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3 00:32
“德国制造”是指德国进口的商品。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被视为是“德国制造”的起源。
131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等复制品的标签,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操作工”其实本身就是工程师,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
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业里面用过SAP的ERP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采购之类的肯定特别熟悉)。
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行业的例子,德国人的厨房比咱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确测量的,当然,所有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是需要精确。
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德国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
举个例子,有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而他们的家中几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们喜欢自己制造东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国制造那么多,说实在的,我觉得德国制造也有其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制造业并不适合制造快速消费和变化的产品,因为但凡一个产品使用寿命就是20年以上,这让回头客很尴尬。
欧洲人崇尚低调的奢华,尤其是在上流社会中,夸张的LOGO和设计最不讨喜。而德国制造就切合了这种消费心理。以德国的钢笔(LAMY、宝丽金)为例,最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而代表工业设计最高水平的红点奖中,德国实用又低调的产品总是最受欢迎。
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止于产品外观,德国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见的地方就越发仔细。在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中陈列着这一奢华汽车品牌的早期发动机产品。我看见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一台星型发动机上,每个螺栓都用铁丝线连接,工程师出身的家父告诉我说,这样可以保持每个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难解释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原因了。
毋庸讳言,正是看中了德国的技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亲近德国。在这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立国的国家里,男女老少对科技的热情可以从每年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中窥见一斑。就连即将到来的慕尼黑啤酒节,也有展示最新技术的展台。
服务也是德国制造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购买了德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们,”而德国产品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有着随时可以退货的服务,但出现的退货率却寥寥无几。而服务态度是让人最能直观的感受到的。
真正的德国产品质量源头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国企业追求的并非是财富的积累,而是科技和产品的实用性,所以几乎看到不德国本土有哪些产品的广告绚丽多彩,或外包装精美诱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产品)。
德国产品很少去以价格竞争同行业产品,一是有行业保护,二是所有人都知道,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更愿意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让利润转化成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完善上。
德国的产品更新换代并不快,但关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他们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们不说汽车这样的大家熟悉的德国代表产品,说一些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德国小物件和服务,来看看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
儿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关的产品,特别是儿童食品,在安全性上,从配料到生产加工,再到出售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检验。以奶粉为例,德国奶粉不允许3岁以下儿童所食用的产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剂等,并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许做大量广告宣传,而所有奶粉都视为药品监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婴产品也都被只允许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儿童食品一样都有严格的检验和规定,比如德国巧克力,所有的德国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众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这种代可可脂导致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等。
护肤品:德国很多护肤品牌可能没有法国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几个有名的德国有机护肤品品牌,比如德国世家和维蕾德,都为自己的产品建立了有机植物园,专门为产品提供有机原料,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洁剂:清洁剂本身都含有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国本地生产的非工业用途化学产品,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等,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外,绝大多数都采用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说,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将化学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厨房用具: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德国一个锅就要几千元,到底贵在哪,其实德国的锅具不仅仅是因为材料质量和生产加工优秀,还有很多其中都蕴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属性,而菲仕乐的锅具则要经过9000道工序生产加工,节能环保,极佳的传热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用德国的锅具一根蜡烛就可以做一顿佳肴。
生活用品:其实最能体现德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讲究的就是一个品质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温壶,简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设计为一身的艺术品,再比如滤水壶,德国有一个品牌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还能过滤有机有害物,且滤后的水质富含镁元素。
德国的小家电: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诺Miele,西门子Siemens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国家电高品质精髓。甚至他们的科技含量不少于他们的汽车技术。比如博朗的负离子技术,美诺的外设蒸汽发生器技术等等。
德国的保健护肤品:几乎著名的德国保健护肤品牌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来保证取材的天然有机品质和产品提炼技术,而且部分产品智能在当地药店购买。这点与很多著名品牌不同,德国人把钱用在研发和品质上,而非广告和推广上。
产品相关服务:产品服务本身依托于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因此所有的产品都会有完善的售后和其他服务,比如在网购的过程中,承担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人员是绝对不会乱扔包裹导致包裹破损,或是送货态度恶劣。
这就是德国制造,不追求价格,但追求价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细节,不追求广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质量。
德国最大汽车制造商曝出丑闻,让“德国制造”蒙羞,同时也为当地制造业敲响了警钟。大众公司的失信行为不仅招来广泛谴责和质疑,也正将“德国制造”拉入全球性的信任危机。
股市是观察市场信心的窗口,德国股票指数DAX成分股中的三分之二是制造业企业,凸显制造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然而,自大众排放丑闻被曝光的9月18日至10月2日,DAX指数跌幅超过3.6%。其中,大众市值缩水超过40%,戴姆勒和宝马的股票也分别下跌10.7%和8.8%。这起丑闻引发的对德国制造业尤其是德国汽车工业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米勒6日在集团员工大会上承认,排放丑闻主要是一场信任危机。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新赢回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及所有公众的信任。
不过,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德国质量协会等机构均认为,大众丑闻是个别行为,不代表德国汽车业,更不代表“德国制造”。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马蒂亚斯·维斯曼指出,个别企业的问题不能代表整个德国汽车业有问题,德国汽车业不应为此遭受不公平待遇。
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赫伯特·施瑙贝尔说,德国制造业的基础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才是支撑“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关键力量,少数大型企业并不能完全代表“德国制造”,大众也只是大型企业中的个例,“绝大多数德国制造企业是‘干净的’,在国际交往中是可靠的”。
德国质量协会地区业务负责人佐默霍夫指出,德国目前仍有许多传统的小型家族企业。“我们研究发现,这些家族企业在道德操守方面往往与大企业不同,它们用家族的名字捍卫信誉,更注重诚信文化的传承。”
尽管上述为“德国制造”正名的理由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对广大消费者而言,很难将大众与“德国制造”割裂开。
但消费者的品牌惯性和路径依赖或许能为大众和“德国制造”修复形象争取一些时间。在日前闭幕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有大众车主对记者说:“未来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我还会相信大众。”
眼下对于大众公司而言,公开透明地接受调查,及时对外公布真相并接受处罚是必须做的。
施瑙贝尔说,要捍卫“德国制造”的形象,就必须把大众丑闻的真相说出来,谴责错误行为的同时,还要积极支持那些行为端正的企业。
事实上,高技术质量不足以保住“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德国企业亟须加强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
佐默霍夫说,诚信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质量的一个方面就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包括他们对企业产品符合监管要求、企业诚实可靠的要求,这是非技术层面的”。
此外,“德国制造”必须专注创新,企业只有实现颠覆式创新才不至于搞“排放门”那样的假把戏。
佐默霍夫认为,随着化石燃料技术的开发逼近极限,德国汽车业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技术路径,比如氢燃料、电动技术等,必须拿出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以及新的交通理念,拿出“干净的”技术,而不是欺骗。
德国质量协会2014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未来20年,代表高质量的“德国制造”将是德国经济成功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德国制造”正面临激烈的外部挑战,中国、波兰、印度、土耳其等国的产品质量竞争力正大幅提升。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其是在未来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比拼中,“德国制造”还能赢吗?
仅从大众事件来看,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竞争中,德国主推的清洁柴油技术因“排放门”遭到诸多质疑,其能否继续站稳美国市场存在变数,也意味着至少在美国市场上,德系车在与日系车及美国本土品牌的竞争中可能遭遇滑铁卢。
事实上,眼见德国大众遭难,个别外国整车企业已开始着手抢夺市场份额。据意大利媒体报道,意大利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将为大众车主提供“换车奖金”,2015年10月底以前,大众的客户如果转投菲亚特克莱斯勒旗下车型,最高可获得1500欧元奖励。
由汽车业放眼整个制造业,德国在未来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中也难有绝对的优势。德国政府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意在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制高点,其核心是智能制造。根据德国质量协会的报告,德国必须在未来标准的制定方面“加强工作”。
然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也都制定了各自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工业4.0”之间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德国制造”在未来竞争中必将遭遇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