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7 16:03

征(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征和它的繁体“”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征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征伐,后引申为远行。“徵”(zhēng和zhǐ)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为征召,引申指征求,又引申为征收、征取。还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

字源演变

征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彳,正声。彳为表示道路意义的“行”字左半,亦表道路。 “”为“征”字初文,甲骨文字形作A,上面“B”表示城邑,下“C”为人脚形。举趾往邑,会远征或征伐之意。上面的口形或写为一实心圆点。金文“正”字上部的圆点或演化为一短横。春秋、战国金文“正”字上部常增添一短横,《说文》古文从此。甲骨文中已有了从“彳”旁的征字。金文或增止成为从、正声的形声字。彳、辵为义近形符,常可通。《说文》小篆从辵、正声。或体则从彳。汉以后一般只用从彳的征了。征本义为征伐。《殷墟文字丙编》 52:“贞:王叀侯告比正(征)尸(夷)? ”《书·胤征》:“胤征。”孔传:“奉辞伐罪曰征。”引申可指远行。《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由本义征伐还引申出夺取、收取赋税等意义。正加上彳或辵旁后与正逐渐分化为两字。“正月”一般只用“正”,偶或用“征”字。员鼎“征月”即以征为正。征又或用同“钲”。䣄尹征城:“自作征城(“征城”即“钲铖”,一种乐器)。”

西周金文的徵作乙组图1。左下的“辵”为形旁,右上构件含义不明,可能为声旁。战国所见省去了辵旁,增加了口旁(乙组图2)。《说文》古文(图3)所见又增加了攴旁。小篆当是保留了初文所从“辵”旁的一部分因而有了“彳”旁。保留了古文的“攴”旁。至其中间的部分(乙组图B),疑是乙组图C之讹。《说文》:“徵,召也。从微省,壬为徵,行于微而文达者,即徵之。”构形分析与初文不合。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诸盈切(zhēng)

𨒌,正、行也。从辵正声。

征,𢌛(当作𨒌)或从彳。

说文解字注

正行也。

《释言》《毛传》皆曰:征,行也。许分别之,征为正行,迈为远行。

从辵。正声。

形声包会意。诸盈切。十一部。廴部又有延字。行也。

𨒌或从彳。

引伸为征伐。《孟子》曰:征之为言正也。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诸盈切。《正韵》诸成切。𠀤证平声。《尔雅·释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诗·小雅》:之子于征。

又《韵会》:征,伐也。《易·离卦》:王用出征。《书·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韵》:征,取也。《礼·王制》:关讥而不征。

又姓。《前汉·司马相如传》: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注:仙人姓征,名伯侨。

又《韵会》:通政。《周礼·地官·小司徒》:施其职而平其政。注:音征,税也。当作征。

又通正。《周礼·夏官》:惟加田无国正。注:音征。税也。独加赏之田无税。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