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者

更新时间:2024-09-05 23:44

《徘徊者》为澳大利亚现代诗歌,作者克里斯托弗·布伦南。这首诗描绘了流浪儿苦苦追寻家园的心路历程,孤独、失望与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首诗歌,整首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意象。“流浪儿”的迷茫与困惑不是该角色所独有的感情,它是人类共有的迷茫与失落,渴望追寻自我的心境的写照。

诗词原文

我曾经坐在炉火旁,静听檐水欢乐

轻快地歌唱,知道树林吮足了雨水

在即将降临的黎明,会有新鲜的嫩叶,

在晨光中闪烁,连叶底幽处也阴凉生辉。

而当今我倾听,心中却渐渐发冷,我的思想远远掠过,

空旷苦涩的大海,贫瘠荒芜的峡谷溪岸

和无法居住的山地,那儿没人能享受上帝的福泽,

于是,炉火便失去温暖,家变得十分遥远。

我的心多么苍老,多么苍老,

当早晨十分清新,我有否哼起歌?

走过了多少路,记不清离开了

多少住所,每次离去

仍像离开我心的一部分,

我苍老的心呵,我曾耗尽以营构我的家

而留下的惟有憾恨的记忆。

因而我坐在这路旁小屋等待

直到听到昔日的风汇聚呼号

我将再次离去,让炉火的余烬

静静碎咸白灰和飞尘,

看道路在面前延伸,空旷而灰白,

我的衣服、住所再次如包容一切的风

而我的心完全充斥了它无情的呼啸。

作品鉴赏

诗歌分为三节。

第一节,诗人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幸福的场景:那时的“我”坐在炉火边,暖流袭满全身,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水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屋檐上,演奏起欢快的乐曲,树上的绿叶在雨露的滋润下焕发出新生命。清晨,我们能看到树枝上冒出的翠绿翠绿的嫩芽,在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此刻的“我”幸福地沉浸于这温馨的氛围里,不愿醒来。

第二节则与上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时的向“我”心中发冷,眼前晃动着大海、峡谷、溪岸和山地的自然景象,浸透着悲凉和凄婉。这里,诗人运用了许多灰色、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这些自然物象,如“空旷苦涩”、“贫瘠荒芜”,这其实是“饿”心境的写照,曾经的“我”感受着家的温暖,而此时的“我”却流浪在外,苦苦追寻着离“我”远去的家园。

第三节,“我”不断地颠沛流离,却无法为自己的身心找到栖息的地方,“我”总是在寻觅着那个幻想中的家园,跋山涉水,走过无数条路,离开了无数个临时的住所。虽然每次离去“我”都不忍心,但“我”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最后归宿。最后,诗人淋漓尽致地将“我”徘徊于逃离与回归、寻找与放弃之间的矛盾心态表现出来,“我”真后悔离开曾经耗尽自己全部感情的家,现在“我”又苦苦地想把它追寻回来。“我”一路寻觅,每一次都似曾相识但却不是“我”原来熟悉的那个家,最后不得不又选择离开,重新踏上征途。“我”时而停在路旁,倾听着昔日狂风的呐喊,真想放弃,但是心中不忍,不得不再次选择离去,远处向前伸展的道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一种孤独无助的情感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诗歌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许多象征物都蕴含了丰富而又复杂的意味。诗人布伦南曾经说过“象征就是诗歌”。布伦南的象征手法具有两个特点:一去是他所使用的象征物本身往往是精神的东西,是一个经过归纳的概念,而不是取自现实世界的实物;另一个特点是,他的象征物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比如“家”、“徘徊者”等等,从而使诗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模糊与难解。这一点也正是现代主义诗歌特征的体现。布伦南早年留学德国,在大学里十分欣赏马拉美等诗人的作品,因此他的创作风格也明显带有现代主义特色。他十分赞同马拉美所主张的在诗中追求“绝对境界”的观点,认为“我们不是用诗来表达完美,而是表达我们缺少完美,期求完美”。因此,他的诗总是暗示一种理想,一种生活中不可企及的完美。他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这种完美,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唯一的象征主义诗人。他从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性出发,不断地发掘语言的多层的和朦胧的含义,以此来揭示平凡事物后面的那个绝对的世界,展现一种绝对的精神追求。在《徘徊者》中,诗人抓住了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孤独、矛盾与徘徊这几个语词来探讨追求理想以及回归家园的主题。自上古以来,人类总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去追寻客观事物背后的那个绝对真理,这是对理想与绝对的希冀。然而作为主体的人在面对宇宙的浩瀚缥缈之时,却又倍感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们不得不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到了现代,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隔膜,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想象空间里,他们时常介于虚幻与真实之间,因而他们总是不断地寻找自我,寻找真实,徘徊于逃离与回归的眩晕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能听到“我的心多么苍老,多么苍老”的呐喊声,为人类自我的流浪而悲泣。

布伦南认为诗歌是靠情绪和直感而不是靠理智和逻辑来理解的,因而在诗歌的句法上刻意求工,几乎每字每句都经过雕琢。此外,他撷取了诸家的特点,采用弥尔顿所擅长的倒装与同位,并结合马拉美惯用的艰涩的分割式句式,同时也效法詹姆斯的长句,结果使他的诗歌朦胧而晦涩。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澳大利亚著名诗人。他是个学者,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因患癌症而亡。他的诗精致、纤巧、朦胧,爱用隐喻,较多地表现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马拉美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1913》。他在生前几乎不被重视,五六十年代以来评价日高,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现代屈指可数的重要诗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