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銤

更新时间:2024-07-15 16:13

徐銤(1937年4月7日-2023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37年4月7日,徐銤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6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9月参加工作。

1961年9月—1971年10月,在北京原子能所和北京194所任技术员。

1970年,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

1971年,举家从北京房山搬迁到四川夹江。

1971年10月—1983年8月,在核工业一院三所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4月,在北京参加了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最终将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项目纳入了国家863计划。

1987年8月—199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任副所长、研究员、快堆技术负责人。

1995年12月,经国家批准,中国实验快堆项目正式立项,徐銤担任总工程师。

1996年—1999年10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指挥部任总工程师、研究员。

1999年—2012年2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任总工程师、研究员。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2023年1月4日,徐銤同志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銤主持铀水栅和快中子零功率物理实验,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从事快堆总体设计、快堆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编制中国快堆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中国快堆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负责快堆技术科研和快堆设计研究,提出快堆设计的安全要求,领导完成中国实验快堆的概念设计。1996—2011年任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总工程师,负责设计、设备制造、建造、安装、调试的技术决策,以及设计验证项目的选择和技术决策。中国实验快堆于2011年实现40%功率并网发电,达到验收要求。

1995年12月,中国实验快堆项目正式立项,徐銤担任总工程师提出了快堆发展“三步走”的技术路线:第一步,建设实验快堆,掌握技术,培养人才,开展实验;第二步,建设原型快堆或示范快堆电站,实现工业应用;第三步,建设建大型商用堆,实现商业化推广。

人才培养

徐銤重视快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积极与快堆技术先进的国家联系沟通,为快堆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培养高素质的快堆技术人才。徐銤为中国快堆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许多人已成为国家快堆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徐銤出生3个月后,宛平城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于是父亲徐戡给他的头生子起了个名字“銤”。因为国家要抗战,但既缺钱又缺粮,所以起了个‘銤’字,既有钱,也有米,就是希望国家能强大。

徐銤此前居住的房子使用面积仅60平方米,没有装修,地面还是水泥的,仅有的几件家具零散地摆在角落。此前儿子想去英国读博士,却因为经费负担不起而没有成行。

人物评价

徐銤是一个核工业精神的诠释者,一个献身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纯粹而无私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网评)

徐銤忘我工作,潜心研究快堆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实验快堆已于2011年7月21日实现成功并网发电,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评)

徐銤到耄耋之年,一头银发,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板笔挺,语言幽默,略带江南口音。聊得兴起时,朗声大笑;要紧之处,迅速地在笔记本上查出关键数据,思路清晰。那笔记本上的字体,清秀端庄,真的是字如其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评)

徐銤慧眼识才,积极鼓励青年人勇挑重担,并扶上马,送一程。(新华网评)

人物影响

徐銤将所获得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届突出贡献奖奖金10万元捐出作为中国快堆技术创新奖的启动资金,因此将该奖项命名为“徐銤奖”。“徐銤奖”每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快堆工作的优秀科研人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