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6 07:15
徐名鸿(1897—1934),广东省丰顺县人,字翱翔,又名徐鸣鸿,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参加北伐战争,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前夕,经第四军党代表、中共早期党员廖乾吾介绍,徐名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任十九路军秘书长,坚决主张抗战。1933年11月22日李济深、蔡廷锴等成立中华共和国政府,徐名鸿任政府军事委员会主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龙漳省代省长等职,在福州宣布反蒋举事。1934年,徐名鸿被捕就义,年仅37岁。
徐名鸿,1897年出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一书香之家。早年在家乡读书,1912年随父亲赴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此后,他又随父赴北京,在20岁时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师国文系,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同学选为班长。他思想敏锐,追求进步,探索救国的道路,参加进步社团——工学会,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后曾主办平民教育社和出版社刊《平民教育》。曾做为国家代表,赴菲律宾参加远东运动会。毕业后,在附中任教并兼师大国文系助教。1926年南下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十九路军秘书长。参加了“一·二八”凇沪抗战。后随蔡廷锴参加福建事变,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曾作为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赴瑞金与苏维埃政府及红军签订《抗日作战协定》。后因叛徒出卖,于1934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7岁。蔡廷锴将军为其题墓铭 “中国社会主义者徐名鸿之墓”。
徐名鸿,1897年3月2日生于丰顺县汤坑镇埔河村,10岁就读于本村东海学堂。1912年其父徐简庵受旅省人士推荐为丰顺代表议士出席省议会任参议员,徐名鸿即随父到广州在广东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求学。然后他又随父往北平,20岁考入北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国文系助教,同时在高师附中和孔德学校兼课,在此期间与毛泽东相识、关系友好。他思想活跃,是学校平民教育社主要负责人并兼任《平民教育》杂志经理,研究、宣传并实施平民教育,主张通过教育革命和改良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面对国家的衰危,民族的兴亡,他十分关注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的革命活动后来又随梁漱溟到山东创办曹州高级中学。他在求学和教学中,受到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进步人士梁漱溟的赏识和培养,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认真关注新文化运动,阅读马列主义等进步书刊杂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参加进步社团——工学会,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当时北师大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6年1月,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军。当时在曹州高级中学任教的徐名鸿,目睹南方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经梁漱溟介绍结识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毅然投笔从戎,遂于1926年春与梁漱溟校长一起辞去曹州中学教职,双双南下来广州参加大革命运动,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一贯宣传国民革命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徐名鸿与师长陈铭枢相互配合,共同指挥战斗,在北伐中,先后于8月19日在平江战役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一个旅,占领了平江城。27日又攻下汀泗桥,占领咸宁城。10月10日和叶挺独立团等友军互相配合,攻克了武昌,完成了第一期作战任务。武汉人民为了鼓励有功,特给第四军以“铁军”的光荣称号。
1927年1月北伐部队进行了扩充,原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叶挺出任副军长,徐名鸿任政治部主任。5月,部队在河南与奉系军阀激战,在上蔡、临颍诸役中大败奉军。他因身先士卒并鼓舞官兵有方受到武汉国民政府的嘉奖。
1927年初春,徐名鸿由第四军共产党代表廖乾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四一二事变”,在此紧急关头,徐名鸿与叶挺领导的十一军,响应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号召,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攻占潮州时,他出任汕头海关秘书长。汤坑战役失利后,徐名鸿回到丰顺县埔河乡故里。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是,他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始终在默默履行一个共产党人的义务和职责。
1928年,徐名鸿受广东省立一中(广雅中学)校长梁漱溟的聘请,在该校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授语文课。他认真改革教学,成绩突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十九路军调沪卫戍京沪铁路。在蔡廷锴将军恳请下,他以国事为重,毅然再次投笔从军,到十九路军总部任秘书长。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随同蔡廷锴等指挥员,奔赴前线,巡视部队,激励官兵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军人乎,誓以全力抗敌御侮,置个人生死以度外,倘为国牺牲,虽死犹荣”的豪迈口号激励全军官兵为抗日而奋斗。他经常撰写檄文,收集战况。他还兼任《抗日战争》和军内《改造》、《挺进》等刊物的编辑工作,鼓励前线官兵英勇杀敌。还通过《申报》发表“淞沪之战”消息,把十九路军抗日功绩宣告中外,尽到了政治部主任的职责。
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徐名鸿与全体指战员均顽强拼搏战斗,参加了闸北、吴淞、江弯、庙行的保卫战,打退了日军三次的进攻。后来,日军又以陆军大臣白川大将为司令官,增派菱刈隆为副司令官,于1932年2月29日发起向我八字桥、天通庵等地进攻。
在决战中,于1932年3月5日,国际联盟开会决定,要中日双方停止战争。到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从5月9日起,日军从浏河、嘉定、南翔等地撤兵。徐名鸿也随十九路军调离原第二道线,开往福建闽西一带。
十九路军后奉蒋介石命令在福建闽西等地率部与红军作战,屡吃败仗。蔡廷锴、徐名鸿等领导人决定联共反蒋抗日。
1932年10月26日,由潘汉年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徐名鸿代表十九路军,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谈判取得成功,十九路军遂联合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亦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此时,徐名鸿被任命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龙汀省副省长。在福建事变中,徐名鸿参与了福建新政府的成立宣言、对外宣言、各项民主政策等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
1932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徐名鸿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等职。24日,他参与组建的新政党———生产人民党成立,任闽西南分部负责人。27日,他当选为人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同日,促成福建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签定了《闽西边界交通条约》,以后依照条约向苏区提供给养。12月13日,徐名鸿被任命为龙汀省(当时福建省分为四个省份)副省长、代省长。
期间,徐名鸿还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军事干部学校筹备委员。他首先办起了民众运动讲习所。所长为陈铭枢兼任,徐名鸿任教育长。实际由他负责讲习所全面工作。他为学员安排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还有“南京政府内幕”、“蒋介石罪恶史”等针砭时弊的讲座。
1934年1月13日,蒋介石召集嫡系部队20万人迅速入闽围攻十九路军和人民政府。当日,徐名鸿在官兵大会上动员说:“共方愿与我们继续合作,欢迎我们入赣。部队改编红军,我们的部队归毛泽东、朱德指挥。”但其时由于中共中央存在“左”倾错误,没有及时支援十九路军。十九路军终于1934年1月失败。
失败后,徐名鸿只身离开福州。1934年2月19日,在返回广东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捕于大墉。徐名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写到:“人民权利尚未实现,十九路军为拥护人民权利而被消灭,我今以身殉,亦以报十九路军之同胞,虽死之日,亦生之年。中亡无日,凡我国民,好自为之!……我死之后,归葬汤坑,墓碑幸请蔡廷锴先生书之,碑曰:‘社会主义者徐名鸿之墓’,我愿足矣!”7天后,徐名鸿以“共产党分子”罪名被杀害,死得悲壮、惨烈。他被绑缚刑场和遇害后的照片刊登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反动派以此恫吓人民。
1955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批复丰顺县人民政府:“对徐名鸿烈士遗体予以安葬,徐名鸿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1956年进行安葬。丰顺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1月再次修建徐名鸿烈士墓,烈士墓坐落于丰顺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丰顺县人民政府把纪念碑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丰顺县关工委把纪念碑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父亲:徐简庵,民国广东省参议员。
夫人:黄郁青
妹妹:徐雪娇
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文中提到“福建人民政府接受红军提议联合抗日,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等民族英雄为救国而捐躯”。1936年1月29日,在海外发行的华文报纸《救国时报》也刊登了烈士的事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给烈士遗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体移到家乡革命烈士墓安葬。墓碑上“民族英雄徐名鸿烈士之墓”11个大字熠熠生辉。
1983年,当地政府再次修建了徐名鸿烈士墓(坐落于丰顺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并确定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电视剧《领袖》,陈铁军饰演徐名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