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十全记

更新时间:2024-01-25 15:36

《御制十全记》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于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撰写。高宗弘历写本,1册,另有拓本1册,各16开,同函装。

内容简介

《御制十全记》记录了清乾隆时期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乾隆说:“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全文简述了清乾隆时期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战役、1765至1769年的平定缅甸、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征战廓尔喀。

写本、拓本前均有乾隆御制序云:“昨准廓尔喀归降,命凯旋班师,诗有十全大武扬之句,引而未发,兹特叙纪之。” 末署:“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嘉平月御笔”,并钤“八徵耄念”、“自强不息”朱印2方。拓本除乾隆御制序外,尚有碑题记,刻有双龙捧“御笔十全”题字云纹图案,末为云龙纹碑之背面。

全文载于《御制文三集》卷八,本件原贮重华宫

创作背景

1792年10月(清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投诚,进表纳贡,清高宗以军功完善,于十月初三作《御制十全》一篇,以志武功十告,并令翻写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建盖碑亭,以昭武功而垂久远。

作品赏析

御文体现了乾隆帝在廓尔喀投诚之际志得意满、文过饰非、讳败扬胜的真实形象。

“十全”不全

十次用兵并非每次皆胜,所谓“十全武功”,实际是功不满十,一征金川,见难收兵。缅甸之役,将军、一等公明瑞败死小猛育,经略大学士傅恒受挫老官屯,被迫允和,匆忙后撤。出征安南,统帅孙士毅狼狈逃归,提督战死,全军溃败。初征廓尔喀,双方既未正式交锋,钦差大臣巴忠还附和藏区噶布伦之议,丧权纳币赎地,不能算为凯旋回朝。

胜中有败

以取胜之六大武功而言,也不是所向无敌势如破竹,而且还曾遭受重大挫折。征准部,定北将军班第丧命于乌兰库图勒;定回疆,定边将军兆惠被困黑水营;二“扫金川”,定边将军、大学士温福中枪而死,清军溃败于木果木;“靖台湾”,参赞大臣、一等义勇伯被围于诸罗,险至身亡城毁,将军常青龟缩于郡城;二征廓尔喀,七战七捷之后,大将军、大学士、一等公福康安差点死于敌军刀下,清军“死伤甚众”。

敌弱我强,机遇良好

“十全武功”之战败者,多是弱于清朝。大、小金川人户不过三万,准噶尔汗噶尔丹等虽曾威震西北数十年,但到了乾隆十几年时,纷争内乱,新汗达瓦齐昏庸贪杯,阿睦尔撒纳又德不服众,一盘散沙,回部大、小和卓更是无能,林爽文、庄大田士卒仅只三四万,不是拥有亿万臣民之“天皇帝”的对手。缅甸、安南、廓尔喀之王虽系创业之主,但僻处边远,又不愿与清朝长期对立,积极争取朝贡通商停战修好,为乾隆帝败而后“胜”提供了条件,否则,这些“武功”也是难以取得的。

军威不壮

清朝入主中原一百多年,八旗劲旅坐享厚禄,养尊处优,绝大多数都变成了不文不武、贪生怕死、畏敌怯战的纨绔子弟。八旗士卒积久疲弱,不敢言战,十大征战中,清军主要由绿营、土兵组成,满兵仅占少数,而且还多系东北满兵和索伦兵。这样的将帅和士卒,其战斗力之弱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二征金川,以十万之兵对付二三万“番人”,还打了五年,用银七千万两,这种武功的确是来之不易。

作者介绍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清高宗清东陵-裕陵。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巨著,对保存古代典籍、传播历史文化、推动学术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