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4 19:46
徐凌霄(1886年-1961年),名仁锦,字云甫,笔名彬彬、独尘,别号凌霄汉阁主,兄弟七人中排行老四,受伯父徐致靖和堂兄徐仁铸等“救国先造舆论”的影响进入新闻界,后来成为著名记者、掌故专家和戏剧研究专家。他曾主编《京报》《晨报》《实报》《大公报》等报的副刊,先后设立了《凌霄随笔》《凌霄汉阁谈荟》《凌霄汉阁笔记》《凌霄汉阁随笔》等专栏。清末民初著名记者、教授、京剧评论家。祖籍江苏宜兴。《京报》创始人。已出版著作有《旧都百话》《古城返照记》《凌霄一士随笔》等。
徐凌霄(1882-1961),原名仁锦,字云甫,号简斋。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祖籍江苏宜兴。京师大学堂土木工程科毕业,后因身体原因从文。曾任农林部主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讲师、平民大学新闻文学教授、盐务专门学校教员、《京报》创始人、上海《时报》特约撰稿等,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清末民初三大记者”。
生于1886年9月9日,他出身于知名的仕宦家庭,祖籍江苏宜兴。因祖父徐家杰(伟侯)道光年间进科考入宛平籍,于道光甲辰年中恩科顺天举人,丁未年会试第三名会魅,与李鸿章同科中进士,并在同一考场相识,结为终身通家之好。
著名京剧评论家,在《新闻报》《京报》《实报》《大公报》等副刊上发表京剧评论文章多篇,著有《皮黄文学研究》,被梅兰芳尊为先生。1954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徐凌霄在青少年时代潜心研究历史,钻研清末民初掌故。他治史,不拘于一时一事,而在于“通”;他不仅研究正史,对家乘野史、小说、笔记之类,亦几乎博览无遗。他特别注意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可以从中探索中国变通兴盛之道。因此,他对清史了若指掌,掌故轶事如数家珍。
徐凌霄幼年还刻苦学习英文,使他能够直接阅读英文书籍,学习掌握近代科学思想。
应天津《大公报》的邀请,徐凌霄曾两度为其主编《戏剧周刊》。第一次是他初步尝试为报纸主编周刊,在1927年9月13日至11月26日,为《大公报》主编了六期《戏剧周刊》(不定期),受到欢迎。第二次是他正式为《大公报》主编了三年的定期《戏剧周刊》,从1928年1月4日开始,至1930年12月31日止,共编辑出版152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图片史料。
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的《戏剧周刊》,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剧评”,包括对剧本、演员、舞台布置、表演、化妆、服装等,均有详尽介绍和分析评论。第二是发表作品,从数量上看,刊登话剧作品32个,戏曲作品5个;从表演形式上看,有独幕剧、两幕剧、三幕剧,以独幕剧为最多;从风格上看,有悲剧,有喜剧,有滑稽剧。第三是笔谈、随笔、杂记等,篇幅较小,旨在调节版面气氛,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在1928年1月4日出版的第一期《戏剧周刊》上,徐凌霄撰写了《戏剧周刊述旨》的“开场白”。他写道:“本报自去年添设剧评以来,虽承读者加增注意、常致好评,而揆诸本意尚多缺憾,因篇幅限制不能充量登载。现值新年度开始,本报扩张版数并各种周刊分立之计划,亦已筹备就绪,《戏剧》一周一出成为专刊之性质,庶几收整齐划一之效果,为同志公共讨论之机关,敬述大纲,以为介引。”在天津《大公报》出版的《戏剧周刊》的3年中,编辑内容涵盖了戏剧的方方面面。300余篇文章展示了当时戏剧的生存状况和研究水平,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300余幅图片更是珍贵,现今已很难看到原件,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为了解民国时期的戏剧,提供了直观的研究资料。
1931年,金悔庐、程砚秋创办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徐凌霄受聘担任研究工作。次年创办《剧学月刊》,任主编,每期均有专文及经他校订的戏曲剧本发表。同时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
清末民初掌故
在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戏剧周刊》之时,该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政之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仅在戏剧,而且擅长文史掌故,且颇有造诣,遂邀其为《国闻周报》撰写清末民初掌故。徐凌霄就约其兄徐一士联手撰述。
《国闻周报》是天津《大公报》的附属刊物,是一本集时事、评论、文艺、史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发行量约5万份,有较广泛的阅读群体。徐凌霄与其兄徐一士在《国闻周报》上,联合撰写《凌霄一士随笔》,从1929年7月7日至1937年8月9日止,在《国闻周报》上连载8年,累计有近150万言。此作集中理析清道咸朝至民初一百余年的朝野掌故,尤矢志于此期著名人物、科举制度及风俗流变,其笔法则重在排比资料,连类缕析,探微析幽。《凌霄一士随笔》尤以补《清史稿》之不足,在《国闻周报》连载八年,加之准备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是民国年间掌故笔记之压卷之作,恐非过誉之词。《凌霄一士随笔》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排比资料,探析近代历史上朝野重要人物,此类似于正史之传记。二是甄述清代科举制度演变历史。三是留意官制变迁与官场升降,力图理清清代官僚派系斗争之脉络。
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有一段话,是很可以说明《凌霄一士随笔》风靡一时、倾倒读者的情况的。他说:“《凌霄一士随笔》在《国闻周报》乃至现代期刊史上当属连载时间最长的掌故著作。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每日搜集资料,撰稿不辍,以应报刊需索,付出大量劳动,而能乐此不疲者,一在距清亡不远,读者于前期轶事甚为留意;二在于徐氏‘累世重家举’,正史之外,兼通杂书,《随笔》征引杂书数百种,可见读书之广;三在于凌霄一士钟情掌故,‘早岁即喜弄笔墨,……尝试学笔记聊以自娱’。”著名近代史学家柯燕舲称:“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随笔》,其集朝野史之大成,加上他们二人的亲身经历,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说法可谓恰如其分。
他是民国初年中国最杰出的报人之一,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为“报界三杰”。新中国成立后,徐凌霄应北京大学之聘,从事整理古籍工作;1954年,又受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继续发挥余热。他于196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目前已出版著作有《旧都百话》《古城返照记》《凌霄一士随笔》等。
其胞叔徐致靖、堂兄徐仁铸为“戊戌变法”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
徐凌霄与其兄徐仁钰(字一士)并称“晚近掌故史料之巨擘”,并被著名历史学家高阳先生盛誉“论民国谈掌故之巨擘,首推徐凌霄与徐一士兄弟”。
在徐凌霄所主持的《京报》中,有一篇他写的《凌霄汉阁谜话》(1919年),谜话中描述了他在济南时的猜谜场景。徐凌霄自谦不善射,但对人名、地名、志目、韵目、泊号等谜有专攻。徐凌霄的三兄徐仁铎,字和甫,笔名龢佛。他久居济南,耽心文史,劬学通识,精于猜制,写就《龢佛说谜》,强调做谜须“底面切合、要改讲、底不得用生僻之出处、不许用不吉语、底贵现成、典故只要现成”等观点。徐仁铎在他的谜话中留下了大量的灯谜作品,同时还介绍了济南谜家徐晋臣、徐仲元、李继璋等的谜作,对研究晚清、民国济南谜史有着很大的帮助。北平射虎社主将陈冕亚也称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民国谜家”。徐凌霄在谜话中也说:“愚兄弟中工此道者,惟龢佛为最,涉猎既多,记忆力亦强,猜谜之径路方法,胸中烂熟,故一涉谜场,则纸条纷纷揭落。”徐家排行老五的徐一士(1890年-1971年),名仁钰,字相甫、湘圃,号骞斋,是我国著名的掌故学家。辛亥革命后,他投身新闻界,任《京津时报》《日知报》《京报》等报编辑,与其兄徐凌霄合著《凌霄一士随笔》连载,并出版《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等掌故集,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徐家一门三兄弟同有谜好,这在民国谜史上非常罕见,也凸显了江南无锡深厚的文化积淀。
徐凌霄1924年12月8日主编《京报·戏剧周刊》,本着“发挥本国原有之剧艺,探集东西洋之新剧”的办刊宗旨,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论,深受戏剧爱好者欢迎。其剧论要求剧本不落窠臼、求真写实、以及中西方和本土不同剧种互补借鉴。而他提倡的戏剧艺术则是唱腔、演技、剧本、布景、电光、服装、配曲、演员与观众关系构建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深为当时戏剧界推重,也为现当代戏剧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