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近之

更新时间:2023-05-31 08:30

徐近之,名念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月十八日生于朱沱乡渡牛村(原江津县,现永川区),民国11年(1922)进重庆市私立求精中学,民国16年考取南京东南大学地理学系。

简介

民国20年,当时我国正谋开辟欧亚航空路线,协议联合组织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我方派正在中央大学读书的徐近之配合德国人进行气象观察,并详细记录资料寄南京中央气象台,为研究冬季寒潮发生和演变以及欧亚航空线飞行提供可靠数据,他的5篇文章在《地理杂志》和《方志》月刊上发表。

民国23年,徐近之被竺可桢派到拉萨,在拉萨建立了第一个青藏高原气象站。民国27年徐近之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地形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解放初,中国科学院成立,徐近之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研究历史气候。1953年,他整理西藏外文文献,编有《关于青、康、藏主要西文文献介绍》(195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还编著了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资料,分地质、地形、气候、植物、动物等分册(195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8-9月,黄河上游洪水告急。徐近之曾警告有关部门:“近年高原天气形势在变,黄河秋涝仍然可能再现。”徐近之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3岁。他把遗留的存款9100元送给南京市儿童福利基金会.。

个人作品

徐近之研究历史气候,为寻求古气候有关遗证和传说,1975年至1977年,跑遍了黄河上、中、下游。这时徐近之年已古稀,由于在野外山川跋涉,在途中(平凉),心脏病发,他在病中还整理7000多条卡片资料,编辑成英、法、德、汉文对照的《地质学和地表形态学词汇》由南京地理研究所分三册出版。

他的代表著作有《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资料》、《南极洲地理概要》、《中国历史气候资料》、《长江流域河湖结冰年表》和《我国历史气候学概述》等。

主要成就

徐近之早年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1932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3年赴青海湖考察,写成了中国考察青藏高原的最早论述——《青海纪游》。1934年,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他历时3个月到达松潘,详查地震后地质地形的变化,写成《岷江峡谷》,最早报道了地震后岷江峡谷的变化实况。1934年5月,受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委派,由成都启程,历时120天到达拉萨,在布达拉宫侧建立了西藏高原的第一个气象站。他自己也留藏3年,将中国第一次取自西藏高原海拔3700米的高山气象资料写成《1935年拉萨之雨季》一文。在西藏期间,他还单骑考察世界屋脊上的大天湖(纳木错湖),测绘地形图,写成《西藏之大天湖》一文,最早记录了位于海拔4750米的中国高原内陆湖泊考察资料及其地理上的变化。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赴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深造。1946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地理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等职,先后赴黄泛区实地考察,参加了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形考察、南水北调勘查、贵州乌江河道调查、江西南部红土丘陵和大庾岭一带沙砾岩地的水土流失研究等一系列科考活动。整理出中国历史气象资料14卷约300万字,出版了《关于青、藏、康主要西文文献介绍》、《青藏高原自然资料》,编辑有英、法、德、汉文对照的《地质学和地表学形态词汇》以及1731至1910年近200年的丰水年趋势曲线,为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