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堂

更新时间:2023-03-09 06:12

徐锦堂(1929年6月12日—2021年5月23日),汉族,出生于山西太原,籍贯山西五台,中共党员,药用植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9年6月12日,徐锦堂出生于山西太原。

1935年9月,入读于太原市天平巷小学。

1940年2月,入读于隰县城关民革两级小学。

1941年7月,升入隰县城关民革两级小学高小。

1943年7月,毕业于省立第三小学毕业,后考入大麦交镇进山中学西校。

1946年7月,入读于太原中学进修班。

1949年5月,考入太原农业技术学校。

1952年7月,从太原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年9月,考入山西农学院农学专业。

1957年,分配到北京南郊农场实习。

1958年8月,从山西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室,11月赴四川、湖北、陕西黄连产区考察。

1962年,在湖北恩施、利川,四川石柱、峨眉、古蔺等县调查天麻野生生态条件、繁殖方法。

1969年9月,下放到江西永修县卫生部“五七”干校。

1970年12月,从干校调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980年3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栽培室副主任。

1982年2月,晋升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3年8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支部书记、药用真菌研究室主任。

1985年6月,随中国科学考察团赴日本访问,12月晋升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正式办理退休。

2019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1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锦堂试验成功“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推广生态栽连技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药用植物产量。

1965年,徐锦堂在中国国内外天麻野生变家栽栽培成功,提高了产量,满足了全中国医疗用药的供给;发明了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解决了天麻多代无性繁殖后种麻严重退化问题;揭示了天麻先后与紫萁小菇萌发菌和化蜜环菌双菌共生的全部秘密。在理论上阐明了紫萁小菇侵入种子,蜜环菌侵入种麻的路线、被消化的过程。

据2023年2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 徐锦堂共发表论文和研究技术报告190余篇,主编和合编著作20余部。

人才培养

1952年起,徐锦堂任教于太原农业技术学校,并讲授《作物栽培学》《达尔文主义》等课程。

1975年,徐锦堂先后在陕西汉中、商洛、安康等地区近30个县及甘肃两当、徽县举办天麻培训班和现场会200多期,有两万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并与陕西汉中地区药材公司编印了《怎样栽天麻》的小册子,发放全中国,天麻栽培技术在陕西省及中国一些地区推广。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徐锦堂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三桥街,他的父亲徐步青早期以锔碗钉秤手艺谋生。民国初年,适逢山西省度量衡改制,赚了一笔钱,在太原与人合伙经营木器商行,后组建“西北民生工厂”,任掌柜(经理),主业织布、弹棉花、织粗毛毯;徐锦堂的母亲康还锁三岁丧母,15岁时与大她七岁的徐步青结婚,平时在家操持家务;徐锦堂姐弟共三人,他最小,大姐的名字是徐春梅,二姐的名字是徐春莲。

1954年,徐锦堂与武兰英结婚。

人物评价

“徐锦堂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全体师生的前辈学长、广大校友的优秀楷模,他是‘天麻之父’和‘黄连之圣’。”(山西农业大学评)

“作为一个学者,徐锦堂是中国天麻研究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开拓者,‘天麻之圣’当之无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是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身体力行者,不愧为党员专家的典范。”(《光明日报》评)

“徐锦堂将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汉中这块土地,他为汉中天麻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永远铭刻在天汉儿女心间。”(汉中新闻网评)

“徐锦堂有着踏实钻研、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始终如一的国家情怀,为略阳天麻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传统名贵中草药黄连、天麻和猪苓的理论研究和栽培技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陕西网评)

人物纪念

2001年9月,徐锦堂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陕西勉县张家河举行;2003年9月,徐锦堂雕像在利川县东城杨柳寺308国道旁竖立起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