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4 23:18
微行星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被认为是存在于原行星盘和残骸盘内的固态物体。
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是维克托·萨夫罗诺夫的微行星假说,说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尘埃颗粒经由不断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来越大的个体。当这个个体的直径达到大约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经由相互间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为庞然大物。
这就是微行星如何经常被定义的。比微行星小的物体依赖布朗运动或是气体中的湍流运动,使彼此间能发生足以导致黏合的碰撞。还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盘的盘面中段尘埃颗粒密集成层的区域,因为经历重力的不稳定而聚集。许多的微行星会因为剧烈的撞击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经历这个阶段后仍能存在并继续增长成为原行星,然后成为行星。
就是进入距离异常遥远的轨道,例如欧特云,或是被来自类木行星(特别是木星和海王星)规则的重力轻轻的推送而与更大的物体碰撞。少数的微行星可能被捕获成为卫星,像是火卫一和火卫二,以及类木行星许多高倾角的卫星。
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对科学家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们蕴含了有关我们的太阳系诞生时的讯息。虽然它们的外表的化学组成可能已经被强烈的太阳辐射改变,但内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时未被碰触过的原始物质。这使每个微行星都像“时间胶囊”,它们的结构能告诉我们太阳星云以及我们的行星系统形成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