。但董却沉着冷静地表示要与夫君同患难,共生死,且有殉夫的思想准备。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冒辟疆对于董小宛的追忆之情表面上看来自于他们婚姻幸福的美好,他们超越了生死的爱情,但究其深处,还有隐藏在冒辟疆灵魂身处的一丝愧疚之情。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更多的是来源于董小宛的付出,董小宛主动出击,对于这段婚恋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而在这段婚恋的最初,冒辟疆的态度是退让的,董小宛的态度是主动的。这样的感情态度也一直持续到婚后,在钱谦益为董小宛赎身以后,董小宛终于能嫁冒辟疆为妾,董小宛的态度也一直有些卑微,在后来几次战难逃亡之际,《影梅庵忆语》中盛赞董小宛识得大局,其实究其本质,只是冒辟疆抛弃董小宛独自出逃。在这份追忆之情背后潜藏着的是冒辟疆对于董小宛九年付出的愧疚之情。

冒襄置身于时代中悼念的不仅仅是董小宛,还有对前朝覆灭的悲痛之情; 不仅仅在叙述一段风情艳史,更是在控诉乱世的动荡,感伤历史的流动与朝代的变迁,流露出来的是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无奈与人世沉浮的不安。

艺术特色

《影梅庵忆语》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小品,倍受晚明主情思想的陶染,以及晚明小品文风格的影响,虽为悼念董小宛而作,但全文将生活与情感杂糅在一起,全文从第二段介绍董小宛生平开始,将作者与其如何相识相处以及生活的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包括读书、写字、喝茶、种花等细枝末节都涵盖其中,以董小宛烹花制露,以为佳酿的那段为例:“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最娇者为秋海棠露。海棠无香,此独露凝香发。”

首先,从行文结构来讲,《忆语》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在文章初始便言此文乃为悼念董姬之语,随之按照时间顺序清楚地讲述了两人初在吴门的相识,董姬对“余”辗转追寻,“余”多次铁心诀别,最后在友人之助下纳“姬”为妾,此间的多次追寻与诀别存在时空的转换,但冒襄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时空线索明确,故事叙述清晰。在时间上,先后有己卯初夏一庚辰夏一辛巳早春一归历秋冬一壬午仲春一(壬午)六月一(壬午)金桂月一讴十七日一阳月一壬午清和晦日;在空间上先后来去于白门一金阎一吴门一影园一半塘一西湖一阎门一毗陵一海陵一“家”一金陵一鉴江一润州一归里一登金山,时空交错形成了一个严谨的叙述脉络。董之百折不屈的辗转追寻与无怨无悔的生死相随、冒之出于无奈的忍心不顾与冷面铁心的坚定拒绝在几经波折中活现于文字间。

对于董姬入门后的生活,冒辟疆便分述了董姬品香与制香之艺、赏月吟诗之雅、赏花之境、以花烹饪之才等,于平淡之中见其才识。动乱时期,冒襄多次举家逃难、长途奔波,作者依旧以时空变换为线索进行叙事,其中贯穿董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流动着复杂的情感表达。因而,《忆语》的叙述结构清晰明了,前后一贯,且不失情感的自然抒发与合理穿插。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昆剧《影梅庵忆语·董小宛》是剧作家罗怀臻创作的一部戏剧。戏中,他以《影梅庵忆语》为框架,按照自己对董小宛的理解,塑造了一个以“顺从”为主要特征的“贤妾”形象。

作品评价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大木康:《影梅庵忆语》之主题,一言以蔽,即在于此一“忆”字。董小宛抽得的灵签以“忆”字开头,暗示了她将成为他人长相忆之人物的命运(事后果然应验)。而今已往彼岸世界的董小宛,只能永远闪耀于冒襄记忆之星空;冒襄除了“忆”她,再无他法可重味那段缱绻柔情。重温已逝的悲喜岁月、追寻往昔的点滴回忆,正是他写作此书的根本出发点。冒襄可谓是一个为再现过去或甘或苦的回忆而不惜倾注心血之人。

现存版本

作者简介

冒襄(1611—1694),字辟疆,号巢民、朴巢。江苏如皋人。明季四公子之一。屡试不第,入清以遗民自居。工诗文。善书,师事董其昌,亦能画。有《巢民诗集》、《寒碧孤吟》等。《影梅庵忆语》一卷,道光间世楷堂刻《昭代丛书》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