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15:05
徐绍祯(1861年6月30日—1936年9月13日),字固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第14世孙。1894年中举,后出任广西布政使幕僚。1900年起曾任道员、总兵、新军第九镇统制、江北提督等职。赵声、柏文蔚、熊成基、倪映典等递属其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所部新军进攻南京,后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1912年1月,任南京卫戍总督;4月,任参谋总长;6月,任平民党理事;11月,被北京临时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4年6月,任参政院参政。1917年7月,南下参加护法。次年3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卫戍总司令,后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1920年6月,任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1923年2月,任广东省省长;5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部长。1926年5月,被任命为临时参政院参政。1932年1月,应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3年2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36年9月13日,在上海逝世。
徐绍桢,字固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属广州市)人。幼承家学,刻苦勤读,通汉宋儒学,精研熟记近代新战术及各国军制、军学、军器。光绪六年(1880年),在广西怀远县任职。光绪二十年,中光绪甲午科广东乡试举人。旋为广西藩署幕僚,嗣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西常备军统领,广东全省营务处总办,苏淞镇总兵和江北提督。
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国编练新军,徐绍桢奉派至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他倡行征兵制,征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壮青年严加训练。光绪三十一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任第九镇统制。他制订新军编制章程及典范令学,为各镇仿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第九镇革命官兵要求起义。清廷对徐绍桢等严加防范,以顽固著称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调江防会办张勋、缉私营统领王有宏等部旧军群集南京,却只发给新军每个士兵5颗子弹,并不断向新军挑衅。徐绍桢委曲求全,乃借秋操为名,于10月30日率军出防南京65公里的秣陵关,一面等待时机,一面分遣干员赴各地联络。城外旧军则对新军采取包围之势,把炮口对准秣陵关。11月4日,两名满族军官怀枪求见徐绍桢,企图行刺。徐忍无可忍,率部投向革命军,响应武昌起义,并与湖北军政府侦察员苏良斌联合攻打南京。由于后援不济,于拂晓乘雾撤退。
新军初战失利,徐绍桢率军向镇江退却。旋赴上海与民军总机关及旅沪各团体接洽集议,策划大举进攻南京。
徐绍桢分析南京外围地势及清军之布防,作了进攻南京的周密部署后,即亲临前线督战,一举攻克天堡城,控制了战局。南京遂告光复。革命军取得这一重大胜利,使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所有,稳定了汉口、汉阳失守后的战局,开南北统一之基。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在孙中山的就职典礼上,徐绍桢受各省代表委托,传民意,致颂词。11日徐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卫戍总督。孙中山曾以八厘公债10万元巨款奖酬徐绍桢。徐提出1万元为女子北伐结束费,1.4万元为《民立报》补助费,其余一概缴还归公,他还将南京的住宅献给国家,以清廉自励。同年4月,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继任临时大总统,在北京组成北洋军阀政府。袁为笼络人心,委任徐为参谋总长,徐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极为愤慨,坚辞不就,自请解除兵权赴上海就医。袁后又两次电请任仓场总督,授以军政、盐政、税务、外交四权,徐均断然拒绝。9月,陆军总长段祺瑞以徐光复金陵,功绩显赫,呈请袁世凯授以上勋位,徐亦固辞不受。袁世凯妄图称帝,徐不甘心为袁效劳,深为袁世凯所忌恨,密派凶手欲加行刺。徐绍桢被迫离北京,流亡日本,隐居神户。直至袁死后始返国。
民国6年(1917)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徐应孙之邀,由沪至穗,共同护法。1918年3月,徐代军政府卫戍总司令职,旋即被孙中山任命为广州卫戍总司令,后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1920年6月,徐被孙中山任命为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7月在孙中山积极策动下,徐率数千救国军在广东江门一带起兵,分五路攻打桂系军阀盘踞的广州,掀起讨桂序幕。嗣后,粤军在孙中山力促下自福建回师广东,把桂系军阀驱逐出广州。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任命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避居永丰舰后转赴上海。徐绍桢奉命北上,与关内外各派军事将领商讨国事。1923年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电召徐绍桢返粤继胡汉民出任广东省长。5月调任大本营内政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徐亦因体力渐衰,隐居上海养病不问政事。1932年1月,经孙科提议,徐绍桢在林森为主席的国民政府当了个挂名的国民政府委员,又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
徐绍桢生平酷爱读书,藏书甚富,在南京任职时曾筑藏书楼,至辛亥革命时已储书20余万册,惜被张勋焚毁。后复四处访求,所积渐多,再筑“学寿堂”藏之。晚年病居上海,致力著述,颇精版本及历算之学,著有《共和论》、《四书质疑》、《三国志质疑》、《勾股通义》、《六书辩》、《学寿堂文集》、《学寿堂诗集》等。
1936年9月13日在沪病逝。
徐绍桢从小刻苦读书,广泛涉猎中学、西学,尤好军事。1880年,不到20岁的他便赴广西怀远县任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徐绍桢甲午科广东乡试中举人,后提为广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之后官途一帆风顺。1902年,清政府派徐绍桢前往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受李兴锐提拔,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1905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绍桢为第九镇统制。他重视新军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军队。1907年,任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奏请创建征兵制,吸收知识青年加入新军。在这种风气下,新军官兵柏文蔚、赵声、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后成为革命党人,新军第九镇的革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
清廷政治的黑暗,官员的昏聩,早已令民族感极强的徐绍桢十分不满。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有所觉察,对徐和他的新军第九镇多有疑忌,后接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对其态度更是变本加厉,徐绍桢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周边省份纷纷独立,但南京仍被清廷牢牢控制。1911年11月4日徐绍桢毅然率军起义,投向革命,后起义失败,徐绍桢退往镇江。
1911年11月13日,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共同组织联军1万多人,推徐绍桢为总指挥,决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时,汉口、汉阳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占,革命形势一度动荡,能否击溃南京城内2万清军,占领南京,不仅关系着江苏战局的发展,而且关系着革命形势的整体走向。
11月24日,徐绍桢率军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12月2日下午,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率本部人员入城,亦进驻总督署。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革命军士气,巩固了长江以南的革命地区,扭转了先前的不利情势。南京之战结束,南北对峙之局形成。孙中山盛赞徐绍桢,称他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戍总督,并以八厘公债(共100万元)奖励徐绍桢。徐绍桢以1万元为女子北伐结束费,1.4万元为《民立报》补助费,其余一概交还,坚决不受。他还将南京的住宅献给国家,以清廉自勉。
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卫戍总督、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广州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
南北和谈后,袁世凯窃得革命果实,对徐绍桢多方拉拢,徐绍桢始终不为所动。后来,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徐绍桢辞职以示抗议,袁世凯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绍桢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凯病死才回国。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徐绍桢应孙之请南下,任广州卫戍总司令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
1920年,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7月徐绍桢率千余“救国军”攻打广州,掀起讨桂序幕,后与粤军协力将桂系军阀赶出广州。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
1922年,陈炯明叛乱后,孙中山任徐绍桢为广东省长。1923年5月,又调任大本营内政部长。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徐绍桢因病隐居上海,再不问政事。
1932年复任挂名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9月13日病逝于上海。葬南京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晚年时著有《共和论》、《四书质疑》、《勾股通义》、《道德经述义》、《学寿堂奏议》、《后汉书朔闰考》、《三国志质疑》、《学寿堂日记》、《学寿堂题跋》等多种书籍。
徐绍桢墓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麒麟集镇北面的小白龙山上,墓坐西朝东,北面为栖霞区的公共陵园“思亲陵”,墓道为石砌,墓碑高1米,碑座高0.5米,碑文自左向右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口日,故国民政府委员徐固卿先生之墓孙科敬题。”墓包高1.5米,直径2.5米,呈白色。墓包后面砌有墓墙,墙高2米。徐绍桢墓在抗日战争中为炮火所毁,“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毁。1986年由全国政协批示,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墓园。当时徐绍桢之子徐承熥从广西前来参加了动工前的拾骨安放仪式,目前墓保存完好。徐绍桢墓1992年3月17日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5月30日下午,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道在夏园社区举办了穗东街道徐绍桢纪念广场揭牌仪式。出生于穗东夏园的徐绍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做出大量贡献。穗东街道因地制宜,对夏园徐氏宗祠前广场进行翻新改造,搜集了大量历史文化资料,打造出一个古香古色的徐绍桢纪念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