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7:54
德永氏狼鳍鱼身体细长,头较小,胸鳍长几达腹鳍,臀鳍起点肯定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脊椎和臀鳍条数目略多。
中文名称:德永氏狼鳍鱼
拉丁学名:Lycoptera takunagai
物群落:热河生物群
化石分布:辽宁凌源
命名年代:1936年
命名学者:斋藤和夫(Saito, K.)
金帆等指出:德永氏狼鳍鱼的特征在辽西几个地点采集的代表不同种群的标本中,显示了很大的变异范围,以至与戴氏狼鳍鱼之间不再有较稳定的特征差异,故而很可能是戴氏狼鳍鱼的晚出异名。
Saito(1936年)曾依据两块采自热河的标本,建立了德永氏狼鳍鱼。Saito认为德永氏狼鳍鱼以其细长的身体,较小的头及臀鳍起点肯定位于背鳍起点以前,可与狼鳍鱼其它种类相区别。高井冬二(1943年)虽承认Saito指出的德永氏种与其他狼鳍鱼的几点差异,但却将其视为戴氏狼鳍鱼的同物异名。刘宪亭等(1963年),马凤珍(1987年)则赞同把德永氏狼鳍鱼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并补充提出德永氏种的胸鳍长,向后平伸几达腹鳍,脊椎和臀鳍条数目略多等特征有别于戴氏种。
Saito未指出模式标本的具体产地和层位,从图版标本特征推测,模式标本很可能产自凌源境内的义县组地层。后热河动物群考察队和金帆先后在凌源地区采集一些标本,其特征与Saito的模式标本几乎完全一致,特征为:身体细长,体高约为体长的1/6,脊椎45-47枚,其中尾部椎体23-24枚,胸鳍向后伸达腹鳍起点,臀鳍条多为Ⅲ-Ⅳ13-15根,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大新房子戴氏狼鳍鱼。而后金帆在朝阳几个新地点采集的标本则更多地显示出德永氏狼鳍鱼和戴氏狼鳍鱼的过渡性特征。如米家杖子的标本体高多为体长的1/5以上。脊椎44-46枚,胸鳍向后不达腹鳍起点,臀鳍条Ⅲ-Ⅳ12-13根;黄花沟的标本体高约为体长的1/5,脊椎45枚,胸鳍条后伸可达腹鳍起点,但背、臀鳍起点近相对,臀鳍条为Ⅲ-Ⅳ12根。此外,凌源大新房子确为戴氏狼鳍鱼的标本中,少数个体身体亦细长。尾部椎体总数可达23枚。胸鳍条近伸达腹鳍起点。因此,将不同地点和层位的标本综合考虑,德永氏和戴氏狼鳍鱼之间不再有较稳定的特征差异。辽西一带在狼鳍鱼生存的时代,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由此产生的环境变化或隔离可能造成了同种鱼类不同种群之间较大的形态差异。
热河生物群的鱼群包括鲟类的潘氏北票鲟、丰宁北票鲟刘氏原白鲟和长背鳍燕鲟,弓鳍鱼类的师氏中华弓鳍鱼,骨舌鱼类的中华弓鳍鱼、戴氏狼鳍鱼、德永氏狼鳍鱼、室井氏狼鳍鱼、长头吉南鱼和分类位置不明的罗家峡隆德鱼等科学工作者在冀北、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热河群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新的化石地点,采集了大量鱼类化石,这无疑将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鱼群组成,为古鱼类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化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