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降水

更新时间:2023-05-15 21:41

24小时降雨量<0.1毫米,称为微量降水。西北内陆干旱区除约20% 面积雪线高度的山区外,年降水多不足250 mm,连同山区在内的新疆 平均降水量仅145 mm,柴达木盆地约100 mm,甘肃河西走廊不足80 mm。年降水量不足100 mm范 围的约为西北内陆旱区面积的60%,不足50 mm的面积占50% 之多。南疆是我国海拔最低点所在的 地区,吐鲁番盆地的60% 年份降水量不足5 mm,个别年份可谓是滴水不降,仅0.5 mm。虽然北疆 对作物有所裨益的15 mm一次性降水时有出现,但为数不多,南疆和柴达木盆地则十分罕见,出现 频率较高的微量降水还起到引起土壤返碱、危害作物幼苗的作用。由于降水数量少,蒸发强烈,整个 绿洲区域的干燥度居高不下,全区干燥度的低限为>3.5,一般为6~8,高的可超出10。足见西北内 陆干旱区降水对绿洲的农业发展无足轻重,但也不能或缺。

简介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的水滴粒或冰粒统称为降水。降水的特性通常用其形状(毛毛雨、雨、雪、雹)、降水的性质(连续性的、阵性的),以及所测得的降水量值(水柱的毫米数)来描述。如雷阵雨:是指降水时伴有雷声或闪电。阵雨:是指雨势时大、时小、时停的液态降水。间断雨:是指有时下、有时不下、下下停停。局部降水:是指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下,有的地方不下。还有雨夹雪:是指在降雨时,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等等。降水过程是复杂的,简单的说,当湿空气被抬升、冷却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不断壮大,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水滴时,水滴降落到地面或冰面便形成降水。

降雨量级别

气象部门将降水量的大小作了统一划分。规定:

24小时降雨量分为七级:微量(<0.1毫米)、小雨(0.1~9.9毫米)、中雨(10.0~24.9毫米)、大雨(25.0~49.9毫米)、暴雨(50.0~99.9毫米)、大暴雨(100.0~249.9毫米)、特大暴雨(≥250毫米)。将24小时降雪量分为以下四级:小雪(0.1~2.4毫米)、中雪(2.5~4.9毫米)、大雪(5.0~9.9毫米)、暴雪(10.0毫米)。因此,若某地出现持续的暴雨或大暴雨,则常常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若较长时间没有降水或降水量很小,则出现会干旱。有了以上明确的划分,人们就能根据气象台作出的预报,判定出未来降水量的强度及大小了。

气溶胶影响微量降水

对1960—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微量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干燥晴天能见度、气溶胶光学厚度及云滴粒子有效半径等变化特征验证大气气溶胶对微量降水的影响,结论是气溶胶导致的微雨减少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塘、长江三角洲和华南沿海地区,且气溶胶越多的地区,微量降水的减少越严重。

夜间微量降水的判断方法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夜间不守班的台(站),不论白天或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均应按“摘要表”内的摘要符号录入,并参加“天气日数”的统计。夜间微量降水,常常由于自记雨量计反应不出来,雨量计蓄水瓶中收集到的量蒸发(或未收集到),或误认为雾、露、霜量,造成天气现象漏记,并可能影响天气日数的统计。现介绍一种方法,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夜间是否有微量降水产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