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体诗

更新时间:2023-12-07 20:48

律体诗歌是唐朝人根据南北朝时期律体诗歌的雏形逐渐完善、定型的。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句。也有极少的四言、六言句。律体诗歌的句式和整篇结构,即言数、对仗、韵律、韵脚、粘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律体诗歌的基本要素。

特点介绍

律体诗歌是唐朝人根据南北朝时期律体诗歌的雏形逐渐完善、定型的。

律体诗歌,也叫今体诗、近体诗(今、近是和古比较而言的,唐朝人将律体诗歌命名为今体诗、近体诗;将以前的诗歌和以后不符合律体形式的诗歌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律体诗歌的句式和整篇结构,即言数、对仗、韵律、韵脚、粘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律体诗歌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言数名称

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句。也有极少的四言、六言句。其中:

(1)五言(一字称一言)四句的叫五言律体绝句(五言今体绝句,五言近体绝句),简称五言绝句,五绝。

(2)七言四句的叫七言律体绝句(七言今体绝句,七言近体绝句),简称七言绝句,七绝。

(3)五言八句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4)七言八句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5)超过八句的叫长律或排律。

对仗

出句(单数句)和对句(偶数句)的句式和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相对应叫对仗(源于仪仗队中的对仗),也叫对偶。首联和尾联(出句和对句为一联,五、七言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其他各联必须对仗(偷春体除外。偷春体是:首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这样的形式是很少的)。对仗是指同类型的概念和相反的概念相对应。首先是同类型的句式相对,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对“大地微微暖气吹”,这是主谓结构句式的相对。又如:“僧是愚氓犹可训”对“妖为鬼蜮必成灾”这是复合型句式的相对。在句式相对的前提下,是同类的字、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不同类型的字、词有的也可以相对。等等。

对仗的名目很多,有:名对(也叫正对)、流水对、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借对等。

(1)名对:一般是同类的字、词相对。同类的字、词类别相近或意思相反的相对又称为“工对”,如:日对月,三对五,上对下,善对恶;花鸟对虫鱼,高山对大海,独有对更无,前赴对后继……不符合“工对”的叫“宽对”,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中的“虎踞对天翻”,“龙蟠对地复”……

(2)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本来是一句话(或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或对句有说明、补充出句的意思,如:“故人西辞黄鹤楼”对“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一去不复返”对“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句中对:是指一句中前后相邻的词有对应的意思,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渚清和沙白”,“青山绿水枉自多”中的“青山和绿水”就属于句中对。

(4)借对:就是音对意,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对“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清(代替青)对紫,用黄(代替皇)对帝也行。

押韵

韵是指汉字的声调。古时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是平声的称为平声韵,简称“平”;是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了,分配到普通话的其他声中去了。普通话汉字的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的称为仄声韵(也称无韵),简称“仄”。押韵,是指偶数句的韵脚(句子最后一个字叫韵脚)音调相同,必须押平声韵,而且必须同韵到底。律体诗歌第一句的韵脚可以入平声,也可以不入平声。其他单数句的韵脚应当是仄声。

说到韵,就不能不说说韵书。但韵书又不属于律体诗歌形式的范畴,所以这里只作简单扼要的介绍(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需要读韵书)。

韵书,是诗歌特别是律体诗歌用韵的“参考书”,“工具书”。凡是发音不准者,要鉴别或创作律体诗歌都需要参照韵书。

韵书是根据汉字旧四声“平、上、去、入”和普通话汉字新四声“阴、阳、上、去”分门别类的编成的。韵书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韵书出现。据说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此书已经散失。今人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是北宋人编著的《广韵》,将韵分为206部。南宋人编著了《平水韵》,将韵确定为106部。元朝人根据中原人的发音习惯编著了《洪武正韵》,将韵定为76部。以后还有《诗韵集成》、《诗韵合璧》、《中华新韵》、《汉语诗韵》、《诗韵新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平水韵》和《诗韵新编》。

《平水韵》是南宋末年平水人编纂的,所以叫平水韵。平水韵将《广韵》的206部修改成107部,又并为106部。这部韵书得到了广泛认可、学习、运用,一直统治着诗坛。

《平水韵》包括:平声(上平声、下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四类。

平声中的上平声15韵(韵部),即: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这些字分别是每一韵中打头的字,称为韵目。每个韵目中列出了与韵目字韵调相同的诸多常用字。如“东目”中的字:东、同、铜、筒、童、铜、铜……中、忠、衷……冲、充……丰、枫……公、工……计174字。其他韵目中也有很多字。

平声中的下平声15韵,即: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先目”中的字:先、千、天、颠、仙……

上声29韵,即: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潸、铣、筱、巧、皓、哿、马、二养、梗、迥、有、寝、感、俭、豏

去声39韵,即: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个、禡、漾、敬、径、宥、七、沁、八、勘、艳、陷。

入声17韵,即: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诗韵新编》,是以普通话汉字的新四声(阴、阳、上、去)为基础,兼顾汉字的旧四声(平、上、去、入),参照《中华新韵》、《汉语诗韵》编写,1978年出版的。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将韵分为18个部,这些韵部的韵目分别是:麻、波、各、皆、支、儿、齐、微、开、模、鱼、侯、豪、寒、痕、唐、庚、东。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代表其他同韵母和类似韵母(如: a,ia,ua)的字,并贯穿到底,如:麻部目中的阿、巴、花、家……大、爸、话、价……每个韵目按着新旧四声依次排序。

(2)每个韵部分平、仄两类。平:含阴平、阳平(新读音)和平声(旧读音);仄:含上声、去声和入声(旧读音)。

(3)用韵比较灵活,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分配到普通话中的“入声”仍然可以按着原来的“入声”对待。

(4)既保留了汉语的旧四声,又把汉语的新四声添加进去。参照这部韵书,既可以用旧四声识别、创作旧体律诗,又为用新四声识别、创作新型律诗提供了便利和依据。

韵律

平仄排列组合叫韵律。平仄排列组合在律体诗歌中是很严格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绝句类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第一种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类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第一种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所列“平仄”排列组合分别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标准排列格式(也叫“正格”)。还有一些特殊的格式(见下文中的“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格”〈“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严格”是指七言句。五言句是“一三不论”,“二四严格”。下文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再重复叙述〉,“拗救”和“失粘”)这些排列组合格式包含律体诗歌的一些含义:

1,偶数句的韵脚都是平声韵(第一句的末字是平声的视为有韵,是仄声的视为无韵,其他单数句无韵)。

2,每一句的“平仄”排列组合是有规律的(特殊情况见下文中的“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格”,“拗救”和“失粘”)。

3,平仄相对:一联中出句和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对的(特殊情况见下文中的“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格”,“拗救”和“失粘”)。

4,粘:相临两联,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中相同位置的“平仄”是相同的,这叫相粘(特殊情况见下文中的“失粘”)。

另外,其中还有某种其他含义和需要说明的情况:

1,音步:韵律的基本单位叫音步。

五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 或 一二‖三‖四五。

如:白日‖依山‖尽 或 驱车‖登‖古原。

七言句的音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或 一二‖三四‖五‖六七。

如:寒食‖东风‖御柳‖斜 或 王濬‖楼船‖下‖益州。

2,韵脚名称:句尾一个字是平声的,叫平声角,简称平角;是仄声的叫仄声角,简称仄角。句尾两个字是平平的叫平平角;是仄仄的叫仄仄角;是平仄的叫平仄角;是仄平的叫仄平角。

3,平起式和平起入韵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叫平起式;平起式的韵脚是平声的,叫平起入韵式。

4,仄起式和仄起入韵式:第一句中第一音步或第一音步中第二个字是仄声的,叫仄起式;仄起式的韵脚是平声的,叫仄起入韵式。

5,韵律的格式:律体诗歌最基本的韵律格式是七言律诗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第二种是第一种后四句的重复。第四种是第三种后四句的重复。其他,都是在七言律诗韵律格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即:七言律诗去掉每句前面一个音步即为五言律诗韵律的格式;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韵律的格式,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韵律格式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后四句或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组合也可以(记住所有格式比较困难.然而,记住了七言律诗的第一、三种格式,其他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

6,律体诗歌的节拍:律体诗歌四句为一个节拍,就是说后四句的“平仄”排列类似前四句的重复(绝句除外)。

7,律体诗歌的特殊格式:律体诗歌定型以后,在实际创作中,很多律体诗歌不能达到“平仄”排列的标准格式。因此,就出现了“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格”;“拗救”;“反拗”和“失粘”的说法和现象。

(1)关于变格:“变格”是指不符合“平仄”标准格式的变化,有三种变化情况。

五言句的变格是:1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七言句的变格是: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关于“一三五不论”:意思是说,每句中“一三五”位置的字声调可“平”可“仄”,即该是“平”的可以是“仄”;该是“仄”的可以是“平”。但是,“一三五不论”也不是一概不论,就是每一句末三字不能出现“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平平平”和“仄仄仄”。每一句也不能出现“孤平”和“孤仄”的现象。什么样的句式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平平角”和“仄仄角”的句式不适应“一三五不论”。

(3)关于“二四六严格”:意思是说,每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排列不能改变。实际上“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也是可以改变的,如:可以将标准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后一句中第五六位置字的“仄平”不符合本位置“平仄”标准格式。这种特殊格式实际是上文中提到的变格,这种变化了的格式称为“拗救”或“补救”,也被列为律体诗歌的句法。这样的情况在律体诗歌中是很多的。

(4)关于“反拗”:是说句子中出现了需要“补救”的情况没有“补救”,因而句尾出现了“三连平”或“三连仄”。这样的情况在律体诗歌中也是有的。

(5)关于“失粘”:律体诗歌中,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相同位置的“平仄”不对应叫“失粘”。“失粘”的现象在律体诗歌中是常见的。

除了上所述,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律体诗歌中还有其他情况。是的,如:该对仗的没有对仗,这是用词不当和造句不慎引起的。有的平仄排列或韵脚超出上述规范,不符合要求。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发音不准、方言所致或没有参考韵书。即是按照韵书用韵也不一定恰当。因为韵书种类很多,韵部也不尽相同,某些字也不在一个韵部。所以,按照这部韵书用韵,就可能不符合那部韵书的要求。

上述是根据前人编纂的有关律体诗歌形式的书籍中选编的。基本上涵盖了律体诗歌的主要形式,主要要素,主要名称,主要变化,主要论述。读者读了本文和其他有关律体诗歌的书籍后,可能会感到:律体诗歌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但又不那么严格;某些论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那么确切。是的,“平仄”排列很严格,却又允许“变格”;“粘”很严格,却又允许“失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格”对读者记忆有帮助,却又缺乏普遍性。不严格也好,不准确也罢。最好不要拘泥。知道了这些,对于阅读、理解、掌握、创作律体诗歌是有益无害的。

图解入门

【律体诗的十六种格式的生成规律图示】

解说如下

讲律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的问题。

律体“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律体诗的句子有四种类型:仄仄平平仄(代号A),平平仄仄平(代号B),平平平仄仄(代号C),仄仄仄平平(代号D)。由这四句可生成五言绝句四种、七言绝句四种、五言律诗四种、七言律诗四种,共生成律诗的十六格式(篇式)。

句子的这四种类型按ABCD的顺序组合起来是五言绝句的一种格式,我们把它看成是绝句的基本格式,A句和B句及C句D句构成两付对联。

把这个基本格式(五言绝句一)的两联调换一下前后位置,一变,成为右上方的格式(五言绝句二),这叫是一生二。再把这两种格式(五言绝句一和五言绝句二),各自最下边的一句分别复制后调到最上边换掉最上边的一句,二变,就成了下边的两种格式(五言绝句三和五言绝句四),这叫二生四。(即粗红实线框所圈的四种五言绝句格式)

律体“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只须把“五言绝句”四种格式中每句前边加一节相反的“平仄节”即成律体“七言绝句”四种格式。也就是五言的每句开始是仄仄的前边就加平平,是平平的前边就加仄仄,加上去的一节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即细红实线框所圈的四种七言绝句格式)

“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

五言绝句的一和五言绝句二只要分别各自重复一遍,各变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诗一和五言律诗二。把五言绝句三的下面加五言绝句一,变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诗三;把五言绝句四的下面加五言绝句二,变成八句,即成五言律诗四。(即粗绿虚线框所圈的四种五言律诗格式)

“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

“七言律诗”的四个格式的生成规律,跟“五言律诗”的生成规律一样,只是每句前边都多了一个“平仄节”罢了。(见细绿虚线框所圈的四种七言律诗格式)

为了说明方便,古人把律诗的八句中1、2句称首联,3、4句称颔联。5、6句称颈联,7、8句称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即1、3、、5、7句)称出句下一句(即2、4、6、8句)称对句。

以上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每句最后的三字称三字脚,是最严格的部分。三字脚前边的一节不能犯孤平,如B句三字脚前边平平就不能吧一个平换成仄,平、仄带圈表示可平可仄,是限制较宽部位。

【几点须知】`

五言C句平平平仄仄和七言C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三字脚平仄仄可以为仄平仄。用了这样的格式,仄平仄三字脚前边一节就不能犯孤平了。

`

近体律诗依次每两句称一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只有首联出句可以是入韵句,其余各联出句都是不入韵句。

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反或基本相反称“对”,后一联的出句与前一联的对句要相同称“粘”。就七言律诗而言,首字通常平仄不拘,有时第三字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四字为准判断粘、对。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五言少了最前边的一节平仄,只是以第二字为准判断粘、对即可。

`

“拗”是说声调不合律。

“拗句”是指律诗里声调不和律诗(五言、七言)格律的句子。

“拗体”是指整首诗句子的排列关系不合乎律体诗的排列关系(可能拗体诗篇中有拗句也有律句)。

“古体”即古体诗,是相对“律体”即律体诗而言的,在律体诗还没有正式形成之前(也就是没有“律体”这个名称之前)是没有“古体”一说的。唐代以前的诗,还没有形成格律的规则,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有四言的,有六言的,也有五言的七言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合乎律句的情况)。到了唐代,有了“律体”这个名称以后,写“古体诗”虽然表面上看也是不受律体诗格律的限制,但实际上却有了很多讲究。就五言的和七言的诗的声律而言,是有意避开律诗平仄的格式和律体诗句子排列格式的规矩;有时对联的句脚平仄同声,押韵也是可平可仄的,可一韵到底,可换韵。处在律体环境之中的声调不和律的句子称“拗句”,“拗句”如果处在古体的环境之中则称呼为“古调”。“古体”有时也算“拗体”。

`

有时律绝、律诗个别的字为了内容的需要,违反了律句在前面图表里规定格式,但要保持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就要“变通”,变通的办法叫“拗救”,或叫“陪拗”。如下面的几种情况:

(1)B句 “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用了仄,犯了孤平,三字脚仄仄平的第一字就换成平来补偿,就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第五字用了仄,也可以用此法处理。本句的补偿法。

(2)A句“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用了仄,(或第三、四字都用了仄),就在对句B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改为平声来补偿,两句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的补偿法。

(3)A句“仄仄平平仄”不是第四字用了仄,而是第三字用了仄(或七言第五字用了仄),为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4)有时A、B句的本句的补偿法和对句的补偿法同时进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