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5:05
《彼得·卡门青》是瑞士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是他的成名之作。1903年5月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在《新评论》杂志上连载。
《彼得·卡门青》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彼得的男子,出生在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彼得中学毕业后从乡村到城市,在经历了爱情和友情的一次次失败后,又从城市回到乡村,不再青春年少时,却悟出了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哲思短语。
少年彼得眼睁睁看见母亲死亡,却不知该怎么办。父亲天天到酒馆喝醉,还给少年的他劝酒。这个情节令他永生难忘。
彼得经历了爱情的不断打击和折磨,一波N折。读中学时为了暗恋的心爱姑娘,攀上悬崖绝壁采回秋天的最后一朵阿尔卑斯玫瑰。中学毕业后,恋上一个同事美女,邀请人家去划船,临了鼓起勇气向她倾诉爱情时,得到姑娘的回答,她已爱上一个有妇之夫,他悲恨地逃离了这个地方。彼得带着失落来到另一个城市,又认识了一位貌美,气质高贵,颇有艺术才华的姑娘,他终于向姑娘提出了爱的请求,不料,姑娘已订婚。这一失败,给了彼得刻骨铭心的打击,他酗酒、想自杀,他又一次逃跑,来到意大利的一个乡下,一个寡妇爱上了他,他不喜欢,又怕伤害人家,在离开时表明了态度,却得到了寡妇的谅解。彼得又回到那个城市,与他恋恋不忘的美人交往,看到她嫁人后,虽然主动放弃了,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想念和悲愁。
最后,彼得经历了友情的惨痛,开始怀疑人生。彼得的第一个好友李亚特,是他求学时的鼓励者、陪伴者和倾诉者。李亚特家庭富有,将彼得的处女作暗地誊抄出去发表,为他挣稿费,改变他生活的窘困,陪他四处游玩,给他带来美好和快乐,却不幸溺亡,给彼得带来永远抹不去的悲伤。后来,彼得认识了一个木匠,融入了木匠的家庭生活,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一是木匠年仅5岁患了绝症的女儿,这个彼得心中又乖又甜的小天使,他也眼睁睁地看着她生命的消失;二是木匠残疾的舅子,一个最懂彼得的青年,在木匠开始嫌弃他时,彼得租了一个公寓照顾他的生活,无论工作多忙,都尽心陪伴,他们交流读书,交流观察大自然,交流动物。这个叫波比的残疾人,不但没让彼得觉得累赘,还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是开启彼得心智的导师。然而,没多久,波比也死去了,给了彼得超乎失去亲人的打击。他黯然神伤地离开城市,回到了故乡。
《彼得·卡门青》于十九世纪初在巴塞尔写成,第一次发表于1903年。它诞生在久远的已具传奇色彩的时代,距离两次世界大战和变化多端的时代十分遥远。它是在一种平静安宁和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写成。
当时的德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力强盛而危机四伏;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甚嚣尘上,叔本华和尼采成为新的偶像;以新奇为时髦的风气盛行,各种现代文艺流派应运而生。然而刚刚踏上文坛的黑塞却独辟蹊径,以浪漫主义的诗意的笔触塑造了彼得·卡门青这样一个不随俗合流的人物,其实也就是黑塞本人的写照。
参考资料
《彼得·卡门青》主题是励志、向善。
该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彼得·卡门青德的男子,颇有文学天赋,会写诗,还以专给报刊写文学评论为生,他最大的特点是真诚善良(和黑塞本人相似),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辉。
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彼得·卡门青》用情深重,文辞铺张、优美,哲思睿智、妙语连珠,情节动人,尤其描写心理活动和大然的细致入微堪称绝世佳作。如:“等焚风歇息,污秽的积雪也融化消退后,大地呈现了最美丽的景致:群山铺上开满花儿的黄色草皮,覆雪的山峰和纯洁、幸福的冰河伫立在高处,湖水变得湛蓝、温暖,湖面映照着太阳和朵朵白云。”这段话,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黑塞关于云彩和阿尔卑斯山燥热风所说的话,更确切地说,他吟唱出的歌声,全都出自炽热的激情,关于美,关于生机勃勃,关于华美色彩,除去让·保尔、荷尔德林和一些伟大的北方作家外,几乎见不到有类似的自由体诗文能够达到同等境界。”(评论家理查德·夏凯尔)
“这部小说在技巧上不能说精湛完美,黑塞所叙述的故事不像是真实生活,倒像是一场梦,这场梦重复着某个人的命运,强调爱,忘却丑恶。在这场梦里,人们匆匆离开令人不快的年代,以便更甜蜜地品味眼前可爱的景象。”(斯蒂芬·茨威格)
“您讲述时的那种简洁、真诚和未加移植的新鲜风格像彼得的没有变味和不能变坏的风格一样使我感到高兴。”换成中文意思,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家埃米尔·施特劳斯)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