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8 23:48
循经感传现象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经络感传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
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个体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针刺多感酸、胀、重、麻;艾灸则现热气感;低频脉冲电可有电麻感;按压可有胀、麻等,一般呈带状、线状或放射状,其感传路线与经络主干的分布基本相符,有的还出现表里经之间,手足同名经之间的互传现象。感传速度一般缓慢,能为受试者清楚描述,而且可呈双向性传导。这种传导可被机械压迫或局部注射麻醉剂所阻断+刺激一旦停止,感传也就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经络感传现象还可以表现为沿经抽痛,皮疹,脱毛和引起皮肤出现红线、白线、皮丘带、过敏带、麻木带等特异现象。经络感传现象对于研究经络实质有重要意义。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固体表的某些特殊物质结构在循经感传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中枢兴奋扩散论和外周动因激发论。中枢兴奋扩散论者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定的,按着体表的十四经的路线发生定向性兴奋传导,结果在敏感人的大脑中产生循经感觉传导现象。其主要实验依据有三点。第一,幻经络感传现象。是指在已经截肢的病人伤口愈合后,每当针刺失去的肢体以上的残端部位的某经某穴而发生循经感传时,这种线性的传导既可以循该经的路线向上,向完整的躯体传导;同时也可以向失去肢体的部位传导,甚至这条幻经络的传导线可以达到失去的手足的末端,其位置与该经的经典路线相符合。第二,条件反射性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当一个无关刺激,例如声和光的刺激与针刺引起循经感传现象相结合,经过多次重复强化实验,则这一个声和光的刺激出现时,往往也可引起条件性的循经感传现象。表明没有直接刺激皮肤,通过高级神系统的作用,也可以引出循经感传现象,揭示大脑皮层在这一现象的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在麻醉区域内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庄鼎等人的工作表明,当刺激腰麻病人的麻醉平面以上正常区域的穴位,如胃经的气户穴,则多数受试者出现的循经感传线,可以从正常感觉的区域沿着胃经的路线,向下进入麻醉区的大腿、小腿,直达胃经的井穴。其循行宽度,速度和感觉性质与麻醉以前比较,没有多大差别。外周动因激发论者,并不否认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在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时感觉的特殊作用,而只是主张在体表的十四经线上可能有某些特殊的物质结构在隐性感传线上或显性感传的循经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依据有四点:第一,隐性感传线的客观存在及其生物物理学特性。如高振动声、低阻抗、高发光以及针刺时的温度变化和微小搏动等的发生,说明这种特殊的感觉现象不可能在没有外周无条件的激发动因下产生条件反射。第二,截肢后经络循行线某些生物物理学特性继续存在。第二,循经感传线受机械压迫而发生受阻滞现象。说明在体表可能有某些物质结构,具有因受压迫而阻滞外周动因的继续激发的作用。第四,模拟感传现象的发生与脑诱发电位的一致性。吴宝华等人采用柔软的毛刷,以类似感传的速度沿着经络的路经刷动,使无感传者产生模拟感传,此时测试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发现这时其P12N33P102的复合波较正常值降低1.61μV。这个下降幅度恰好是循经感传显著者和一般无感传者相差的幅度。提示循经感传发生时,可能有某些动因循经前进;正是这种动因,不断刺激沿经的神经感受装置.导致脑诱发电位振幅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