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23 10:26
藻体壳面观呈心形或卵形。体长为15~23μm,宽度为13~17μm,顶刺长约1μm。顶刺短小,叉状,顶生,副刺短。两壳板表面布满突起的小刺,壳板表面稀疏分布刺丝胞孔。
藻体形状多变,壳面观呈心形或卵形。体长为15-23μm,宽度为13-17μm,顶刺长为1μm左右。细胞近前端最宽,前端平截,后段渐细,圆形。顶刺短小,叉状,顶生,副刺短。鞭毛两条,位于细胞前端中央的鞭毛孔周围稍加厚呈“V”字形。两壳板表面布满突起的小刺,刺丝胞孔稀疏地分布在壳板表面。藻体内细胞核圆形或球形,位于细胞的后部,2个板状的色素体,黄褐色。
分布于世界多地,中国沿岸和内湾都有分布。
准确快速地检测海洋环境中微型原甲藻的种群动态,及时了解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数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上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该藻直接观察和计数,这个过程费时费力,并且需要富有经验的分类学专家来执行,很难实现对大量样本进行实时检测,因此发展检测微型原甲藻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研究由微型原甲藻引起的赤潮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该藻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技术都还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
微型原甲藻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而引起人体中毒,给渔业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1977年,天津大沽口近岸水域曾发生由该藻引发的赤潮,面积达570 km2,造成大量鱼虾死亡;2000年,舟山群岛海域爆发了一次更为严重的赤潮,影响范围高达7 000 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