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4 09:49
《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是一本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书籍。本书在阐述影视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中外影视的发展历程,对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作品作了深入的评论,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影视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以及影视传播的效应。
本书第一版问世后,由于它选题体例内容方面有特色,很快成为许多高校使用教材。本次重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在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分几个时期阐述了电影的成就及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风格,并辟专章介绍了香港和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及导演风格。在介绍外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选取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几个国家,对他们的电影发展史,尤其是电影流派、美学特征及著名导演作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电视剧发展历程,介绍了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电视剧。还较系统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鉴赏,从鉴赏方法到影视鉴赏的不同特点,都作了简明的阐述。此外,本书还辟专章对一批优秀影视作品作了简评。
这是一本系统完整地涵容国内外影视理论和实践技巧的专业书。本书拓展了影视艺术的视野,从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提高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全书论述详细,可作为影视或广播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书评
传播行为与人类社会一样漫长,传播思想与人类文化一样久远。传播学直接起源于新闻学与信息科学,西方人在把传播形成为一个学科的过程中走在了我们前面。对于这个“舶来品”,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成长,就必须研究和总结中国传播的历史和实践。在经过引进和起步阶段之后,传播学开始为新时期中国新闻改革与新闻传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传播学界的人都承认,没有多学科知识的滋养,就没有今天的传播学。传播学的源流来自传统的哲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框架,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与后结构主义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等。传播还作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学科而存在,传播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当代社会里,其意义之重要是不难想像的。因此,传播学一方面太多地得益于多学科的滋养,另一方面传播学正不断向社会提供观察现实的角度和方法,它把这个多样化的社会和被文化鸿沟分离开的人类连接在一起。
正是基于对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的考虑,我们集中了部分长期从事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的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传播新视野》这套丛书,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全新的视野审视传播现象,扩大西方传播学传入我国后的应用范围,总结传播学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参加撰稿的有新华社长期驻外的资深记者,有传播应用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有留学海外10年之久的传播学博士,还有致力于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新人。
本套丛书的选题有些是国内传播学研究极少涉猎的,如《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一书,就是作者总结在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和翻译工作近50年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对外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准则,在新闻传播中不能照搬国内宣传的一套做法。《发展传播学与中国的发展现实》一书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挑战,通过个案的分析研究,探索大众传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发展传播学”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一书拓展了影视艺术的视野,从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提高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当今是一个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研究信息传播自然属性的当代信息科学,已成为热门学科。而研究信息传播社会属性的传播学,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势必也将成为热门学科。这套丛书的出版,正是抓住这两个热门学科,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传播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它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被列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因特网的广泛运用,将对人类信息传播事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对传播学理论及其应用传播方面的研究,不仅关系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及人才的培养,而且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必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第一章 影视传播概说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二、高新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和影响
三、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第二节 影视文化,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垄断
一、影视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
二、影视传播效应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起步
一、郑正秋、张石川与中国早期电影
二、左翼电影运动
第二节 40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战后电影的整体状况
二、战后电影的艺术成就
三、诞生起步中的导演艺术家
第三节 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
一、表现革命战争与塑造英雄
二、控诉旧社会,讴歌反抗精神
三、新的人物,新的生活
四、“文革”十年的中国影坛
五、“第三代”导演艺术家
第四节 中国电影的创新与繁荣(1977—2000)
一、关注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
二、军事题材的影片
三、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
四、人物传记片
五、电影的艺术探索
六、中国电影的类型
第五节 “第四代”导演的编导技巧
一、吴贻弓:诗意风格和人文内涵
二、杨延晋:直面现实,展示伤痛
三、乡村电影导演:胡柄榴、吴天明
四、“第四代”当中的活跃分子:黄健中、滕文骥和谢飞
五、“第四代”女导演
第六节 “第五代”的导演风格
一、张艺谋:中国的“文化英雄”
二、陈凯歌:倾向诗化,着重思辨
三、黄建新:注目城市,关注青年
四、都市导演:周晓文
五、女性导演“第五代”
第七节 “第六代”导演渐成气候
第三章 中国香港电影
第一节 香港电影风貌
一、香港电影的初创期
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三、香港电影的转型期
四、香港电影的繁荣期
五、90年代的香港电影
第二节 著名导演技巧分析
一、李翰祥的导演艺术
二、王家卫——香港后新电影的代表人物
三、动作片导演吴宇森
四、许鞍华——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杰出女导演
第四章 中国台湾电影
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发展状况
一、台湾电影的萌芽
二、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
三、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
四、台湾电影的调整时期
第二节 台湾电影导演艺术
一、第一代大导演李行
二、侯孝贤 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人物
三、李安——台湾新都市电影的杰出代表
第五章 法国电影
第一节 早期的法国电影
一、早期的法国电影
二、20世纪30一50年代的法国电影
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二节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一、“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二、“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三、“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四、“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五、“新浪潮”与“左岸派”的比较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影
一、关于作者电影
二、关于类型电影
第六章 德国电影
第一节 德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节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起因和发展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一、莱纳·维纳·法斯宾德
二、伏尔克·施隆多夫
三、维纳·赫尔措格
四、维姆·文德斯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电影
第七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作者与作品
一、罗伯托·罗西里尼
二、维斯康蒂
三、德·西卡
四、德·桑蒂斯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继承者们的演变
第八章 日本电影
第一节 日本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无声电影时期
二、第一次高潮时期
三、二次大战时期
四、战后繁荣时期
五、70年代后的平稳时期
第二节 当代日本电影类型
第三节 著名导演及其风格
第九章 好莱坞电影
第一节 好莱坞的黄金时期
第二节 新好莱坞电影
一、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创作
三、新好莱坞电影的种类
第三节 当代好莱坞商业类型片
窘十章 中国电视剧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初创阶段(1958—1977)
二、稳步发展阶段(1978—1983)
三、走向成熟(1984—1989)
四、新的飞跃(1990—2000)
第二节 台湾的电视剧
一、台湾电视剧发展概况
二、台湾的家庭伦理电视剧
三、台湾的武侠电视剧
四、台湾的琼瑶电视剧
五、台湾的歌仔戏电视剧
第三节 香港的电视剧
一、香港电视剧发展概况
二、香港的长篇电视剧
三、香港电视剧的写实风格
第十一章 影视艺术的鉴赏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层次
三、电影鉴赏与电视鉴赏的不同特点
第十二章 优秀影片简评
附录 中外电影佳作选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