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戏剧

更新时间:2023-11-22 13:40

德国戏剧源于古代民间仪式和游戏活动。后由于民间流浪演员的出现而得到发展,中世纪已趋成熟,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形成繁荣兴旺的景象,其间,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

基本资料

60~70年代的舞台演出特点之一,是对古典名剧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要求舞台人物塑造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让观众看到现代人对经典著作的独特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如柏林剧团上演的由布莱希特改编的莎士比亚剧作《科里奥拉努斯》,导演是M.魏克维尔特和 J.坦歇尔; 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的莱辛的《智者纳旦》,导演是F.佐尔特尔。古典剧作的大量演出,有向普通劳动者普及人类优秀文化的作用,哈勒剧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很有才能的中年导演,除了魏克维尔特和佐尔特尔外,还有B.比佐、F.贝涅维茨、H.逊涅曼等。70年代初,有的剧院提出把剧院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中心的口号,吸引广大观众参加剧院建设,形成剧院与观众的新型关系。观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科学被广泛应用,把观众作为艺术生产的不可缺少的对象系统地加以研究。 80年代,民主德国的戏剧界思想更趋活跃。一些原来受到批判不能演出的剧本被搬上了舞台,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表演流派给予了更多的注意。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德国现实主义传统学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演剧方法,由过去的各自独立逐步走向彼此吸收、相互融合,从而出现了一个探索、创造新的舞台表现方法的局面。1983年德意志剧院上演毕希纳的《丹东之死》,中年导演A.朗克大胆地突破传统表演手法,在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表演方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朗克于1986年应联邦德国慕尼黑小剧院邀请执导席勒剧作《唐·卡洛斯》,同样获得成功。

主要剧院

民主德国的重要剧院有柏林德意志剧院、柏林剧团、柏林人民舞台、高尔基剧院、魏玛剧院、莱比锡剧院。莱比锡奥托高等戏剧学校和柏林布施高等戏剧学校为发展戏剧艺术培养了许多人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