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岭山水库

更新时间:2024-02-21 21:07

德岭山水库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大草原,距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20km,省道S212(一级公路)经过景区,距乌拉特机场28公里,南临国家二级公路固查线。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发展历史

1971年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为保护下游人民免遭洪水灾害,在海流图河与阿祁尔河交汇的匈奴古城西墙的“红泥潭”建设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重点中型水库,并将这里命名为“德岭山水库”。

德岭山水库属国有公益水库,隶属乌拉特中旗水务局管理,地处乌拉特中旗同和太牧场。水库土地面积15.28km,水库坝址建在海流图河与阿祁河交汇处,大坝上游流域面积为1971平方公里,兴利库容2300万立米。大坝东山上就是匈奴古城--单于庭。下游为芦草沟,距秦汉长城2.8km。

2003年国家水利部批准德岭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总投资2504.44万元,除险加固后总库容8670万立方米,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III等,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级别为3级,其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坝顶高程为1144.21m,坝顶长218m,坝高22.4m,坝顶宽4.5m,上游坝坡比1:2.75,下游坝坡比1:2.5,上下游均为干砌石护砌。水库保护下游12个村,1.7万人和10万亩农田,保护范围内有乌拉特中旗工业园区、固查线省道、通讯电力线路等重点骨干工程及其农田配套设施。

德岭山水库水生动植物分布量大,饲料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发展迅猛。鲢鱼、鲤鱼、鲫鱼、鳙鱼四大品种,肉质好,味道鲜,是极佳的无公害绿色佳肴,成就了闻名河套的“草原水库鱼”。

主要景点

一、匈奴古城遗址

在德岭山水库东山上,有一座匈奴古城,在卫星地图上清晰可见。

2017年6-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德岭山古城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古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性,山上构筑石墙,近平地处则夯筑土墙,周长5850米。发掘区域集中于古城东半部。因水土流失,揭开地表即暴露文化层,遗迹均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生土。城内布方清理居住址5座,灰坑一座,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多为罐。对东城墙打探沟作了解剖,城墙土夯而成,宽2.4米,残高1.4米,夯层厚约10厘米。距墙体外6米处有护城壕,壕沟剖面呈锅底形,上口处宽6米,深0.5米。

通过调查与发掘,专家认为:其一,古城东南1.3公里处为东西横亘的汉代朔方郡长城,古城虽位于汉长城以北,但占据长城外侧孤山,与汉长城能够起到一体的防御作用;其二,古城出土陶器的时代集中于东汉时期,部分装饰具有匈奴等北方民族文化特征,如陶器肩部、腹部多装饰弦纹和波浪纹,陶器近底处器壁上有小孔,陶器底部有方形戳印等;其三,城内的居住址,有北方民族军营的特色。

古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城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城西临海流图河,北临阿祁河,水源充足。南有巍峨的阴山山脉为屏障。城东为缓坡地带便于马队出行,出入阴山有险峻的芦草沟关塞。从芦草沟出阴山就是富庶的河套平原。古城周边的阴山里留下匈奴人绘制的大量岩画和石垒墓。这里有山、有水、有草原,山坡平缓,沟壑崎岖,便于游牧民族安营扎寨,马队出行,是游牧民族最理想的集聚之地。

二、秦汉长城

阴山山脉在德岭山芦草沟一带山势渐趋平缓,阴山北麓是广袤地乌拉特草原,正北与蒙古国接壤,阴山南麓是黄河流域的河套平原,阴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水岭。芦草沟是连接大漠南北的纽带,是沟通大漠南北的交通要道。

秦汉长城为防御匈奴所建,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残留的长城外壁高度在1-3米不等,基宽2米,顶宽1.5米左右,以石筑见。这段长城在乌拉特中旗地界从狼山-德岭山-石哈河南山都有遗址,且都在阴山北坡,经考证,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

三、烽燧

古城南山的山峰上有多处高大的石头堆,像一座方形的石头房,四周的墙壁清晰可见,经专家鉴定是战国、秦汉时期的烽燧。烽燧的边墙大多已经坍塌,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烽燧周围有兵营遗址,长城从烽燧北坡经过。匈奴古城在烽燧和长城的北方。站在高高的烽燧上一览无余,远眺可以看到前旗、五原。烽燧周边的岩石上有完整的岩画。从周围的环境可以明显看出这里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烽燧,是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燧”,是设在边塞上的一种亭。以候望敌情和报警为主要职责。烽是燧报警所用的主要信号中的一种,“烽燧”一词既可以用来指边塞亭燧,也可以用来指边塞报警的信号。

汉代边塞的行政系统,是都尉府统辖候官(长称候)。候官统辖部(长称候长),部统辖燧(长称燧长)。燧是最基层的单位。一般相隔数里便设一燧,但里数似无严格的规定。燧除燧长外,一般有燧卒三四人。报警的主要信号,白天是举烽和燔积薪,夜里是举炬火和燔积薪,有时还用表、烟、鼓等辅助。所以古人常称边塞报警的信号为“烽火”、“烽烟”。发现敌情时,主要根据敌人的数量和入侵情况等,发出相应的信号。关于在不同情况下所应发的信号的规定叫“烽火品约”,掌烽火的吏卒必须熟记。发出的信号由各燧依次传递,以达都尉府。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代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

从汉简看,烽多用缯或布制作,大概是类似表的一种东西。报警时,用设在高台上的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或用辘轳把它举到空中,让远处能够看到。天黑后改用炬火(捆绑的芨芨草把) 。举炬火时大概仍用举烽的工具,所以广义的“烽”也可以包括炬火。“烽”字从“火”当与此有关。

四、芦草沟

荒漠的乌拉特草原一望无垠,海流图河与阿祁尔河集水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每当夏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平坦干渴的河床,两岸草绿花红,林木茂盛。像两条浓绿飘带蜿蜒曲折地镶嵌在无垠的草原上。娟娟溪流平缓南下,流经同和太草原,汇入芦草沟,穿过阴山流入黄河。

由于两条河流多年的冲刷在阴山北麓的同和太草原上形成一片平缓的沙洲,生长着万亩野生枳芨(芨芨草)林。清风吹来穗头摆动,遥望如碧波荡漾,牛羊在草丛中悠闲,仿佛一片绿色海洋,漂泊着片片白云,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人景色。

雄伟的阴山山脉是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方的寒流,成为农耕与草原的分水岭。芦草沟是阴山河套段最大的通道,两岸悬崖绝壁,怪石重生。沟底芦苇青青,花草奇异,红、黄、兰、绿百花争艳,一派神奇。悉心近观更有蜂飞蝶舞,蜻蜓嬉戏,野兔奔逐,牛马悠悠。望天空鸿雁展翅高飞,鸟儿歌喉婉转。呈现一幅人间仙境的美丽画面。

这里当真是仙山福地,黄家所居。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匈奴的苑囿,匈奴单于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了他的幕南王廷—匈奴单于庭,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伟大的匈奴帝国,雄霸整个蒙古高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蒙古高原的伟大民族。

五、德岭山水库阴山岩画

乌拉特中旗的阴山岩画闻名中外,在沟壑交错的阴山山脉中,岩壁与陡坡中石头上镌刻着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图画。早在5世纪时,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在《水经注》中予以记载,是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

在德岭山水库周边5km的山区范围内,有1700多幅阴山岩画。每幅画面由若干个单体画组成,包括有北山羊、盘羊、骆驼、麋鹿、虎、狼、飞禽等动物。还有人物生殖交媾图案案、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这些岩画多采用磨刻的手法,图案刻痕较宽,线条略显笨拙,画面清晰,保存较好,初步推算主要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部落的文化遗存。还有两幅交媾岩画,一幅上有二人,另一幅上竟有三人,还有八羊图,双三狼图、牵马图等等。德岭山水库周边的岩画群于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统一评定为“呼仁敖包阴山岩画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认为,这些岩画距今约2000-3000年,属于青铜器时代。它为研究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迁徙和图腾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匈奴族在阴山南北活跃的五百多年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游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中国北方阴山及河套一带是匈奴帝国的最初活动中心。在西汉中期以前,这里区被匈奴帝国控制。西汉中期以后,这里是汉朝安置归附的匈奴人的主要地点。到东汉以后,整个黄河上游地区又成为南匈奴的驻牧地。可以说,匈奴民族从兴起、强盛到衰弱的整个过程中阴山河套一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阴山河套一带见证了匈奴民族辉煌的历史。

六、古老的崂温庙

敖包祭祀

德岭山水库南山有一座古庙遗址,叫“崂温庙”,亦称“老本庙”或“太庙”,据《乌拉特中旗史料》记载:老本庙为清代建筑,曾经这里的住持喇嘛是堪布呼毕勒罕,另有普通喇嘛22名。民国二年(1913年)蒙古叛军侵犯巴彦淖尔市一带,发生陶什陶之乱。外蒙古西路叛军进犯中公旗乌拉特草原,经芦草沟袭击河套地区,叛军首领就居住在崂温庙,把这里作为作战指挥部,焚烧附近德岭山乌镇18家商号。晋军陈希义受命为晋北(防蒙)东路军司令兼第四旅旅长,进驻陶林(今呼和浩特一带),派兵前往镇压。反击叛军,焚烧此庙。

崂温庙遗址坐落于芦草沟下游,距德岭山水库大坝约3km处,两边山势险要,在河道的东边有一处非常平坦的高台,崂温庙遗址就散落在这个平台上,只留下一片废墟,一户牧民在这里放牧,圈养。

崂温庙虽然已经坍塌废弃,它的基础还是清晰可见,崂温庙占地约4600多m,总建筑面积大约1060m。其中东殿160m,西殿320m,北边有一排生活用房数间约560m,西北角有一处小房子约20m。房子为石头砌筑。部分墙体还可以看出被焚烧过的痕迹。崂温庙南临一条小河,在河的对岸有一些土墙,无存考证。

在崂温庙的北山有一座崂温敖包,经历多年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已成为一个石头堆。2015年5月内蒙古绿野山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民族宗教部门批准,由希热庙佛教高僧开光,重新规划修建崂温敖包,建成后佛教高僧对这座敖包又融入了符咒,实属拥有“灵性”的正宗敖包。敖包直径16m,高8.66m,共用石料1000多立方。敖包近临水库,巍峨庄严,守护者一方净土,为这里的百姓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是这座敖包传承已久的大型祭日,整个祭祀仪式依然按照传统礼仪进行。每年阴历五月十二,要对敖包进行全面装饰,将象征敖包魂魄的苏力德古格力(蒙古语马鬃)重新整理,敖包顶上插上鲜树枝,拉起五彩拉链等装饰一新。祭日这天,祭祀这座敖包的牧民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从家带来煮熟的全羊和奶制食品摆在祭祀台上,然后每家的户主焚香举灯,并在彩色拉链上拴上憧憬美好吉祥的哈达,意味着向敖包神灵报道。

祭祀仪式开始后,一边由佛教大师击鼓跳跃出场,吟唱佛教传承的祭天诗文,祈求长生天恩泽于大地富庶生机、远离邪恶,一边由喇嘛们奏乐诵其藏经“纳木达格桑”,祈祷天下安泰、福满人间。此刻,牧民们无比虔诚地向天地万物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而且频频举起手中的招福桶或焚香或替代食品,顺时针方向摇晃着,齐声高呼“呼瑞艾”(天赐吉祥福禄惠顾于你我他和天下万物生灵)。 祭祀仪式结束时,所有民众举着招福桶或焚香,继续呼喊“呼瑞艾”,按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转三圈,意思是敖包神灵使他们与天地取得了心灵上的沟通,再次亲近了大自然,示意感激之情。

七、神奇的“红泥潭”

乌拉特草原上的海流图河与阿祁河向南而来最终汇聚到古城脚下的芦草沟形成一个天然湖泊,与周围的红泥山相互映衬人们都称它为“红泥潭”。这里有山、有水、有草原,山坡平缓,沟壑崎岖,便于游牧民族安营扎寨,马队出行,是游牧民族最理想的集聚之地。

战国末年,赵国衰败,中原战乱。生活在乌拉特草原的匈奴部落在头曼单于率领下进攻河套地区。他们经芦草沟南下越过阴山赵长城夺取了河套“河南地”(今鄂尔多斯、榆林一带)。匈奴头曼将鄂尔多斯、榆林一带交于白羊河南王统辖。头曼部落在河套以北的阴山芦草沟的红泥潭旁建造了行政中心头曼单于庭。头曼单于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北方民族第一个国家政权--匈奴国。

据班固《汉书》记载:阴山地区当年就是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的根据地之一。这里有匈奴的支就城、头曼城、 河城。其中的头曼城,乃是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会见贵人、接待使者、处理政务、决断军机的衙署所在地。

头曼城紧邻红泥潭,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城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西临海流图河,北临阿祁河,水源充足。南有巍峨的阴山山脉防御。城门向东南缓坡地带便于马队出行。出入阴山有险峻的芦草沟和枣树口关塞。阴山南就是富庶的河套平原。

红泥潭是匈奴曾经的天堂,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冬季寒冷时往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水草充足。夏季酷热蚊蝇难耐时去北地的乌拉特草原避暑。阴山南北自由迁徙这里正是他们的宜居之地。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渐渐壮大,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据有关水利典籍记载:乌拉特中公旗扎萨克(辅国公 )恭格喇布坦,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选定这里为部落永久定居点。乌拉特部族王爷学习汉族治水的经验,进行局部生态治理。在“红泥潭”上游河槽两侧河滩地上修建了水坝拦截地表径流,开发成可灌溉的肥沃土地。蒙古王爷拉森甲坝将开发出的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汉人用所种粮食缴付地租,并将秸秆送给当地牧民,既解决了蒙古族牧民的口粮问题,又提供了牲畜过冬的饲草,这就是史籍上所称的“蒙地汉租”(又叫甲坝地)。

景点特色

一、同和太草原旅游

二、水上娱乐:

水上娱乐项目有快艇、竹筏、飞鱼、观光船、情侣船、碰碰船、水上浮桥、水上自行车等各种活动项目。可同时接待游客300多人,是游客最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

三、摸鱼池:

摸鱼池是人工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破面池,建筑面积600m,平均水深60cm,水质清澈透底,里面游动的大小不一的鲢鱼、鲤鱼、鲫鱼等各种鱼类,是大人小孩戏水的最理想的去处。摸鱼池的周边是沙滩和凉亭、烧烤亭,供游客休闲消遣。

摸鱼池紧邻大海一眼望去心旷神怡。这里经常举办摸鱼比赛,人们在水中嬉戏,相互追逐,开心呐喊,笑声不断。同时也是同学聚会,旅游团体活动的绝佳活动项目。

四、儿童水上娱乐场:

建筑面积600平米,娱乐设施有水滑梯、水上跳跳床、大黄鸭、水狗、飞鱼、水枪、水气球等。

五、餐饮住宿蒙古包群:

景区规划设计蒙古包群100顶,现已建成蒙古包60顶。

1、餐饮包群有30顶,其中有直径21m的大型蒙古包1顶,建筑面积650m,内有LED大屏舞台,灯光音响俱全,同时容纳300人就餐,是大型团体活动的理想场所。有直径11m的蒙古包4顶各包同时容纳50聚餐,是小型聚会的好场所。另有直径7m的豪华蒙古包15顶。餐饮区建筑面积1630m,可同时接待游客1000人就餐。

2、住宿包30顶,每个蒙古包可住宿7-10人,内有榻榻米,卫生间、电视机、空调、淋浴等标准实施。可容纳200人同时住宿。

六、草原篝火晚会:

草原旅游最令人向往、最热闹的活动项目之一。人们一边欣赏传统的蒙古族歌舞表演。一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糙米、奶茶激情奔放。热情洋溢的蒙古族姑娘与远道而来的客人手拉着手跳起传统的安代舞。满天星空,歌声荡漾把每一位客人带入这热情的篝火晚会当中,共同度过这难忘的草原之夜。

六、钓鱼活动

景区有库钓区和池钓区,库区水面5000多亩,池钓区有水面107亩,水深2米。鱼的种类有镛鱼、白鲢、鲤鱼、草鱼、鲶鱼、鲫鱼及螃蟹等。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钓鱼协会指定钓鱼基地,是巴彦淖尔市钓鱼协会和乌拉特中旗钓鱼协会所在地,每年举办多场钓鱼比赛,2015年8月19日成功的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三届钓鱼比赛。

七、水库“冬捕节”:

德岭山水库冬捕节,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很久以前,德岭山水库就开始冬季捕鱼了。虽然岁月更迭,打冰洞、穿杆、走线、下网、拉网、起鱼....冬捕的神秘与神圣依旧。

娱乐项目:冰雕展、鱼王争霸赛、头鱼拍卖、滑冰比赛、冰上陀螺比赛、冰上垂钓、冰上保龄球、冰爬犁等。

八、迎宾、歌舞表演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他们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舞蹈---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蒙古族热情好客,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用歌声、哈达、美酒来表达他们对客人的深厚感情。

九、草原那达慕(骑马、摔跤、射箭)

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的主要体育项目,蒙古语称“额仁古日班那达慕”(男子三项竞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草原“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景区北区是广袤的同和太牧场,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牧人举鞭歌唱,这里可以骑马乘驼畅游草海,可以坐“勒勒车”环湖漫游,可以临湖垂钓,尽享草原风光。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草原那达慕大会和各种大型体育、文艺活动。

所获荣誉

景区荣誉:

2007年7月国家文物局授予“秦长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授予“阴山岩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9月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荣誉称号;

2016年11月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荣誉称号;

2016年11月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渔业产品产地”;认证德岭山水库鱼为无公害产品;

2017年10月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