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2 23:29
婺源三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婺源三雕得到一定的发展。
民俗图案的寓意性和象征性
民俗图案在婺源三雕中占据了较为突出的地位,这些民俗图案,不但具有装饰功能,还有寓画于教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例如,“卐”字是婺源三雕艺术中常出现的图案,民间工匠艺人常把这种吉祥符号艺术化,经常运用到古代民居的建筑图案中,祈福百姓人家平平安安,生生不息。“八仙”也是婺源三雕艺术中常出现的题材,其雕刻形式有“明八仙”“暗八仙”两种风格。所骑谓“明八仙”就是把民间传说的八仙故事雕刻在建筑物上;“暗八仙”指在木雕上塑一枝荷花暗喻何仙姑,塑一把剑暗喻吕洞宾,遗塑一枝洞箫,暗喻韩湘子等等。婺源三雕中的民间花鸟图案暗喻较多,如莲花和暗喻年年有余,“佛手”暗喻财富等。婺源三雕图案的象征意义也较为丰富,如牡丹花纹象征“锦堂富贵”,仙果图案,象征“瓜迭延绵”家族兴旺,“鸱尾”主要用于屋脊、屋檐翘角雕饰,象征避除火灾,“桃”象征驱鬼、高寿等。
图案布局的等级格式化
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筑中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图案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级出轨。龙、人物、花鸟和几何图案等级森严,龙的等级最高,就在最中间,最高处,人物次之,花鸟器皿更次之,就连一盏灯、一只香炉,也十分讲究。摆放狮子有严格规定,大门外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而且规定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婺源三雕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诸如“三步金阶”“四水归堂”“三开间五架梁”“一条二线六檐”“五风楼”“儿脊顶”,三、五、七、九檩二、四、六、八椽等,在婺源三雕的作品中,数字的和谐形式被赋予了礼的规范内容。
装饰雕刻的艺术化
婺源三雕不但图案惟妙惟肖,而且刀功纯熟,三雕中不容易创作的就是砖雕。因为砖质坚脆,易爆裂,一刀下去,落手无情,所以腕力指功要拿捏准确,否则一件精致的作品完成在即,却由于最后几刀失手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至,意随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的一致。尤其是砖雕和木雕,为了增强图案的立体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三四层,甚至七八层,多的有十三层,多一层就多一层险,深一寸就增一寸危,故艺人的手法指功讲究。为便于更好地雕刻精微部位,有的用生石灰加糯米汤汁浸熬砖木,增加砖板的柔韧性,使之容易镌刻。
功能的人性化
婺源三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上,其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题材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其中不乏释教和道教中的经典故事,如“八仙过海”“二十四诸天”“仙阁境”“狰狞怒鬼”“降龙罗汉”“水月观音”等。婺源三雕的创作遵循了“三教当世,儒教为先”的人性准则,作品中的神佛造像,其实是百姓按照自己的实际愿望,对释教、道教的重新理解和改造。
制作材料
婺源三雕取材较为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
制作流程
婺源木雕制作的工艺流程分为:取材(选树、锯板、晒板)、创磨(刨光、砂磨)、绘图(绘画、勾勒)雕刻(粗雕、细雕、微雕)、拼装(合成、组装)。
婺源砖雕制作的工艺流程分为:制砖(选泥、踏泥、打坯、晒坯烧坯)、打磨(选砖、浸砖、打磨)、绘图(勾勒、描绘)、雕刻(凿廊、出细)、拼装(合成、组装)。
婺源砖雕制作的工艺流程分为:取材(选石、凿坯)、绘图(勾勤描绘)、造型(粗刻凿廓)、雕刻(细雕打磨)、拼装(合成、组装)。
婺源木雕工艺,以许村客馆、豸峰村“成义堂”祠、理坑村“九世同堂”的木雕为代表。如许村客馆的木雕“花篮留香”,采用透雕手法,镂空的花篮,篾条清晰可见,造型较为逼真,加上光影的透射,花篮上的花卉更加婀娜;又如婺源龙山乡豸峰村“成义堂”祠内各种建筑木雕,梁挚、柱础、斗拱等处有不少高浮雕、透雕而且米字形斗拱斜拱等就有近十多种。
婺源砖雕题材广泛,其早期的艺术风格较为古拙朴素,到了清代,婺源砖雕的风格趋向于细腻层次,砖面布局更加严谨。如洪村古民居室内的砖雕“教子图”,整个砖雕采用镂空透雕手法,突出了人物和背景建筑物的合理的比例透视关系,立体感强,特别是人物和鱼龙图案之间互衬,反映出儒学至尊的思想。
婺源石雕主要用于牌坊、勾栏、踏步、柱磉、门框和大门两侧下端的石块构造,如洪村祠堂的壁(避)面石雕,其为明代建筑石刻,通高1.6米,位于祠堂门口和祠堂室内的天井处,基座为“暗八仙”形式,反映出明清时代,婺源儒术盛行,论资排辈,长幼有序的礼义风俗。
婺源三雕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婺源三雕的传承存在的几个问题:(一)由于雕刻作品精细、复杂,掌握各种刀法的技术难度很大,学习技艺时间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自愿学艺的人很少。婺源三雕工艺后继乏人,有失传的危险;(二)由于年代久远,一大批徽派建筑,失修倒塌,许多婺源三雕作品随着建筑的消失而消失;(三)由于婺源三雕的文物价值的递增,不少建筑构件,如窗屏板、砖雕等被不法分子盗窃贩卖,婺源三雕部分建筑作品遭到破坏和损毁。
俞有桂,男,1965年4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申报。
俞友鸿,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申报。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婺源县文化研究所获得“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婺源县文化馆。
重要活动
2010年7月,婺源三雕作品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中展出,展出的作品有砖雕《琴棋书画》、木雕《加官晋爵》《八仙图》等。
2017年6月,江西婺源篁岭景区在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开展了“非遗进景区”主题活动,婺源三雕在活动中展出。
荣誉表彰
2012年12月,婺源三雕作品“太平盛世”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获得银奖。