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门箭楼

更新时间:2024-04-27 08:51

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市城北垣西侧,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清康熙年间因地震坍塌而重建。原德胜门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

历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遂将大都改称北平,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2500米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的堡垒。

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为“德胜门”。

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年~1439年),明统治者在这里又修建了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并同其周围的瓮城一起构成了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此后,德胜门多经修缮。

民国四年(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

民国十年(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

1969年,德胜门城楼两侧的城墙于修地铁时被拆除,德胜门瓮城南北进深很长,箭楼位置比安定门箭楼偏北约50米,因未阻挡地铁施工而未被拆除。

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并在此成立了德胜门文物保管所

1993年,在真武庙设立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德胜门箭楼与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并不完全重合,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主要占据的是真武庙部分,箭楼上除了临时展厅,还常年进行着德胜门军事城防文化展。

建筑格局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砖石结构的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12.6米,东西宽约39.5米。箭楼坐南朝北,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倒“凸”形,前楼与庑座合为一体,3座过梁式门朝南开;北侧楼体面阔7间,东西34米,南北12米;南侧庑座面阔5间,东西25米,南北7.6米,通进深为19.6米;楼体高19.3米,上下共有4层,并有箭窗射孔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城台上陈列铁炮数门,台北筑有雉堞,俗称垛口,每座垛口高1.9米、宽1米、厚0.7米;台南为女儿墙,高1米多。

历史文化

北京城建成了,只有九个城门,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给官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安定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德胜门

有关德胜门名称的由来网传有很多种说法,准确可考的情况是,元朝末年,明朝大将军徐达率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今北京城),元朝从此灭亡。当时,元大都城北城墙上有两座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明军占领北京之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五里,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筑新城,并将安贞门的名改为安定门,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此次改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防御北元势力的南侵,加强边防;二是安定民心军心。取“德胜”之名,即取旗开得胜之意,颂扬朱元璋“兴仁义之师”推翻元朝的丰功伟业,并用以启示后人永远效仿他“以德治天下”。相关历史文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记载:“京师九门,其西北曰德胜门,元之健德门也。洪武元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

20世纪60年代北京修建地铁的时候,要将各城门楼、城墙全部拆除,按计划德胜门箭楼也在拆除之列,但这个明朝遗留下来的军事建筑过于坚固,要拆的话工作量很大,而德胜门箭楼离城楼的距离比其他城门要更远一些,并不在地铁隧道施工的正线上,所以就暂时逃过一劫。70年代修二环路的时候又有人提出要拆德胜门箭楼,郑孝燮先生给当时的国家副主席陈云写信力保德胜门箭楼不拆,最后专家们通过论证和座谈,成功地保下了德胜门仅存的箭楼。

文物价值

德胜门箭楼既是北京仅存的古老箭楼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的重要依据。

保护措施

1951年,国家拨专款对幸存但已残破的箭楼进行修缮。

1979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对在1976年地震中遭损坏的箭楼进行了全面的修整。

2006年5月25日,德胜门箭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东大街。

票务信息

门票价格

门票:4元

开放时间

9:00—16:00

交通信息

公交:5、27、44内、44外、55、83、206夜、305、315、380、409、872、877、880快[下花园]、880、882、884、885、909、919快、919、919空调、919直达快车德胜门站下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