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

更新时间:2024-10-14 23:56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分布最广泛,也是最难治理的一类世界性家居卫生害虫。它除了盗食、污染食物,损害衣物、书籍,破坏电脑等精密仪器,造成经济损失外,更主要的危害是传播大量疾病。由于德国小蠊适应性强、繁殖快,易产生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因而对其防治难度很大。

外形特征

德国小蠊成虫为背腹扁平的椭圆形,分头、胸、腹 3 部分,小的仅 0.2~0.5cm,多数体长在 10~30mm,呈黄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体长和体色因种而异,一般体表具油亮光泽。早龄若虫体小呈深褐色近于黑色,无翅,形成翅后的若虫,在背中央有一条明显的淡色条纹。蟑螂为下口式头部,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发达的复眼,单眼一对(小而不发达),翅 2 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但很少飞翔,有 3 对形状相同的爬行足,股节发达,强劲有力,善于疾走,雄虫腹部末节后缘两侧有 1 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前胸发达,背板宽大而扁平,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腹部扁阔,分为 10 节。

近种区别

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

德国小蠊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产卵,卵成熟为若虫,若虫羽化为成虫。卵荚弯弯细长,形似香肠,形成后挂在雌虫腹部末端,孵化前产下,有时卵荚挂在尾端就开始孵化。德国小蠊是唯一长时间携带卵荚的室内蜚蠊种。雌虫一生可产下4~8个卵荚,每个卵荚可孵化若虫30~40个,从卵荚形成至孵化需28天,若虫蜕皮6~7次变为成虫,蜕过1次皮,就增长1龄。德国小蠊成虫化后一周,即成熟,可以繁殖,每年繁殖2~3代,室内条件下,若虫龄期完成需要40~125天,若在不利条件下或在早期若虫的附肢受到损伤时,龄期可能会有额外的增加,以使受伤的身体部位恢复和再生。成虫期约5~8个月,高温时可缩短。无雄虫时,雌虫也能产卵,但未见孵化出若虫。

生活习性

德国小蠊最早起源于高温、高湿的非洲,现仍喜欢栖息在比较温暖、潮湿的环境。若虫与成虫有相同的习性,为负趋光性昆虫,它们白天躲藏在温暖潮湿和黑暗的隐蔽场所,如墙壁、天花板、橱柜和台桌等家具的缝隙、角落;杂物堆、阴沟、各种水暖管道和电源线路间的缝洞都是德国小蠊的藏身之地,夜间出来寻找食物、水和进行交配。如果白天看到德国小蠊,就说明这个地方的蟑螂已经泛滥成灾了,而能藏身的缝隙已经虫满为患或食物和湿度不足。

德国小蠊为杂食性昆虫,家栖品种不仅喜食居民住户中的清洁食物,如糖类、淀粉、肉类、奶制品等,也喜食不卫生环境中的“食物”,如腐败的食物、人类的痰液和毛发等,并存在边吃、边拉、边吐的生活恶习。水对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为重要,如果有食物和水,成虫能存活1月以上;如过没有食物和水,则不超过2周,群体中就会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如果没有水和食物的来源,大部分德国小蠊在白天也会不顾一切地侵扰到某些建筑群的非食物区去寻找零星的食物。温暖季节偶尔也会看到德国小蠊聚集在室外的垃圾附近,这主要也是因为室内的群体聚集太多或使用杀虫剂驱赶作用而造成的。

德国小蠊是很活跃的昆虫,更喜欢在密缝和夹杂物中生存,也经常会夹杂在蔬菜、服装、木材、布匹和其他食品以及物品中而被带入家中或运到其他的城市和国家,经常以“搭便车”的方式进行传播和入侵。

分布

德国小蠊是蜚蠊目中分布最广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和最难治理的一类重要害虫,它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均有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广东、福建、上海、北京、山东、辽宁、湖南、湖北、黑龙江、陕西和新疆等地都广泛分布。

防治措施

德国小蠊的综合防治是将害虫与其孳生的环境作为整体,综合环境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来防治德国小蠊,并将对人和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1)德国小蠊的监测

认真、细致地勘察害虫孳生环境,找出害虫孳生的原因及其栖息的窝巢是害虫防治工作成功的一半。大多数对德国小蠊防治的失败都是由于未能找到环境中德国小蠊全部的隐藏场所,并加以彻底处理,以致于源源不断地发现新的德国小蠊入侵,不能灭绝。

(2)环境改造与物理防治

食物、水和巢穴是德国小蠊生存的3个基本条件。采取保持室内外清洁,控制食物和水、补齐墙上的各种缝隙、孔洞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害虫的环境容纳量,使其难以孳生。德国小蠊一般是夏季随运入室内的食物、家具等迁入,因此对运入的包装物及各种杂物应仔细检查,垃圾及时清除,避免德国小蠊入侵。

在对环境勘察时,可以使用吸尘器捕获聚集于暗处的德国小蠊,有利于下一步防治工作。使用粘蟑纸在德国小蠊易于活动处监测,既可捕获残余害虫,又能及时发现问题。

(3)化学防治

滞留喷洒和投放毒饵是德国小蠊化学防治的两个基本方法。由于滞留喷洒后,残留于室内表面的药剂可以残留3个月以上,难以清除[8],因此在防治德国小蠊时,应避免不加区别地大范围喷洒地面、墙面和天花板,重点处理德国小蠊活动、栖息处,特别是接近水源、食物的缝隙。适合滞留喷洒的剂型有微胶囊悬浮剂(CS)、乳油(EC)、水乳剂(WP)、悬浮剂(SC)、可湿性粉剂(WP)等。

灭蟑毒饵由于其对环境污染小,使用安全,效果可靠而迅速得以推广。灭蟑毒饵剂型包括膏剂、胶饵、颗粒毒饵、毒饵盒等,适用于学校、医院、办公室等对杀虫剂较为敏感的场所。

氟蚁腙成分杀蟑胶饵:应多点施药于蟑螂经常出没处,使蟑螂接触吃食氟蚁腙成分的胶饵后慢性中毒并在窝里死亡,具传染、胃杀作用。持效期长,一般为3-6个月,但要防止受潮。

氟蚁腙成分杀蟑胶饵施药需点多量少, 每次施药点都米粒大小即可,施药点于蟑螂经常活动的场所。持效期很长,安全高效方便,不易产生抗性,并在蟑螂中互相传播毒性,造成蟑螂的群体死亡。

使用毒饵时,必须将其施于德国小蠊聚集的缝隙内或活动处。如果密度较高,应首先进行滞留喷洒,待密度下降后,再用毒饵巩固灭蟑成果。

毒粉由于其飘逸性好,持效长等优点,在防治德国小蠊中也常应用。特别是处理一些不能喷洒的精密仪器内部或较深的缝隙时,使用毒粉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车、船、地下室等密闭场所可以应用烟熏剂防治德国小蠊。烟雾渗透力强,灭蟑彻底,但缺点是没有持效,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配合。烟熏剂污染较大,对人、畜较危险,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4)生物防治

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害虫具有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尤其适合防治室内的城市害虫。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是世界上唯一进行系统研究的蟑螂病毒,可以感染、致死黑胸大蠊而不感染脊椎动物。

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AaIT)和某些植物的精油对德国小蠊也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预防德国小蠊产生抗药性的基本方法是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采用毒饵防治低密度的德国小蠊,避免超剂量滥用杀虫剂,推进综合防治措施等。

危害

德国小蠊能从身体不同部位排出怪味分泌物,从而使食物变味和变质;在群体密度高时,这些分泌物会在它们侵扰的场所产生一种特异的气味。该蠊不仅能咬食和破坏食品、药材、纤维织品、纸张和文物藏品等,更重要的是还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伤寒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卵和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其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也会带有过敏原,并可能导致传播,使有过敏体质的人出现皮疹、哮喘、打喷嚏等症状,但不是时常与严重疾病有关。国内曾报道从蟑螂体内分离出多种真菌、腺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并检出肝表面抗原、蠕虫卵(蛔虫、鞭虫、蛲虫、绦虫)、阿米巴和鞭毛虫等病原体,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其还可成为外耳道异物,甚至罕见的成为了支气管异物

总地来说,德国的小蠊外携带的大量的病原体,污染人们的日常的生活的环境,骚扰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影响人们的身体的健康,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困扰。

难治理因素

(1)德国小蠊卵荚中的卵比其他侵入室内的蜚蠊的要多,德国小蠊卵荚内一般含30~48粒卵。

(2)从卵孵化至性成熟所需时间短,日本大蠊需25~105d,平均33.5d,德国小蠊需15~30d,平均28d,美洲大蠊需24~100d,这样德国小蠊会比其他种类繁殖快,因此它具有高繁殖潜力。

(3) 若虫存活机会比其他种类多,由于雌虫可带卵荚在身上直到若虫孵化,而使若虫避免了很多不利的环境,这样使众多的若虫孵化和高繁殖潜力成为可能。

(4)德国小蠊若虫体形较小,可躲藏在狭窄的缝隙里,而这正是那些大的蜚蠊所无法达到的。这些因素再结合其取食特性和行为习性,使得德国小蠊生存机会增强,维持高的群体。

(5)它成功的高繁殖潜力明显的有利于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形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