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谢弗

更新时间:2023-07-03 17:49

彼得·谢弗(Sir. Peter Shaffer, 1926.05-2016.06),二战后英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彼得·谢弗的舞台作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意蕴,同时戏剧情境设置巧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他借助于戏剧假定性,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能够轻松自如地处理许多难以表现的情节、场面。同时其作品将难以直接呈现的内容自由地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了如临其境的剧场感。代表作品有《上帝的宠儿》、《恋马狂》、《皇家猎日》等。

人物生平

1926年,彼得·谢弗(Sir. Peter Shaffer)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一个煤矿劳动。从1947到1950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历史。随后五年,一直漂泊不定,频繁跳槽。他曾在纽约一家书店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缺乏那里所需要的进取心而离开;后转到纽约公共图书馆搞图书编目,他感到自己投进了一片极其单调的卡片目录的海洋;之后又到了伦敦一家音乐出版社的交响乐部,他又说他坐不了办公室,干不了那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于是有人推荐他去一家乐器制造厂工作,他坚决地说不。至此,他完全认识到自己生来就不是块给人打工的材料。后来几年,他还分别担任过两家杂志的文学评论和音乐评论,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撰稿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跟别人合作写起侦探小说来,这一训练对于他后来在戏剧创作中运用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趣帮了大忙。

1954年,彼得回到伦敦,为一家音乐出版社工作,在这期间,他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盐地》(The Salt Land)在BBC播出,这是一部讲述两个移民兄弟在以色列集体农场中矛盾冲突的电视剧本。

1955年,他还写了一出广播剧《浪子父亲》,于是他决定开始全职创作。

2016年5月15日,他刚刚度过90岁的生日。

当地时间2016年6月6日早上5:30,彼得·谢弗在前往爱尔兰的旅途中去世。

主要作品

《五指练习曲》(Five Finger Exercise,1958)

《皇家猎日》(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 1964)

《黑色的戏剧》(Black Comedy, 1965)

《循规蹈矩的骗子》(The White Liars, 1967)

《恋马狂》(Equus, 1973)

《上帝的宠儿》(Amadeus, 1979)

所获荣誉

给彼得·谢弗带来“剧作家”声望的作品是1958年的《五指练习曲》(Five Finger Exercise),导演正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莎剧演员”的约翰·吉尔古德,该剧在英国获得了“标准晚报戏剧奖”。隔年,该剧在纽约上演,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圈奖最佳国外戏剧。

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尽管写出了二战后英国最棒的闹剧《黑色喜剧》(1965年),但是他最知名的却是《恋马狂》(Equus,1973年)和《莫扎特传》(Amadeus,又译上帝的宠儿,1979年)。尤其是《莫扎特传》,话剧版不仅在英国国家剧院和美国百老汇大卖,电影版还拿下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八项大奖,包括最佳改编剧本。

作品改编

《恋马狂》

(又译《伊库斯》《马属》)

1973年首演于伦敦,很快引起轰动,剧组迅速移师百老汇,由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心理医生一角。共计演了1200场的该剧至今仍是百老汇最成功的一出戏。1977年,改编成电影,其中理查德·波顿扮演精神病医生,彼特·佛斯则饰演问题少年。本片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

1998年作为中央戏剧学院94级表演系的毕业大戏演出,段奕宏陶虹均在其中饰演角色。

2007年3月,新版《恋马狂》在伦敦西区开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弗在剧中扮演一名有心理问题的马童艾伦·斯传,斯传在被人发现不可理喻地用铁棍刺瞎了六匹马后,会见了心理医生。而心理问题并不是该剧最大争议点,初次登台的雷德克里夫将一丝不挂坐在马背上,假装达到性高潮。在新版《Equus》的剧照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弗扮演的马夫近乎全裸地依偎在白马身边,或是紧紧靠在裸体女友的胸前。

注:因涉及到全裸照片,所有《恋马狂》的剧照大部分已经处理过。(全部穿上牛仔裤)

《莫扎特传》

(又译《莫札特之死》《阿玛迪斯》《上帝的宠儿》《阿玛多伊斯》)

舞台剧《莫扎特》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之后又被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拍成电影。本片获1985年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情类) ,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四个奖项,以及两项提名。与此同时还获得1985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效,最佳化装十三个大奖(其中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化装为两项,最佳音效为四项),以及四项提名。

1986年宋丹丹在话剧《上帝的宠儿》饰莫扎特之妻康斯坦兹,广获好评,演出100场。

剧作影响

他的剧作丰富多彩,内容严肃,思想深刻,又具有戏剧张力,既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获批评家的好评,这样两面讨好的剧作家实在不多。但是,他在英国战后那一代剧作家中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他不处于戏剧潮流的中心。他甘于寂寞,始终埋头创作,在公共场合很少抛头露面,很少谈及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作品中也很少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人们很难把他划派归类,他本人也反对这种总想通过结党纳派来表明自己极端立场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性。看来他一贯坚守着这一艺术原则。因此在被人们称为战后英国戏剧“新浪潮”的五、六十年代,他没有成为像约翰·奥斯本、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和阿诺德·威斯克那样的弄潮儿。

彼得·谢弗说他很喜欢剧作家这一称号,因为它意味着要有技巧,对某种东西进行推敲,为它付出辛劳,使它达到完美。他也无愧于剧作家这一称号,在《上帝的宠儿》问世之前,他的七部戏就有五部被改编成电影,六部在国外演出过,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马》剧1973年由美国国家剧院首演,1977年获得“托尼最佳剧本奖”。《上帝的宠儿》于1979年在伦敦首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后来由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扎特传》也在 1984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引起世界各国观众的巨大反响,看来剧作者几十年来好像有一种能弹拨到观众心弦的诀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